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庙是否又该搬迁了——一个白痴在问 这次鄂东之行,感觉红色旅游越办越火,红安的李先念故居跟新县的许世友故居一样,搞法都是迁走原来的邻居,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没有泥土没有草,更没有炊烟,就孤零零的一栋房子摆在那里,周围是豪华型楼堂馆所,也不知是否供干部来学习三个代表的。李先念跟姜子牙一样大器晚成,当了国家元首(后由比他大两岁的杨尚昆接班,轮流坐桩坐一回龙椅)。因此,李家大屋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好像只需要保护那间房子。不管怎么说,这间房子是有福份的。周围的新房子和山体都跟着沾光,旧貌变新颜,修了围墙,蓄住“龙脉”。 在麻城,我们竟然看到了李硕勋广场。李硕勋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据说是中共的省委书记,1931年就牺牲了。我在海口看到过他的纪念性建设,好像是硕勋路。他本是四川人,为何这里也建广场?原来据考证他的祖籍是麻城。黄麻起义死了十几万人,何以要为这个姓李的建广场,哦,原来他是李月月鸟的父亲大人?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顿时让人联想到父因子贵的钟祥显陵。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一共看到了三个,可能每个县都有,华政委题的字总算保留,但没再留他的大名。毫无疑问,这些陵园占地巨大投资巨大维修成本巨大,千秋万代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个经济账就不用算了。 还有陵园的附属设施,比如音乐喷泉,从建成之后就露在那里,都锈坏了,十分难看。可能一次也没有用过,用过又怎样?远不如让池里养上荷花或水生植物。如果你去过新县,那里的广场之大会让你瞠目结舌。现在谁也不会去想若是种上庄稼该有多实惠。 红色旅游,中国特色的旅游,鄂豫皖地区大于一切的政治形态旅游。鄂东是中华名人荟萃之地,国家级的、世界级的就有好几个,但是,李时珍没法跟李先念比,就是中共党内的,林彪远不能跟李硕郧比。毕升该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的骄傲吧,据说至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纪念地。还过若干年,他可能就会被家乡忘却了。闻一多是比较幸运的,幸运在他的那一死!国民党没辙了,被对立面抓了个“独裁”的把柄。这就是闻一多的最大贡献。如果他活着,也许会跟比他名气更大的教授们一样结局吧。从此中国,再没有闻一多,也没有鲁迅。 忽然看到了文庙,在麻城。它在路边那么大气,不同凡响。见到这古典之美,我的喜爱不言而喻。可是,这孔庙享受着类似李家大屋的待遇。前无空间,后无深院,高楼大厦正在它身后及两边兴建,不管如何,这可是让人眼睛一亮的传统建筑啊!君不见今日农村,真是越来越丑陋。一些小镇都在乱搭乱盖,都是农民的资金、农民的眼光盖的水泥方,面目可憎,全无章法。他们之盖房,很少有整体设计,且绝少是因为添丁加口所需,而大多数是紧靠公路两边比着盖——总有一天可以领取拆迁补偿,发它一回国难财。 进去后抬头看梁上文字,原来是1994年迁建来的,它早先并不在这。网上搜索,情况如下:“原址在市委机关院内,1994年迁建于烈士祠。圣庙又名孔庙,也称儒学,始建于南宋,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几经颓毁,几度修葺重建。 现存圣庙大成殿,座北朝南向,占地面积24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五间殿,面阔18.15米,进深13.5米,正脊距地表高10米;庙内有30根圆台面麻石柱;地面为棱形青砖,末端筑有朝圣的拜台,拜台的石条均有花纹图案。该圣庙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总算有幸,但不给它提供环境,没有柏木森森、鸟语喋喋的氛围,让现代水泥方把它围个严严实实,这不是叫它窒息、赶它走路吗?哦,它从南宋起就好端端地站在哪里,到了我朝圣明,由于党的需要必须腾出位子来盖县委(市委)大院,那么请你挪挪窝吧。但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党的政策,我们不拆毁你就对得起你了,还给你异地重建,足以叫你感激涕零了吧。于是,孔庙搬到这里来了。想必当初的那任领导还是很仁慈的,可是他没有想到这里还会发展也没有制定长期的文庙周边规划,到了他的第N任继任者的眼中,这文庙也就变得严重落伍了。就让它这样不伦不类地和谐下去?还是再发慈悲来个“孟母三迁”,把孔庙搬到一个暂时还没开发的地方去?相信市委领导会有新的考虑。 中国的事就是这样奇怪,一方面满世界建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满世界(国内)毁孔庙文庙,吸收西方文化。两手都要硬!红色文化之倡行,无视或不屑于青色文化(传统)和绿色文化(生态)。麻城的机关大楼我是有幸景仰的,它不知是哪任领导的政绩工程,其大无比,造价及规模远胜过美国的白宫,黄州市委大院更是远不能比,显出的是撤县变市的磅礴大气!不仅路过行人,就是孔老二故地重游,也能感受到“吾将取而代之”的霸气! 可怜文庙,莫叹生不逢时。面对中华几千年惟有的盛世,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时俱进,跟市场经济打成一片,和谐相处;二是自守清贫,君子群而不党,就这样面对烈士陵园的红火而自生自灭。人挪活,树挪死。就别打那搞拆迁费或当钉子户的歪主意了。其实,文庙要想开些,天下乌鸦一般黑。罗田的胜利镇,是我想往已久的古镇,当地也借此打旅游牌。可是这次匆匆看了一眼,也是在大拆大建,临河的街口是一栋欧式风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房。劝大家还是不来的好,免得大倒胃口。呜呼!这里是刘醒龙等名人的出生之地,相信他来看到后,会有比我更多的感伤!总之是一句话,打死他也不会回来。 (图片详见罗时汉的博客[编辑] http://blog.sina.com.cn/lsh5188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