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是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灿烂的侗族文化遗产和古雅淳朴的民情风俗。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建筑、织绣、服饰等,在祖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璀璨夺目。建筑以鼓楼、凉亭、花桥最为出色,堪称侗族建筑"三宝",有的已被列为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织绣以侗锦、侗帕最负盛名;通道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其中以琵琶、侗戏、侗歌、哆口也、芦笙最受人们喜爱。
閫氶亾鍘垮煄鑷宠妺澶存潙澶х害9鍏噷锛屼粠绾㈤鏉戞湁涓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通道县西南9公里的双江镇芋头村,占地11.6公顷。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建寨;明嘉靖三年(1508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布置的7个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中步和塘坪桥。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维修驿道和牙上鼓楼。
芋头村寨来由的历史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一侗族姓杨的青年带着猎狗赶山,当赶山至芋头界一带时,猎狗在一块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只好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住家。结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诺言,在芋头砍树搭棚,住了下来。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青年人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传芦笙表演技艺就是由她带来的。夫妻两人生儿育女,繁衍杨姓宗室。现遗存寨中的“萨岁坛”,就是为祭祀这位祖母而建。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群、侗族楼屋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其中古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吊脚楼居室78栋,古驿道1.6公里。
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寨内民居采用“杆栏式”建筑为多。有的采用架立的吊脚楼式,以适应南方山区气候湿润,多蚊虫的特点。屋顶悬山式,施小青瓦或覆盖杉皮,使得建筑物色彩朴实,质感宜人。
寨内的1.6公里长,1米宽的驿道(明万历年间修建),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垫,既标引了道路的走向,又保持了村寨的环境卫生,从而达到方便行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