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姓陈,从小听父辈多次说过,江南陈氏的发源地是走马塘。所以我就自驾去了一次!
走马塘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姜山镇,和许多古村落一样,走马塘也保留着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不同的是走马塘这样一个不大的村子,历朝历代曾出过76位进士,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这的确在国内是罕见的,因此走马塘有 “中国进士第一村” 的美誉。
走马塘的名称得来于唐代,两浙兵马辖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被人们称为富有传奇色彩的走马塘。
走马塘,又称先生塘。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时江苏长州进士陈矜任明州(今宁波)知府,死后葬于宁波南郊茅山。其子陈轩为父守墓,带着家眷定居走马塘,至今已一千余年传38代。
走进镌刻着“中国第一进士村”的高大牌坊,不远就是一排古屋和一狭长的荷塘,塘内种满了荷花。虽已是天高云淡的中秋,眼前只落得一些枯枝败叶,但可以想象夏天时大朵大朵荷花盛开的美景。
荷花为水中君子,我想古人种荷花并不是纯粹为了赏荷品藕,更多的是为了告诫村里众多入仕的弟子,一定要为官清廉,在官场这个大水塘里出淤泥而不染。
说也奇怪,自宋至清,陈氏家族先后多次出现父子同榜、兄弟同榜、叔侄同榜、甚至祖孙三代同榜,以及许多出任为官的人,却未出现一个品行不端操守有亏的贪官,这一直令后人称道不已。
很是羡慕住在荷池前的那些居民们,推门而出就是一池亭亭的荷叶。夏天能在池旁的条石上纳凉赏荷;听水面蛙声阵阵,看花间流萤飞舞。即使到了秋天,也可躺在木楼的床上,或静坐小窗桌前,听雨打残荷的天籁之声。此情此景,一定曾引得那些秉烛夜读的才子们诗兴大发,还使得那些为官在外的进士们,每每听到此声看到此花就会如梦一般回到故土了。
古村做官的多,自然房子也有了一定的特色。“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白墙灰瓦的房子除了飞檐翘角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一道道高耸的马头墙,和墙上一扇扇精美绝伦的石窗了。古村有许多四、五层的马头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马头墙的层数可绝对不是想造几层就几层的。它是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层数越多,代表的职位就越高;当然它的主要功能还是为了做隔火墙之用的。
走在古村里,你总会留恋在墙上那一扇扇石窗前。为了通风也为了美观,石窗一般用红石板精心凿成。内容无非是简单抽象的祥云仙人、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但毕竟是坚硬易碎的石板,做得如此精美确实很了不起了。高大的围墙,深深的庭院,门框上精美的石雕和斑驳的朱色大门,依然显示着昔日主人的辉煌。
古村民风淳朴,无论是问路还是探古,村人都会微笑着娓娓道来。给你介绍哪个景点最好,给你讲解古屋的来历以及主人曾经显赫的历史。如正恰赶上屋主吃饭看你还饿着肚子,他们就会热情地拉你吃饭。那情景就象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感觉非常的亲切。
高大的马头墙下,是一条条狭长幽暗铺着青石板的小弄。踏在青苔丛生的石板路上,总会遥想起那些进士们也一定走过这些弄堂。仔细看,石板上是否还留着他们的脚印?仔细听,小小的空间里是否还回响着他们的读书声呢?
走马塘以前在当地人眼里,不过是个古旧的村子,除了祖上曾出现过许多进士,再有几幢老屋之外,好象与其他鄞南大地上的村子没有什么区别。人们每天日出日落在田地里收获着自己的快乐,一代代地繁衍生活着。直到前几年,市里几位热心文保事业的退休老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丰富的文保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和一篇篇形象生动的文章,详细地向人们介绍了走马塘的历史和沉淀其中厚重的文化底蕴。于是,走马塘就象一颗遗落在尘埃中的明珠,被人重新拾起擦亮后,又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