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在我们的想像中总是很美好的,一户人家,独享这一片美丽的山谷,遗世独立,飘然出尘。走近了才会发现它艰辛的烟火气息。房子是泥垒的土墙,外墙角有时光和风雨造成的大块剥蚀缺失。窗户就是窗洞安上几根窗格,甚至有的还没有窗格。屋里光线昏暗,泥地,进门是个老式厅堂,正中摆着画像和桌子,两边是厢房,沿墙放着一排低低的木椅。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坐在屋角切一堆大大的猪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满脸羞涩地看着我们。看得出来对外人的到来他们习以为常了(后来男主人王定喜告诉我们,在适宜的季节几乎每星期都有人来)。我就着墙上帖的奖状和那个叫王凤山的小男孩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他上五年级了,要翻过山到官渡上小学,平时住校,一星期回来一次。屋里人渐渐多起来,小男孩害羞地跑进了里屋,我往里瞅了一眼,空空荡荡的。
屋里唯一能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就是一台电视了。屋外有个卫星锅,但能收到的台有限,没有我们想看的体育频道球赛。可以相像游人和喧嚣散去后这里的日常生活,夫妻俩辛苦操持门前的地和猪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户人家可以提供食宿和向导服务有份旅游收入,而第二天我们翻驴头山所见的山上几户人家完全还没有这份收入。
旅游界有一句话:现在最奢侈的事情是找个世外桃源隐居起来。但彼桃源非此桃源。奢侈既是对心灵而言,也是对金钱而言。曾在一个海岛上住过几天,据说为尽量保持自然风貌,只砍掉了十几棵树建成了岛上的酒店。木屋茅顶,露天浴室,所有能提供现代生活便利的用品都很好地隐藏在木墙内。看似自然朴质,实则异常精致,花费的心思与金钱惊人。
所以桃花源只是桃花源,如果没有足够强大和丰富的内心。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桃花源可能更是一种放松,调整。回去之后也许要面对同样的生活,但心态会不一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0 16:42: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