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感动了。 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期待已久的。喜欢她沉静淡定气质,勤奋好学,写一手好字。 转眼四月,电影已匆匆下市,自己买了张碟片来看。一个人的黄昏,掩上窗帘,灯光昏沉,音乐响起,从最初的独白,眼中已经潮湿。 或许在很小时候读过茨威格的原著,但我记不得了;就算读过,那时年龄太小,也不能够领悟;只记得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令人惊叹的细节与心理描写。 但是,现在我只为一场电影感动,尽管追随它的成功亦有那么多批判之词。但它毕竟出于一位年轻女子之手,她缓缓讲诉着一个女人的爱情,或许能打动尘世中相似的魂灵。 尽管,风传这是又一次徐静蕾表述了对王朔的深深爱恋,但她若以为是值得,那便是值得的。 在一个普通日子,男人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给合上,他的双手也给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知道,这是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企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自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我坐在房间里,抱着膝,身上发着冷,认真地听着这大段独白;就像我曾准备做过的那样,但显然我没有,我从没那样执着地爱过一个人,如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执着却不令他知晓,不伤害他,同时也让自己勇敢地活着,或者为了他的孩子而勇敢活着。 我从来不曾具有那种力量。或许这就是我不曾真正爱过的原因。或许我爱自己,但自己时常是虚弱的。我在孤单的时候走过漫漫长街,那一道道昏暗路灯洒在我身上映出清冷倒影;也在黑夜里蜷缩,像个孩子般的号啕;但从未有过什么,给我如此力量,令我爱、既坚定又不自私。我的所有力量都来自自己,那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不舍。 我看着片中的少女,从第一眼见到他时爱上他;经历过漫漫的孤寂的成长岁月,在内心深处她始终和他在一起。她一直爱着他,而男人只给予了她瞬间的爱情,然后将她彻底遗忘。女人带着爱情的结晶离开,战乱中辗转。为了孩子优雅的生活,她变成一位交际花,华丽里流动寂寥。他与她经常对面,可他从来想不起她是谁。 于是她继续沉默下去,直到临死。 “他的速生而又飘逸、云游似的的感情,是给不过来的。纷繁的美使他应接不暇。而女人是多么容易被采摘的植物。她们热烈开放一季就枯萎。而他是风。在从一朵花心到另外一朵花心的旅程中,感受空气流动特有的快意。”每一次他都真诚。每一次他都遗忘得干净。 在电影里徐静蕾已把字句念得生硬,或许因为中国的男子在爱情里面更为怯懦;而原著的信中依然荡怀着女人深深的温柔的眷慕——在她心里,他总是那样可爱,值得她如此去爱。 “……. 别了,亲爱的,别了,我感谢你……过去那样,就很好,不管怎么着,很好……我要为此感谢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心里很舒服:要说的我都跟你说了,你现在知道了,不,你只是感觉到,我是多么地爱你,而你从这爱情不会受到任何牵累。我不会使你若有所失——这使我很安慰。你的美好光明的生活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我的死并不给你增添痛苦,……这使我很安慰,你啊,我的亲爱的。 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啊,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我的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接近尾声的镜头:女人与老仆人交错而过,在那一瞬间老人认出她来;而她一直爱着的人,却从未想起过她是谁。 这时响起的音乐是林海的《琵琶语》,好听,感人。http://www.xujinglei.name/printpage.asp?BoardID=51&ID=6375 [此帖子已被 小倩 在 2005-4-12 22:45:0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