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转发上来与大家共享。
自行车成为人类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转载)
1790年代,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个板凳。西夫拉克没有想到的是,他发明的自行车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成为人类改变自己命运进行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丹麦人所做的“拯救”气候的努力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其中关于自行车推广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哥本哈根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在哥本哈根市区随处可见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哥本哈根街头还有很多自行车免费停放点,花点钱交点押金就能租到一辆自行车。当哥本哈根公布要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之后,自行车推广计划更加风靡起来。在哥本哈根,私家车的养车费用是很贵的,对于中高收入层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哥本哈根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让我们想起了八十年代的北京,而从我的采访对象李老师激动而深情的回忆中,能够感受到北京街头曾经那壮观“自行车队伍”;而一排有10多人骑自行车的景象,我们现在只能在影像和回忆中去感受了。而静静的躺在街头的公共自行车不仅在诉说着它们的寂寞,也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变化…… 《十七岁的单车》中,靓丽的自行车是承载着乡下人阿贵的梦想与希望,他虽然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但只有好好干,梦想的生活似乎并不遥远;对于中国人,对于北京,若要指望小小的自行车承担起拯救气候的使命,还要做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