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原上

御街行·端午祭屈原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郎:
原上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旅长
发帖:3970
经验:4362
金币:1908
注册:2007年11月2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4

应当说13肚子的墨水还是有几瓶的。关于食品与人,当然许多食品都人有关.13举例的油条就是一个例子,油条是老百姓恨秦的产物,而粽子是老百姓怕屈原被鱼吃了做了喂鱼的.目的性和心情有所不同,当然从哲学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是关乎人的。但是因为一个人,有了一个节日,怕就不多见了,而且这个节日要喝雄黄酒,吃茶叶蛋,粽子当然是主角,还有门口放置艾蒿,赛龙舟,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个,难怪韩国人要争着抢着注册为文化遗产呢.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哪个都会垂涎的。


其实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原上=离离原上草
http://blog.sina.com.cn/yuanshangcaolu>

草哥不厚道啊!草哥在骂我!

草哥的比喻让我想起了一种海洋里的头足类软体动物,这种动物肚子的墨水那才是多,基本就是喷完就跑,纯粹是闹眼子。

草哥:我私下认为这个比喻安在茬子身上比较合适,你认为呢?

我还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因为小的时候,在家乡,如果赞扬一个人有文化,会说那人肚子里有几瓶墨水,有点墨水云云,13的联想蛮丰富的。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98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536
发表于 2009-5-29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原上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5-29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意思和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字又与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5-29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抄一些:

 

端午的脉络

夏至节令是端午节最初发端的时间依据,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汉魏时期,端午节脱离了节令的束缚,变成一个独立的节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为中国民俗浓郁的传统大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传达着中国人人格精神的取向:伍子胥的传说是对忠诚者牺牲的缅怀,曹娥的传说是对孝悌者牺牲的敬重,屈原的传说是对舍身家国者牺牲的祭奠...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支流,只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

在千年的传承与文化累积过程中,端午节在中国不同的水土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态的节俗,比如祭供"玫瑰饼",苇叶包粽子,插艾蒿防瘟辟邪,戴五彩丝绦祈福寿,贴葫芦花避"五毒",孩童"斗百草"游戏... 

另外,端午节的别名各种各样,类如端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朱明节、重五节、恶日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繁多的名目就能切实感受到五彩斑斓的端午节俗。再加上众多的节俗、节事、节物的不对称,都不是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所能够解释的。

但端午节"眷念家国、激扬精神"的信念,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文核心价值,那些从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穿行而来的情真、情义与情怀,已然渗入中国人的血脉心中。可以说,端午节,不但是中国人缅怀民族文化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几乎成为东方民俗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内涵

社会公认的国家假日制度改革的主要推手之一李汉秋教授在演讲中谈起自己小时候端午节的风俗记忆: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那时侯)家家户户都有艾虎、蒲箭,特别是到农村。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箭就是把蒲叶子剪成箭挂在门口。他接着说:端午节靠近夏至,实际上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天热了,各种虫、细菌繁殖得非常快,也是传染病、流行病发展的时候...在夏天快来的时候开展防疫避灾活动,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跟天时的季节、跟节候的变化相适应的...后来加入一些人文的思想,跟地方的名人和贤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加入人文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李教授又说到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谈到端午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故事和孝道。最后他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结晶。"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人物,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这些纪念都是以先贤为投射对象,都有地方传说作依据。这些依据与传说,不仅源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更源自中国人长此以往的家国情怀。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万

回帖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378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5-29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传统

代代相传

吃粽子,看回帖

21楼的文化知识也学习了

恩--重声一哈

非诚误扰

 

 

 

只要心是晴朗的生活就没有雨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5-29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百度百科一下,其中有: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进一步阐明了此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当时各国间战事频繁,“忠君”远非时尚,“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会招致非难,即使象提出“忠”与“孝”的孔子本人也频繁地周游列国,并不因不能专事鲁君而自愧。再说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屈原的真正死因 :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3830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1812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5-31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上的各位才子才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山水情人,学习了。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3352

回帖

1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3286
发表于 2009-5-31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粽子,挂艾叶,送香包;划龙船,赛龙舟,思屈原。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在外地度过,不过,端午当天泡着艾叶温泉实在是惬意哟!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4233

回帖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1709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9-6-2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粽子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具有人文气息的食品

屈原不知道造反,太愚昧了!

一道红,一道黑,不就是纸上的两道颜色吗?

http://blog.sina.com.cn/hongheiliangda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6 12:03 , Processed in 0.0747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