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月7日 埃菲尔高原--Birresborn(比勒斯伯恩)山中小村
按照女儿的计划:从今天开始长途跋涉从德国的北部城市基尔出发,到达德国西南部的埃菲尔高原的比勒斯伯恩小山村,这个地方的山水与奥地利很相似。住在这里就象到了世外桃源,她已经在网上与店家联系好了,8月7日晚到达。以前她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只是觉得住在这个地方离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里尔很近,开车一到二个小时的就可以到达方便我们的出行。另外,驾车自助游可以更深入地接近自然。
早上10点40从基尔出发。舟车劳顿下午16点才到达科隆。
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位于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
科隆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歌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始建于873年,1880年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面6000多平方米。内有礼拜堂10个。中央大礼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央双尖塔高161米,直插云霄。大教堂四壁上方共10000多平方米的窗户上,全部绘有《圣经》人物,在阳光反射下,金光四射,多彩多姿。教堂钟楼上有5座响钟,最大的重24吨,响钟齐鸣时,洪亮深沉。21世纪的古文物被存放在教堂的金神龛中,被视为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
登上钟楼可以眺望科隆市貌和风光。每到夜晚,装在四周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光柱,为它罩上一层淡兰色荧光。站在莱茵河对岸欣赏河水中教堂的倒影,更是神秘莫测。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和它的157米的两个尖顶已经成为科隆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标志,而且也是众所周知的德国建筑的纪念碑。 这座德国最大的教堂整整花费了632年才建成。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国人一定会说“巴黎圣母院才是正宗”。但拥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要从哥特式建筑的主旨上讲,科隆大教堂的尖尖的高高的屋顶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一些,其“哥特味”也更浓一些。其实,无论巴黎圣母院还是科隆大教堂,乃至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其风格样式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相比之下,由16万吨石头堆积而成的如同石笋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规模,其中所蕴涵的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才是科隆大教堂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 科隆大教堂的整个建筑时间跨越了近五个世纪。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看到的双塔可不是中世纪的产物。现在高达157.38米的大教堂完成于1880年10月15日。这其间科隆大教堂曾经历过长达近600年的停工期。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 二战后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坏。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现在的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修建至今,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它至今也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而至今专家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整座教堂全部由石块砌成,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内也是宝物多多。最著名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三王龛”是因耶稣的故事而得名。传说耶稣降生时,有东方三博士前来朝圣,显示他是基督。第二次显灵是耶稣受洗时,圣灵鸽子落在他头上,标志着他是上帝之子。第三次是他参加一次婚宴把水变成酒,体现了他的“神力”。同时大教堂还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科隆大教堂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如今,它已与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同时,它也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巍峨壮观的大教堂令人惊叹不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7 23:25: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