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了些什么?――房龙《漫话圣经》读后感 十多年前,第一次拿起《圣经》,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想领会圣人的教诲,结果,读完《旧约》,也没弄懂到底说了些什么?《新约》读了大半,发觉泰半是一个没读过书的木匠(牧羊人?)说的大白话,一半是鬼神乱力的行为。 《论语》中说“子不语鬼神乱力”,我思索了许多年,发觉孔子的态度,是人生的大智慧,于是便照搬过来,当成自己的人生准则;孔子生活的时代,巫术依然盛行,做为老师,学生们向他请教这些事,孔子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了解它、所以无法讲解它! 对未经实践掌握的事物,不赞同、不否定,保持沉默,是一种尊重和负责的态度。 回到《圣经》的话题,《旧约》,算是部关于犹太部落、民族、国家的神话故事、传说、历史的杂交体,只是,有关历史部分,它基本上丢失了历史的严谨和公平性,算是梦呓系列的作品。 房龙这样评价:“犹太历史学者在回顾古代那些日子时,总是尽量为自己的祖先说话。好多世纪以来,《旧约》是我们的祖先能读懂的唯一的一本有关古代亚洲历史的书。到19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学会读埃及的象形文字,过了五十年,又发现了辨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门径,这才知道在犹太编年史作者所讲的故事之外,另有全然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他们犯了所有爱国的历史学者犯过的错误:歪曲事实而为本民族增光。” 《旧约》部分,出埃及记,还值得一谈,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埃及为喜克索斯人的阿拉伯游牧部落所征服,统治埃及近300年,犹太人和喜克素斯人同属闪族,在喜克索统治埃及的过程中,做为附庸与帮凶,犹太人肯定大量涌入埃及,为喜克素斯人服务,社会地位高于土著埃及人。 待到埃及土著民族推翻喜克素斯人的统治,犹太民族便迎来了厄运,为埃及人所仇恨和歧视,成为法老的劳工。 摩西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团结犹太各部落,走出埃及,返回迦南的;《旧约》里所说的什么约瑟被兄弟贩卖到埃及为奴,后成为法老的宰相,最终不计前嫌收容了旱灾中的父亲兄弟一族,根本不可信;因为摩西把各部落青壮年编成的军队,就有几万人,依此计算,出埃及的犹太人,应该在几十万之间,约瑟族人除非有蚂蚁般的超强繁殖力,才有可能在二百年间,由几百人繁殖成几十万人,而且还得有一大群公蚁,不停地从埃及人手上,掠夺到养活这般超强繁殖力人口的资源。 人类部族之间的认知过程,是不断破除自身的狭隘思想、包容对方来实现的,有和平的手段,如商贸、文化往来,有暴力的方式,如刀剑和奴役。 耶稣诞生之前,想扯扯的另外一件事,便是耶稣的母亲,房龙认为耶稣是木匠约瑟和玛丽亚的长子,耶稣之后他们还生有四个男孩和几个女孩。 另一个版本说耶稣是一个私生子,玛丽亚后来又和约瑟生了几个孩子。 后来,教会曾编出一个版本,耶稣是耶和华的唯一儿子,玛丽亚是一世的童贞女,耶稣是从玛丽亚的肋部生出来的;这是个最恶心的版本,不光把木匠约瑟太监了,把玛丽亚的内脏器官也进行了一番大改造。 我觉得耶稣是私生子的版本比较可信,玛丽亚编出耶稣是耶和华的故事,不光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情郎,也是为了保护耶稣。 在犹太教的法典中,私通算是严惩的罪行,对玛丽亚来说,是场永生难忘的爱情,但对当事的各方,如果这段恋情暴露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于是,玛丽亚就编了段故事,说耶和华搞大了她的肚子。 其实,追求美好爱情,本没什么错,爱情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一笔,女性从父系社会男性的私有财产、繁衍工具,到追求自己想要的伙伴、生活,标志着文明的飞跃。 但犹太人落后的宗法体系(相对于希腊、罗马的法律),对玛丽亚是极其不利的。 摩西一千多年前制造的犹太约法,属于父系文明的部落宗教法规,也有强烈排他性的紧张状态法意味,这是摩西率犹太族人出埃及时,特定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当时的犹太人生活区域,由于处于商业交通要道,许多民族杂居,且已经被希腊文明统治了五百多年,相对于希腊罗马的民俗法规体系,犹太人坚持的摩西约法,无疑是大大落后于时代的。 耶稣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环境。 房龙老头,写这本书,也经历着痛苦,毕竟他是受基督教文明熏陶长大的,不像我们,对这一文明,是纯粹的外人,我可以拿孔子来对抗耶稣,房龙再怎么用科学剖析耶稣,也要经历内心灵魂的拷问,所以,这是他忽略耶稣私生子身份的原因。 约瑟无疑是一个宽容、充满爱心的人;如果他坚持追究玛丽亚的肚子,他会是获利者,相关人的下场,会非常不妙,但他选择了包容、选择了沉默、选择了爱。 所以,耶稣不光有了约瑟这个父亲,还有了一个虚无的在天的父亲。 其实,在小亚细亚,经常有某神搞大了某女人肚子的传说,我觉得:这只是爱情这种文明,与父系宗法的一种混沌的妥协;相应在中国,唐、宋时期,也经常有不少皇家宗室公主,莫名其妙大了肚子的故事,那个时代,大了就大了,大家视而不见,都不拿这来说事就揭过了;相反自明之后,理学兴起,针对女性的各种残忍的私刑,才在民间流行,这无疑是文明的大倒退。 耶稣成长后的行为,无疑与玛丽亚编的段子相关联。 谎言说上一万遍,也成了真理!想想小时候的耶稣,经常听妈妈说:你的父亲是天上的耶和华,约瑟站在一旁默认,耶稣也就坚信了:我的父亲,是在天上的耶和华! 生活在美好意境中的幸福的人,他被爱所充盈着,我相信耶稣无疑是的。 我们再谈谈当时的环境,那个时代的犹太人,大部分生活在异国他乡,只有少部分人生活在现在的以色列,当时的犹太王国,只是罗马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罗马人的总督,是犹太王国事实的国王,罗马人所要求的,只是税收和秩序,其他宗教等等内部事物,一概没兴趣搭理。 犹太人内部,又分为几个派别,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的犹太人,只是以生存为目标,或许一生中会去几次耶路撒冷参拜下圣殿,他们对生存之外的事,不太感兴趣。 法利赛派:“法利赛”正是希伯来语的原义所说的,是一群“分离者”。由于他们狂热地坚持约法的每一个字,他们与众不同。 他们熟记摩西的古籍,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字母对他们都是有其深义的。 他们生活在一套奇特的仪式中,有着许多令人难解的忌讳。有些事情是他们必须做的,又有千百件事情是他们决不能做的。 他们,只有他们,才是万能的耶和华的真正信徒。除了他们之外的所有人都注定要沉沦地狱,而只有他们法利赛人肯定进入天国,因为他们一丝不苟地遵守约法的每一个标点符号! 撤都该派:力量仅次于法利赛派,但人数不很多的,是撤都该派。此派可能得名自一位名叫撒督的祭司,比法利赛派要宽容得多,不过,他们的宽容不是出于信念,而是出于冷漠。 撤都该派比法利赛派现实得多,他们是和他们生活中的时代保持经常接触的。 许多犹太人生活于对所谓的无意识罪行的无尽恐惧之中。他们的戒律十分复杂,要想遵守古代法典的每一条每一款,没有人能办到。而办不到(尽管不是有意的),在耶和华(约法的化身)眼里就是可怕的罪恶,就要受到同违犯《十诫》中的一条那样差不多同样严厉的惩罚。 戒行派(或称“圣沽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困难,有意地放弃了我们所称谓的一切“生活准则”。 他们什么都不干。 他们躲入深山,远离一切纠纷,与世隔绝。 在当时犹太人生活的土地上,同时生活着许多其他民族,犹太人对他们,基本上是傲慢地隔阂,犹太人自认为迦南是上帝许给他们的地方,所有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外人,全是他们的仇人。 耶稣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是邻居,只因为民族不同,却成为以耶和华之名反对的仇人呢? 实质上,问题出在摩西约法上,它早已严重落伍于时代,但在耶稣看来:是犹太人对耶和华的爱的理解有误! 30岁时,耶稣遇见了他的表兄约翰,约翰是一名戒行派修行者,和他一晤后,耶稣认为自己也应该选择这样一条路,于是离家在死海边修行了三年。 三年后,他开始传道,他所传的,是:爱和宽恕! 我个人认为,他宣扬的爱与宽恕,无疑是针对当时迦南之地,普遍存在的民族仇视和不宽容。 老房龙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就是《新约》中普遍存在的所谓“神迹”,老房龙认为许多耶稣治病的行为,是一种心理暗示,可怜而可敬的老房龙。 在我这个爱孔子同时也爱耶稣的人眼中,那不过是信息严重不发达的时代,口口宣传时,产生的以讹传讹,简单地说:源头也许是一根针,经过几百年(重编《新约》的时代)的梦呓般的有意误导,早被宣传成为一头大象。) 所以,耶稣,只是一个行为主义者,行走在回击之地,告诉人们:要爱你的邻居,哪怕他是异族人,要宽恕他人的过错! 他的言行,惹怒了法利赛派,最后,他们把他钉在了十字架上! 耶稣还是选择了宽恕,哪怕失去了生命…… 所以,《圣经》在我眼中,基本上,是满纸荒唐文,只藏着几个字:爱与宽恕! 我再试图延伸一下,三种待人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便是摩西嘴中耶和华的态度;以直报怨是孔子的态度,要我们以正直来回报别人的怨怒;以德报怨是佛教和耶稣的态度,要我们去感化他人。 以直报怨,无疑是一种实用的良好的态度;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是对过份的恶行的一种惩罚手段,惩罚后,还是得宽恕他人,远离这种有不良暴行习惯的人。 以德报怨,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只有对有智慧的人、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人、有平等观的人,才能运用这种手段,对自我中心主义者,对心理变态者、对野兽派,对许许多多的人,这种方法根本是无效,当然,也许,你以德报怨个几十年,也许你能感化几个人,啊,我赞美你,并建议你去当传教士。 多么美好的人生啊,我爱房龙,我爱耶稣,我更爱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