学界看法 楚辞研究者说文怀沙 文怀沙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对楚辞的翻译和普及有一定的贡献,而且即使到目前为止,他的翻译也是有自己特点的。但从学术方面讲,他对楚辞的研究属于一般成就,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也不多,更没有人将他列到大师或者专家的行列。——— 著名楚辞研究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周建忠 文怀沙本人我是很敬重的,但文先生也一直是具有很大争议的人物,比如他在楚辞方面的作品,在学术界一直也不是很认可。因为他的作品有点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及读物,提供给一些文学爱好者看,这和学术研究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楚辞研究有十大元帅,里面有闻一多他们,那么文怀沙就只能算是“中将”级别。他名气大,是因为在硕果仅存的那个年代的学者中,他还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口若悬河,思维敏捷,非常聪明;而且他个人的一些坎坷经历,使得他在民间影响很大;而学术界的人都默默做学问,社会上名气不大,不要把文怀沙神化,也不要妖化。——— 西安某高校一楚辞研究学者(当事人不愿透露姓名) 文怀沙来我们学校做过讲座,印象是很风趣,聊天多于讲座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文怀沙的翻译比较直接,属于逐字逐句的直译,所以楚辞中那些浪漫的意境和诗情画意的东西少,显得浅显,所以有点像中学老师。不过不能完全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文怀沙的作品,当时的环境,在有限的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里,文怀沙能够译出来,证明他还是有才华的,尤其是之前都没有人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所以是有难度的。——— 西北大学给本科生教授楚辞的方蕴华(记者 刘慧) 记者手记 愿真实之花迎风怒放 一些人,一些事,如此简单明了,又如此扑朔迷离。 若“围讨”文怀沙,少争意气,多摆铁证,“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事关学术与人格,一切只需真相。 数年间,记者与文先生面对面接触过六、七次,有采访,有闲聊,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有些岁数、有些趣味、有些学问的老头子吧。有时故弄玄虚,有时不无可爱。 有一件事或可称为“失策”,当“受封”以“国学大师”时,他未如季羡林先生般主动请辞。时移势易,桂冠亦是荆冠。 陈丹青在新书《荒废集》中认为,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丹们也就是个文艺青年,因为真正的国学家在那儿,但现在就成了个事儿了。此语加之于文先生,似无不妥。曾几何时,国学式微,国学家亦日渐凋零,一派文化荒漠中,一个耳聪目明、记性甚好、谈锋甚健的老人出来传播,自会耸动四方。 在曲江,在西大,在人民大厦,文先生屡次吟起“平生只流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令人泪下。久后方知,此诗非其原创,有人以铁证相询,他才“恍然大悟”,将“著作权”拱手让回清代诗人。而众所周知,他津津乐道的《四部文明》巨著,他名虽主编,而麾下众人,才是真出力者,读者所感动者,则是书中所录原典,与文先生无涉。 他精力旺而口才好,仅记者亲身所历,演讲内容大同小异,几年前后相差无几。 他有时亦不无自负与“计较”。某次来陕,数位文化人前往拜望,他很为一位名作家未来而怏怏不乐。那次拜望者之一、书法家马河声,对此颇不以为然,但他称:“若客观而论,文先生的书法则古拙典雅,趣味盎然,从中可以窥见一位文化大家的综合修养,此人无疑博学通透。” 文先生的诗文著作,寥寥可数。以学界“潜规则”论,当受诟病。然此亦非实质问题,古往今来,许多传世佳作,也不过零篇断章与只言片语。面对盘诘,文先生曰:“我是述而不作”。且他显然深谙大众传播之兴奋点何在,于是总结自己写了最小的文章(关于“正清和”的释义,30余字),主编了最大的书(《四部文明》)。最大最小都占全了,然后,他天马行空,纵意所如。 还可以挑出他的很多毛病,比如他来陕,讲“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是登秦岭而小泰山”。到河南,他说:黄河是母亲河,河南是中国人的母亲,行及山西,则又是另一套说辞,“讨好”之状可掬。不过此类“吉祥话”,原也无须当真。犹记在西北大学,《四部文明》丛书首发,他搀起霍松林先生,一步步踱出会场。纵按李辉先生所质疑的算来,文先生亦是年近九旬的老人了。一双白发老人,沉沉步履,令人一望慨然。 抛开学问任人见仁见智外,文先生是个有性情、有情趣的老人。舒芜等人发难,似已完全淡忘了自己在胡风案中的告密丑事,只知苛责旁人。若以荒唐岁月中之陈年旧事相纠缠,则苍茫大地,亲历而能逃脱非议者,又有几人? 李辉叫阵了,如小孩之撩“皇帝的新衣”。文某人裸裎示人,又当如何。文先生身上,有我们大可汲取借鉴之处,他正四处飞行以“展示”,如一活体教材,可正看,可反观。 多年来,文化上累遭横创的我们,已习惯了没有大师的“缺角的天空”,我们亦疾呼大师能横空出世,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大潮,当文先生乘潮而起、卷土而来时,众人因学养与识见之限,双目所见,非仙即圣,躬身下拜,势所难免。而当尘埃渐渐落定,我们可以反思并检视自己的标尺,冷静理智,无须羞愧。那些违心之辈,作伪于当代,必贻羞于后世,而“包羞忍耻是男儿”,愿一切作伪者能在真实之镜前无所遁形,愿真实之花,能在各方力催之下,迎风怒放。(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