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爱”这一个字 我可以理解你为何反感当今年轻人总把“爱”挂在嘴边了。也难怪你讨厌这个空洞的词,“爱”这个词,虽然是俗,而且好像确是 个鬼子词儿,但是正因为它俗啊,正因为俗,所以可以满口嚷着,经常说着,哪怕大声喊也没关系。今天爱了明天不爱了,谁说得 准呢? 可中国字里的“疼惜”、“怜惜”,以及很多美的词,正因其中含了太多情分,太含蓄,确是柔肠百转,仿佛是牵着心魂,反而显
得更珍重,应当很珍惜才对,有事没事的谁敢随便挂在嘴边? 所以才说西方现代文化是通俗文化,而中国古典文化是高雅文化啊。 即便我也可以满口谈爱,跟人说起这话题也可以滔滔不绝,但我却不愿随便说咱们自家这些动人的词——仿佛别人家的东西,糟蹋
些,也是没关系的。 好比开个运动会,哪个男孩长得帅,跑得快,女孩子们可能就会在操场上跳着脚大喊:“某某某,我爱你!”喊得大大方方,见者
动心就动心嘛,没什么惊怪。但月色下,一个女孩泪眼朦胧,忽然塞给男孩一条手帕,或连吐出几个字都哽咽,然后哭着跑掉,众 人皆知,这才是真的有问题——她动情了。 “爱”有西方色彩,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它具备一种主动性——今天我爱上你了,明天我可以不爱你——它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在里
头,是通俗化的大方的爽快的;因为它已经是主观的了,所以我们说爱的对象就是——被爱者——爱与被爱——主动与被动——但 单“爱”这个字还是主动。 而且它的色彩很干脆明快,有大爱大恨的意味,爱与不爱也表达得很分明,感觉热恋或吵架都会很大声,缺乏那种微妙的难以言传
的韵味在里头,有时候不确定怎么才是爱了,于是觉得不如说“喜欢”,可是深的“喜欢”好像就是“爱”啊,而小小的爱,不就 是喜欢吗? 而中国气质总是幽婉忧愁,说疼惜种种——这二字吐露出来,即有古典意味,并且,是带有“情难自禁”、“身不由己”色彩的,
比如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她不说爱他,也不直接表白,而非要欲拒还迎的,满怀幽怨的,仿佛是说“我是身不由己的”、“我 管不住我的心。。。”这个意思,或者是默默的,什么都不说,只是一直默默为他守侯,甚至一直到死——这是古典美的风范,令 人感觉,那种情感因迂回反添了深幽之美,因其静默与隐忍而增加了其深情与分量。 而且这些词还有一个好处,它给人感觉,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二人相互的,我们很少说“被怜惜者”,顶多在用动词时说“被你怜
惜”,用这些词表达时根本不用说“被”,因为这种柔情这种无须言传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交流态的,是相互作用的。它的力量性 不强,却柔韧极了,有道家的感觉在里头,就是幽而不深,柔而不弱,静婉而不黯淡的感觉,恩,就是这种感觉,很形象耶! 就是太典雅太含蓄了,以至于叫人觉得,这么相互怜惜着,估计吵起架来,也决不会河东狮吼什么:“我让你买的是酱油,你个呆
子怎么又打瓶醋回来!”而应该是不沾人间烟火的,应当是一枝梨花春带雨,然后低低一声叹息,什么都不说,他就该懂得她的心 了。唉,太美了,凡人很难企及,所以更不敢随便说了。 即便是放在最卑微的百姓家里,因为这个词儿,你仿佛也看到了一个温婉隐忍而卓而不群的女主人——她必得善良、勤劳、温厚的
,她永远都在劳作,永远忍辱负重,一辈子巴心巴肝对丈夫好,对孩子好,就是从没认认真真对自己好过。。。她一辈子没对丈夫 孩子说过“爱”字,但他们的命就是她的命,她的命都是属于他们的。。。。不知为什么,心口疼——不知这样好还是不好——但 我知道,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几乎不会再有这样海一样的女人,因几乎已没有这样山一样的男人。 还有,“爱”字,加个动词“做”就成了“做爱”——性事,很直白,这也与西方的情爱观有所关联吧。而中国的这些本土词,多
半更令人体味到意韵悠长的精神境界,而较少带有性爱色彩。 “爱”像一个热烈的拥抱,或是更深刻的厮缠交融,而“怜惜”呢,则像落在颊上的,一个甜蜜温存的轻吻。 如果更偏爱这些含蓄的词,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人还是很注重精神交流的,以及心灵的沟通,我说得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