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年,一个行路的16岁少年偶遇一个猎户,他听猎户说日前逮住一只大雁,而另一只逃脱的大雁在天上徘徊不忍离去,等他杀死这只雁后,天上的大雁竟投地而死。这个少年听说了,唏嘘不已,花钱买下这对大雁,埋于汾水河边,取名“雁丘”,并赋词一首。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几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好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少年元好问如此发力一问,回音竟不绝于天,回响千年。生死相许,被那“南北双飞客”演绎的如此刻骨铭心、惊神泣鬼,让后人凭吊孤雁伤逝爱侣毅然殉情而骤起哀思的同时,不能不联想到人间痴男怨女的至情至爱而心生感慨。
无独有偶,元好问听说,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愤而投塘自尽。人们遍寻不见,直到在水里发现他们的尸体。后来,在男女殉情的地方,当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元好问又做《双蕖怨》。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 ,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 双蕖怨 》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逝者已矣,也许人世间那比翼双飞、连理同枝终是一个美丽的愿望,并蒂莲开、生死相依总是一个美好的期盼。也许,爱情只是一个传说,流传而不兑现。那么,在经历彼此肝肠寸断的那一场风花雪夜之后,我们所考虑的将不再是“爱要怎么说出口”,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存于记忆。
只不过,便纵有千万个理由来宽容自己的“爱情”离散,也不要把转身离去当做一种潇洒,毕竟,还有丝丝相连那扯不断的过往,而莲心,知为谁苦呢?
[此帖子已被 莲心浅浅 在 2009-10-27 23:13:0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