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团体应该多增进了解、合作(本人注)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除了自己节衣缩食,捐资5万多元,福及107名山区贫困学生外,他还十二年如一日跋涉在秦巴山山区,行程20多万公里,为失学的孩子们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各界138个单位、900多人助学,使近千名失学孩子重返学堂。他就是被称为“希望老人”的武汉市离休干部江诗信。 
一、12名学生喜圆大学梦 8月21日清晨6时46分,从十堰开往武汉的火车徐徐驶入武昌火车站。
武汉市洪山区严西湖渔场离休干部江诗信与24名学生一起走下火车,这些学生都来自鄂西贫困山区,他们中12人今年考上了大学,12人考上了高中。经江诗信牵线搭桥:当天上午,武汉市的一些单位和个人将与这12名大学新生办理结对子助学手续,武汉的一所中学则答应免费接受12名高中学生入学。
江诗信个人一共资助了107名贫困学生,首批12名山里娃今年参加高考都考上了大学。 “郧西县河夹镇的殷娟考得最好,568分,上了哈工大;余敦福上了重庆邮电学院;纪季康上了湖北工学院;上津镇的程秀瑛考上了华中师大;陈光华考上了武大,杨玲考上了华科大……”
江诗信扳起指头如数家珍。而前几天,江诗信接到了8年前他资助的贫困生李荷荣寄来的报喜信:“江爷爷,今年高考我考了495分,已经被武汉化工学院录取。”8年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子跪在他面前的一幕仍然让他嘘唏不已。
李荷荣,红安县华河镇邓桥村人,家里穷得没有一条棉被,几个孩子睡在稻草上,尽管这样,但李荷荣的成绩却在班上名列前茅。
1995年家里决定让李荷荣退学外出打工,她跪倒正在同村另一家走访的江诗信面前说家里如果不让她读书,她就要去死。江诗信连忙来到她家做她父母的工作:“穷就穷在没有文化,要不想睡稻草,只有读书哇!这么优秀的孩子……”。就这样,江诗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与洪山区的另外两个好心人一起,资助她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
在他资助的学生中,除12名学生过了高考录取分数线外,还有10多人考上一类高中,20多人考进了中专。
二、与失学孩子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68岁的江诗信一生坎坷:他祖籍湖北鄂西山区的郧县,8岁时父亲牺牲。作为烈士遗孤,他在乞讨流浪中度过童年,1949年,14岁的江诗信被党组织送进部队,后转业到武汉一所小学任校长后不久,便被错划成“右派”长达20年。80年代中期,他年仅50岁就因身体原因,在严西湖渔场小学离休。
1987年,他自费参加摄影培训班学习。毕业后,江诗信开始在郧西一带采风,主要想拍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组成“家乡美”影展。
1988年的深冬,江诗信到鄂西北大山深处采风时,看到一个不满12岁衣衫褴褛的孩童,赤脚走在山坡上放猪,江诗信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苦孩子”的组照诞生了。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那名女孩叫罗娇娇,因为家里穷而辍学在家。面对石条垒起的课桌和冰冷的石凳,江诗信泪如涌泉。
1991年初,江诗信在红安县采风,华河镇熊家河村,看到小姑娘张晓丽在家门口一边煎药,一边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左手不小心伸进了药罐,一下子被药水烫起了一串水泡。江诗信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患病长年卧床不起,只好辍学回家,江诗信动情了,连忙挤出100元路费送给她。
1992年秋,国家实施“希望工程”,江诗信将张晓丽等3名孩子作为自己的救助对象,每人每学期各寄20元学费。当时他月工资仅有100元。次年春,江诗信再次来到熊家河村探望张晓丽,在村西头,一个放牛的男孩子跪在江诗信的面前:“江爷爷,我知道您是好人,您也供我上学吧。”从那一天起,江诗信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拿出了家里所有能拿出的钱和衣物,开始做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更多的失学孩子读上书。
江诗信决心在有生之年,资助100名贫困学生。
三、在山区行程20多万公里 老伴李玉珍说,山里的娃就是他的命,他的魂早已被大山牵走了。
江诗信一年中有9个月不知疲倦地到鄂西北、鄂东北山区逐村寻访贫困失学儿童,遇到哪家孩子在地里干活,他不由自主地前去打探失学原因,执着地帮助孩子们圆各自的读书梦。12年来,江诗信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
江诗信资助的孩子,都住在大山沟,去邮局取款很困难,因为一些原因,许多失学儿童就得不到他捐助的钱。于是,江诗信开始送钱上门。前年6月底,江诗信经过两个多月5000多公里的穿行,为学生们送去了学费和社会捐赠的衣物,在准备返回武汉时,一个跟头栽倒路旁,被人发现后将他送到当地一家私人诊所,打了半个月的针,才见好转。
江诗信深知,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贫困山区还有那么多上不起学的穷孩子。江诗信多次到边远山区,走访中小学和贫困学生的家庭,拍摄图片400多幅,用旧挂历背面做成展板,在武汉等地巡回展出,请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助学行列。
12年来,江诗信动员组织了138个单位900多人同他一起共献爱心,直接、间接捐助了1028名辍学孩子,这些孩子90%都成为“三好学生”。为保证资助人实现资助愿望,江诗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资助人与被资助人的资料被集中在一张《爱心助学结对卡》上,对每一个申报资助的学生,江诗信都要亲自家访,每笔钱都由他亲自送到被资助人的手中,并由贫困生盖手印、学校盖章。江诗信手中有一本详细记录着来自全国各地捐款者的资料;其中记录着这些单位和捐助者的具体名单,他说,他们这种绵延了几千年的美德,让自己从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四、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江诗信现在的离休工资每月有1000多元,但记者21日走进偏远的严西湖渔场江家时,见到的却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这个家是严西湖渔场20多年前分给他的两间单身宿舍改成的:地砖是过时多年的,墙面石灰脱落,木制窗户变形,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是最贵重的物品,这还是武汉国信寻呼公司感念其精神送来的。
江诗信唯一的一点嗜好,就是抽烟。可他抽的是不到3元一包的“长城”,而且每天限制在10支以下。“女儿出嫁了,本该顾自己的小家,可看到我们太穷,日子过得太苦,每月还塞给我300元钱。”说到这里,李玉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眼泪夺眶而出。
刚离休时,家里还有一点微薄的存款,随着捐助孩子数量的增多,逐渐开始入不敷出,一向温和的老伴李玉珍再也难以耐住性子。有一个周末,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老伴李玉珍叫江诗信去买点肉回来,可他翻遍了所有口袋,才知道自己身无分文。老伴一气之下,回黄陂老家去了。李玉珍虽然常常叹息,但她后来逐渐理解了丈夫,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她在渔场的荒地种上蔬菜,为的是节省开支。
穿草鞋,走山路,如今即使在山区也不多见,江诗信固执地认为,穿草鞋既经济又利于长途跋涉。每双草鞋都是江诗信亲手编成的,江诗信算了一笔账,如果买最便宜球鞋,他至少要花去1000元,而这1000元,可以供1名苦孩子读5年书。李玉珍说,他总这样跟她讲:比起山里那些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学上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再苦也是幸福的。
因要与记者一块外出,妻子为他穿衬衫,可换了几件也觉得不合适。妻子说,他有10多年没买衣服了,这些衣服都是儿子的旧衣……
江诗信这样做究竟为什么呢?也许他写在一次摄影展前的序言就是最好的解释:“我并非闲极无聊,我只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唤醒人们的良知,引起社会的反响。请伸出您友爱的手,帮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告别愚昧,走向光明。”  [此帖子已被 两农戏猪 在 2005-8-9 19:58:1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