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9|回复: 4

[转载]章立凡:有一种感觉叫肉麻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240

回帖

7521

积分

游客

积分
7521
QQ
发表于 2008-6-19 16: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作者王兆山,6月6日《齐鲁晚报》)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章立凡 知名学者


有部老电影叫《战斗里成长》,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是在“肉麻里成长”的,尤其是那个“早请示,晚汇报”外加唱颂歌跳“忠字舞”的年代,肉麻是每天的功课。历练久之,“麻阈”渐宽,常规语言的肉麻渐能忍受,最难忍的是“诗性语言”的肉麻,例如读某大文豪的颂诗时,那麻感从头皮开始,由表及里,麻遍全身,透入骨髓……

告别“文革”快32年了,我已很少肉麻,也许是有了一点年纪,变得麻木了。今年地震以来,哀毁过度,神经敏感,从“加油”那一刻开始,直至近日我的一位老朋友“泣告”,某种久违的感觉渐渐回来了。近日上网,忽见《词二首》(作者王兆山,6月6日《齐鲁晚报》),立时麻倒,狂呕不止。兹录其一如下:
《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我不知道:做鬼是不是幸福?躺在坟墓里(如果有的话)看奥运转播是什么感觉?阴阳两界能一同欢呼吗?既然作者如此认为,不妨自己来个“亲历死也足”。拍亡灵马屁,世称“谀墓”;假冒亡灵“墓谀”生者,是作者的创意。肉麻源于矫情,矫的是人类之情,禽兽不与焉。见过矫情的,没见过这么矫情的。老了老了,不知遭了什么报应,居然被这种连格律都不通的“诗性”肉麻击倒?
作者强调“天灾难避”,我只是个“打酱油的”,怎敢有意见?但作者以死难者的口吻歌颂,我倒是有点疑问:你还没死,是站着说话的主儿,凭什么来当废墟下的冤魂“代表”?我国是一个在舆论导向上讲究“以人为本”的国家,大灾之年,举国哀痛未平,就急着“坏事变好事”,“代鬼填词”的“王代表”,你是不是在“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我从来都是不骂人的,仅在此勉励一下作者:“加你的油!做你的鬼!幸你的福!”(中间删去若干字)没准还附上一支民间流行的歌……  
心安即故乡!
http://wodongcho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240

回帖

7521

积分

游客

积分
7521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6: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废墟下的“幸福鬼”自述出中国文人的丑陋

废墟下的“幸福鬼”自述出中国文人的丑陋

                              
   6月6日,山东《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作者名为王兆山的“词二首”。在《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读完全词,笔者在心灵受到极大震憾之后,又为词作者的丰富想像力拍案叫绝。一个血肉丰满的大活人,竟能以地震废墟下亡灵的身份写出如此感情充沛的自述,这样的文字功力不能说是后无来者,最起码是前无古人。
    毫无疑问,山东词人王兆山笔下的幸福鬼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亡灵,他(她)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主席唤总理呼,是因为党疼国爱,是因为有十三亿骨肉同胞的悼念和痛哭。
   诚然,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情系灾区百姓,在地震废墟前,在灾民的帐篷里,他们脸上纵横的泪水就是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真实体现,而国旗破例为百姓降下就是党和政府对死难同胞的最好悼念。
    然而,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地震中的遇难者因此最悲惨。可以说,就是国家主席和总理哭干泪水,就是国家哀悼日设定为三年,就是全体中国人哭上十载,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逝去的生命无论如何也不会感到幸福。
    我不知道山东的王词人是如何感受到地震废墟下亡灵幸福的,也不知道数万鬼魂是否会发出如此幸福的自述,但我知道的是,失去儿子的父亲,失去女儿的母亲,失去丈夫的妻子,直到今天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伤痛里。
    因为我不相信迷信,所以我认为死者不会有悲痛也不会有幸福,而山东词人代表地震亡灵发出的幸福感自述,说难听些就是对活着的灾民们情感的污辱。我不知道这位词人想通过这首词表达什么,但我却知道,这位名叫王兆山的词作者是山东省作协的副主席。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是丑陋的,然而,笔者则认为丑陋的中国人中最丑陋的是文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些人还是以陈旧的思维方式,浓重的御用情结,拿灾民们的伤痛邀功请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国家主席和总理的平民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他们的亲民爱民敬民的举动更是深受国人爱戴。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些文人还未走出传统文化的樊篱,不能说不是现代中国文化群体的悲哀。
    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不需要这样肉麻的吹捧,因为这样的吹捧太廉价,因为这样的吹捧不是出于文人的无知,便是因为文人的别有用心。自作多情的余秋雨用不着向四川灾民哭诉,对于百姓的诉求,温家宝总理早已做出了庄重的承诺。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举措深得民心,用不着王兆山拿让灾民寒心的“幸福鬼”一词表功,灾难发生一个月了,翻一翻中国历史,看看哪一个朝代能够做到今天的四川大灾之后无大疫。
    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解放军将士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有多少基层干部为救灾废寝忘食,有多少白衣使者为伤残者解除了病痛。可以说,无数人为灾区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将中国历史改写。可以说,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丰功伟绩已让所有文字黯然失色。
    余秋雨式的哭诉,王兆山的“江城子”充其量是现代中国文人令人肉麻的无病呻吟,是对传统马屁文化的发扬光大。他们的呻吟声,在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面前显得是那样的丑陋,显得是那样的龌龊。如果在地震中死去的人真的有灵魂,当他们读到王兆山“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词句时,是不是会向这个自以为聪明的作家索命。
心安即故乡!
http://wodongcho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240

回帖

7521

积分

游客

积分
7521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6: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王兆山《江城子》词错在哪里? 作者:陈云发

 6月6日,《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了王兆山先生的两首词,其中一首名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在传媒中传开后,引发了许多读者和网民的巨大反感。这几天,互联网上对他一片斥骂之声。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和全国人民英勇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无论是传统媒体或是互联网上、文艺演出活动中,都出现了大量感人肺腑、激荡人心的好诗篇,唯独这首《江城子》词,虽然也是描写地震中民众的感受,但却令人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复述一下这首词:
  “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避难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作者写作初衷,可能是为了表现从中央领导到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关爱受灾群众,借罹难者的语言来进行抒情,应该说,运用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是允许的,动机也是好的。
  但是,由于作者在思想境界和观念意识上的胡涂,这首词错误地解读了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因此,这首词所起的作用显然是负面的。
  首先,该词错误地解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知道,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之所以牵动了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组织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人员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立即赶赴灾区,就是因为地震发生后,废墟下的生命在呻吟,必须立即前去救援。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大的,人权、人性、人本中的第一要素,就是人的生存权,生命高于一切,而党和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的生存幸福。人民的生存幸福是“果”,党和国家的一切关怀行为是“因”。这种理念,就是“人本思想”,事实上它在中国古代早就存在,孟子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他又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领导同志冒着余震、山体滑坡的危险,多次到救灾第一线;解放军和其他各路广大救灾人员日夜奋战在第一线,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争分夺秒,早一点、多一点救出废墟下的生命。但即使是这样的“党疼(痛)国爱”,也依然无法挽回数万条生命,对逝者而言,地震大灾无情,他们被迫离世,是永远的痛苦和厄难,他们根本无“幸福”可言,而王兆山的词中却说他们因为有了“党疼国爱”,所以便“纵做鬼,也幸福”,这就是属于“强奸鬼意”的没心肝式的语言了,是把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颠倒过来了,它实际上是在误导人们:有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即使死了也满足。而实际却是,我们党和国家向人民施以关怀,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并不是要人民用生命来感恩,诗人岂可以这种轻佻语言来代鬼“立言”,这就无疑太冷酷了。
  其次,这首词最后两句“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也很不妥。地震和奥运并没有任何联系,硬拉一起便是矫情,这是写诗填词之大忌。而且奥运与人的生命,并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中国举办奥运,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友谊,让生活更美好,也就是说,奥运本身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缔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也正因如此,因此,2008年北京奥运就定位为“人文奥运”,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生存、幸福第一尊重的理念。而这首《江城子》词,却把“看奥运”当成了比生命还重要的人生目标,认为只要有奥运会可看,即使死了做鬼也心甘,也会“欢呼”,这实际上颠倒了因果关系,既亵渎了逝者,也亵渎了奥运会。
  三是作者在创作思想上犯了混淆歌颂和阿谀界线的毛病。自古及今,颂诗、颂词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数量大、题材广,有颂君王的、颂师长的、颂社会群体的、颂国家的,等等。解放以后,我们的歌颂性作品也很繁盛,有颂领袖的、颂党的、颂祖国的、颂英雄的、颂山川的,等等。在歌颂性文学作品中,讲好话、作比拟、以形容词进行修饰,也都允许。但是,这种形容和比拟必须确当。超过了程度便是阿谀。如“文革”中,有人“歌颂”江青这个反复无常的反人民的戏子是“旗手”,要向她“学习”之类,就是谀词,肉麻而无耻。王兆山这首词也犯了这个毛病,他把明明是痛苦逝去的冤魂,说成有“幸福”,说成他们为了“看奥运”,便“只盼坟前有屏幕”,这便是过头话,乱用形容词,从而把抗震题材的词,写成了阿谀词,这很不可取。
  即使单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此词也存在问题,如没有严格按平仄和韵脚写,其“左军叔,右警姑”之类的语言,亦略显轻佻;“也幸福”、“同欢呼”之类词句则过度白话化。
  当然,即使是王兆山写了这么一首不好的词,但我也并不主张对他一棍子打死,我相信他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观念上极端了点,把词的思想立意写歪了。但我们给他指出来,批评一下就行了,不必大张挞伐,更不应从人格上羞辱他。因为他的这首词,用词遣句不妥是肯定的,但并无对社会的恶意。有的网民对他咒骂,甚至写诗填词咒他死,这就是网络暴力了,我是不赞成的。
心安即故乡!
http://wodongcho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2460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6978
发表于 2008-8-29 13: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肉麻,就怕流氓有文化啊,历来最无耻之徒,莫过于此等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7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113
发表于 2009-1-31 14: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也拍马屁,只不过有股酸酸的味道,呵呵~:)
人生本无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创造的,决定的人生意义就是去经历和见识更多
所以我的人生理想是环游世界。
我的一生想要做到八个字:见多识广,文武双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5 06:27 , Processed in 0.0435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