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合作经营管理办法观察和分析 旅途中,不经意间曾经观察分析过民间合作经营的一些管理模式和方法,比如餐饮、家庭连锁小旅店、民间客运和货运联盟等,发现民间的很多办法总是有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民间的一些做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经济、有效,并逐渐趋于合理。民间合作经营的管理成本绝对超低,因为不养闲,不花冤枉钱,也不搞形式主义。 而官方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绝大多数都是滞后于民间,直到民间市场很成熟,非管不可的程度,才会出台管理制度,介入管理。官方介入的管理,多数时候是形式大于实质,需要比较高的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来维系,特别是空转时候的维持成本。而人们始终是看不惯养闲的,就是只拿俸禄不干活,或者无活可干,却又无法把既有的机构精简下来。 在民间活动中,中国人的办法,又相对简单于西方人的办法。西方的民间也喜欢白纸黑字,预先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都预计好,并书面规定清楚处理办法,好是好,就是麻烦。
这次在婺源的官坑,看到当地农户,通过一家在停车场边,也就是村里的集散中心的一家餐馆联合起来,为需要住宿的游客提供住宿。在看似松散的管理体系下,其实实现了高效有序的经营活动。相信他们的联合,也基本上是基于最一般的民间口头约定。因为基本上都是亲戚之间的联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信任感融合在其中。 运作久了,也许会发现问题,出现矛盾,但相信一样会有高效、简单、经济的解决办法。任何管理体系,都是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