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代。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成就,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一
南阳建郡,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初设南阳郡,郡府在宛(今河南南阳市)。因为“在南山(今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资治通鉴》卷5),或者说“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南都赋》),所以称南阳。
两汉四百年间,南阳作为一个大郡,隶属于荆州。西汉时统管36县,东汉时下辖37城。辖区北起鲁阳(今河南鲁山),西至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南抵蔡阳(今湖北枣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东至比阳(今河南泌阳)、复阳(今河南桐柏),约近五万平方千米。郡府均在宛城。
论自然环境,汉代南阳山环水绕,外有伏牛山、武当山、大复山(今桐柏山)、绿林山(今大洪山)诸山脉,犹如一座座屏障,护卫三面;内有丹水、湍水(今湍河)、淯水(今白河)、比水(今唐河)诸河流,排列成一副扇形,贯穿南北,由此构成一个盆地,中央是大片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宜人类生存。
论物产种类,汉代南阳物产丰富,各地遍种麦、稻、黍、菽、稷等农作物;有桑、漆、松、柏、槐、椿等林木;有牛、羊、猪、狗、鱼、虾、龟、鳖等动物;有橘、枣、栗、柿、梅、梨、石榴、樱桃、甘蔗等果物,还有大量的铁、铜等矿物。这样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论交通条件,汉代南阳四通八达,若以宛城为中心,往北经过叶县(今河南叶县),可以直通洛阳;往西北经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可以直达长安;往西经过汉中,可以进入蜀地;往南经过襄阳,可以直通荆州(今湖北荆州);往东经过比阳,可以到达江淮。这些道路相互沟通,构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论人力资源,汉代南阳人口众多,根据当时的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郡有359316户,1942051人;东汉永和二年(137),全郡有528551户,2439618人。这两组数字表明,南阳的人力资源,居荆州各郡之冠,处于全国的前列。
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南阳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汉朝的发达地区,因而从全国形势来看,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
二
汉代南阳经济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全国保持一定优势。
两汉四百年间。南阳农业生产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牛耕的普遍推广,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特别是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地方政府关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决渫则暵,为溉为陆,冬徐夏穱,随时代熟”(张衡《南都赋》),从而保证了粮食的丰收,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这里要说两位太守:召信臣、杜诗。西汉后期,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勤政为民,兴利致富。“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馀”。“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南阳人非常爱戴他,竟以“召父”相称。
东汉初年,杜诗担任南阳太守,鉴于长期战乱,南阳经济遭到破坏,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据史书记载,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后汉书·杜诗传》)。杜诗治理南阳七年,造就显著的政绩,深受南阳人的尊敬,人们把他与召信臣相提并论,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世人们把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据说就来源于此。
南阳在两汉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既有政府管理的工场,也有私人经营的工场。著名的孔氏家族,世代以冶铁为业,自迁居南阳后,“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史记·货殖列传》)。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力调整财经政策,任用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管理盐铁事务。中央政府在南阳设置工官、铁官,工官制作金、银、铜、漆器,铁官生产各种铁器。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者,据统计有47547户,足见南阳手工业的兴盛。至今在南阳各地。仍保留着一些冶铁遗址,如宛城瓦房庄冶铁遗址、桐柏张畈冶铁遗址等.都是南阳历史的见证。
汉代南阳商业发达,宛城以南阳郡府所在,与京城长安、洛阳和邯郸、临淄、成都,并列为全国六大都会,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力耕》)。王莽改制期间,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以保证物价的稳定。东汉时期,宛城经过长期扩建,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城周三十六里”(《后汉书·郡国志》注引《荆州记》),居民约有二十多万人,一跃为全国特大城市,堪与京城洛阳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