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78|回复: 41

[原创]历史--其实一脉流传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2-1 0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2.jpg

 

这是100年多前意大利设计师沙西的一个建筑前期设计手稿,快100年后,这里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蓝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6:14:38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当年的那些修女和神父早已作古,但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文明传承精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5:58:37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相片上的女士如今尚还安在的话,早已是耄耋老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5:59:45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虽然是来自1936年的相片,但她们是否和我们一样,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0 4:08:45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这是我的母校,昨天晚上一干同学在我家聚会。

 

大家都说我能写点什么,为什么不写写母校?

 

我无语。

 

因为,我对母校的爱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来得深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6:01:20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3.jpg

 

1911年,经教会公会磋商,武汉各教派划分势力范围,武昌归美国,汉阳归英国,而汉口属意大利,各不相扰。

 

在汉口天主教堂斜对面,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会修女院(即原汉口英租界特三区,现在的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由罗马梵蒂冈公教武汉教区天主教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修女(意大利人)创办了“圣若瑟学校”。创办初期,她实际上只是一所女子小学,分设初小、高小两部。后来开设中学部,1925年设立幼稚园,1928年增设高中部,学校成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幼稚园五部俱全的一条龙女子学校。柏博爱还计划把学校扩充为中国女子大学,作为本校毕业生的升学之地。

随着中学部的开设,前来求学的中国女青年越来越多,校方即计划发展学校的规模,柏博爱趁回国之机,游历欧洲、考察教育,并在意大利筹集资金,邀集意国修女担任教师。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选定校址,聘请著名建筑师沙西设计,历时两年,耗资30多万银元,建成一座五层教学大楼,使用至今。1925年,学校迁入新址,定名为圣若瑟女子中学。

 

唉!沙西啊!沙西!我们这些校友骂了你差不多快100年,为什么5层楼的教学楼就不能设计一个洗手间呢?害得我们总是在课间的时候下楼往操场跑。

 

1932年校方商议设立董事会,开始呈报政府为学校立案。1935年教育部派员视察学校,认为“与部章无不相合”,遂准予立案。1935年7月13日汉口市市长吴国桢签署政府训令,准予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6:01:56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1938年武汉沦陷后,全校师生“痛民族之国耻,感匹夫之有责,竭尽全力以纾国难”。教职人员严守校舍,保全教具。然沦陷区青少年不甘接受日寇的奴化教育而相继失学,为此,经社会人士敦促,学校忍辱复校,虽经空袭战火,授课不辍。


但学校受到了倭寇的保护,还请来了日寇大野三来驻校授课,增加了一门日语课程。这个日酋很搞笑,经常腰配武士刀在讲台上大讲武士道精神和东亚共荣。

 

 

至于听不听的,只好问问当年的女性校友了。

 

我估计,没有什么人愿意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6:02:36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1945年光复后,武汉教育几濒于破产,惟我校校舍巍然,图书设备完好。成为当时武汉最好的学校之一。

 

从建校之初,到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圣若瑟女子中学”凡四十年,“每季招生投者恒逾千人”,教学成果社会自有公论。

 

“卒业诸生,有服务于社会机关者,有升入武汉及平津沪各大学者,有游学欧美学成回国而为沪上大学之教授者”。

 

真可谓,风雨四十载,桃李满庭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32:48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德胜.jpg

 

 

 

忽一夜,鼙鼓从天来,繁华歇。

 

1949年大陆解放在即(用国军的话讲,沦陷在即),校长欧阳德胜一看就知道某某主义绝对容不下哈利路亚。

 

匆忙转移校产,一路直奔香港九龙而去。

 

临走前,欧阳校长通过德籍神父卢希圣组织所谓“圣母军”,继续负隅顽抗。

 

怎奈何无产阶级的铁拳,一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33:52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jpg

 

 

这是一栋文艺复兴式建筑。在武汉的老建筑中,这种风格已不多见,因而更弥珍贵。

 

据说,这种建筑风格的发源,并非建筑艺术本身的发展所推动,而是因为一次鼠疫所致。

 

1400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鼠疫,夺走了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四分之一的人口。

 

这座昔日繁华无比的城市陷入了空前未有的凋敝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中,人们开始大彻大悟,开始感觉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转而尽情地享受人生。

 

而横亘在人性的本能面前的,是已经笼罩欧洲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因素。

 

于是,一种冲破传统宗教束缚的力量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而这便是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发源。

 

这一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划一、强调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窗间有时设置壁龛和雕像。

 

可惜当年的我只是出入校门的孩童,初进母校,除了盛夏的阴凉和冬天的保暖之外再无任何感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35:12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建筑师沙西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因而圣诺瑟女子中学堪称武汉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型建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建筑风格的美学精髓和艺术的魅力。

 

整个建筑平面呈“U”字型,两侧对称凸出。楼房立面采用三段式构图,正面入口三开间设多立克柱式的门斗,上设4根通贯二、三楼层的多立克式壁柱,中部窄条的窗形与两侧大窗相对,使建筑更加活泼。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户的上下粉白色,红白相间,坡屋顶上覆盖红瓦,十分夺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38:01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99.jpg

 

 

 

这幢建筑内部设计特别重视教学功能这一特点,过道很宽,最宽处超过4米,全部都是水磨石工艺,虽经百年,历久弥新。

 

楼梯宽阔并带有转角平台,扶手栏杆均饰有雕刻,尤其是每层楼梯的首根水磨石棱型立柱,十分粗犷气派。

 

内廊两边均是教室。高大空旷的空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教室高4米以上,而且楼板都是夹三层,在天花板和楼板之间夹沙灰层,用于隔音。

 

木地板全漆成红色,玻璃门窗外还另安装了百叶窗板。所有的门窗、地板、勒线、天花板饰线都是用的上等木料,且细部装饰均独具匠心。虽经百年使用,大部分仍保持完好。

 

原来一二楼教室的活动板壁加了门,壁门底下有轴轮卡在铁槽上,可以调整教室的大小以适应班级学生多少,可惜我进校的时候早已改成固定墙壁。

 

值得一提的是那可恨的百叶窗,每当同学们做清洁的时候,那可真是每片百叶都浸透了我们的汗水,当年我们无不叫苦连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45:09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53:30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54:01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33.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21:56:01编辑过]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3330

回帖

1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1196
发表于 2010-2-1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宿未眠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5697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291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0-2-1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某时,在这校旁边买过一杯奶茶,还叮嘱老扳娘多放珍珠果。
将心比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3

主题

1万

回帖

3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75151

荣誉会员活跃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2-1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能够玩出新花样的地方已经很少了!

能够成为历史和经典的东西,一定有其顽强的生命力的!

 

我最难跨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某些个女人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4 07:41 , Processed in 0.13311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