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31

[讨论]有没人对工夫茶感兴趣?!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832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245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0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832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245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工夫茶,不管是中国茶、日本茶还是英国茶,其实他们的味道并非是最为吸引的地方,主要是整个制作的过程充满了情趣,让人不禁神往。
    于心闲气定之时,静静地给自己沏上一壶茶,在袅袅的茶香中,让烦躁的心平和下来,尤其是在繁杂的工作后。
在山山清,在水水清; 出道之前,挑水砍柴, 出道之后,挑水砍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回帖

687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875
发表于 2005-8-20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尽敛苦涩,散发清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4714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861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0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品茶。有机会一起喝。

【东坡在世,我愿追随其后。恨没有早生88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3236

回帖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849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0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茶也可酒也可咖啡也可,性情女子,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22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111
发表于 2005-8-20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中国上下五千年,茶文化可是历史悠久哦!

 

我是一个将记忆遗失在梦里的猎人,
想找到来路,寻到归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7

主题

1911

回帖

17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4109
发表于 2005-8-21 0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功夫茶”之茶具功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功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功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一切俱备,还须工夫水火两字,全讲一活茶具大体齐全,好茶叶也已具备,这只是有了冲功夫茶的物质,还不算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不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冲功夫茶的八个过程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功夫茶。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大约有八个过程: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排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批提起,淋罐淋怀,再将砂挑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满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进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债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日,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宇。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怀,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怀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怀,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怀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酒茶。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怀,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林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功夫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假如没有得到我要的.我将得到更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主题

3852

回帖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07597
发表于 2005-8-21 0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年前结交个潮洲的朋友,于是就从感到好哭的工夫茶到喜欢上到一直几多年在喝还有了喝工夫茶的装备呵呵
电脑城IT挨踢业内人士.从小不学好,长大卖电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回帖

376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68
发表于 2005-8-21 0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不喜欢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主题

6781

回帖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9458
发表于 2005-8-21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比较有兴趣滴说
┢┦aΡpy


[marquee][color=#d900d9]∮oo~~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oo[color=#d900d9][/marqu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057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463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1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茶是散文

散文在神,在韵,在隽,功夫茶功夫在方外,在茶外,在心外。散文游神天下,归于一理,功夫茶占尽阴阳,起于四合,散于八茺,而集于身心。有孔雀开屏,高山流水,有乌龙入海,祥云行雨,似散非散,有神无神,似功非功,有茶无茶,似气非气,而气贯长虹。

用具

1、宜兴紫砂壶一对

2、龙凤变色杯一套

3、茶荷一个

4、茶道一套

5、茶盘一个

6、开水瓶二个

7、电随手泡一个

8、茶巾二条

9、香炉一个

10、香一支

11、乌龙茶每壶10-15克

基本程序

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3、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移壶,再注甘露。
7、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
9、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11、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057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463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工夫茶茶艺泡茶茶具</DIV><DIV align=center> </DIV><DIV align=left>    近年来,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 ,都创出了具有特色的“茶艺”,尤其是台湾,其茶树与制茶技术皆由福建传人,在泡茶用高具的选择上,自然与福建泡茶惯用的“烹茶四宝”有密切关系。所谓烹茶四宝是指:潮汕炉、玉书石畏、孟臣罐 、若琛瓯。孟臣罐为烧开水的小火炉,若琛瓯是喝茶用的小茶杯。烹茶四宝演变至今,使台湾茶艺泡茶多彩纷呈,茶具的使用也增加许多技法,是泡茶成为一项外人觉得有趣,内行人觉得心灵层次提升的茶艺生活。</DIV><DIV align=left>    茶艺泡茶的工具种类繁多,大概可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等等,</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72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3332
发表于 2005-8-21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哦,一直就想拜师学一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832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245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找到很专业的知识啊

可能受好朋友影响(有些福建朋友),我家茶几上面长期摆着一套茶具,吃过饭后

边听新闻边聊天边饮茶,是种享受是种意境,当然要用小小的杯子,慢慢的饮!!

在山山清,在水水清; 出道之前,挑水砍柴, 出道之后,挑水砍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463

回帖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567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1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酒不行.茶 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67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830
发表于 2005-8-21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去喝功夫茶哦~~

   感受一下

流星隕落ヤ.﹎
*﹏殺那啲完美﹖o
℡ミ代替不了訫中渴望啲永恆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4714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861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8-21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 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 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
    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 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 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 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 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 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 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 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 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 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 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 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 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 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 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 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 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 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 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 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 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 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 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 :“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 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 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 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 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三、“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 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 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 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 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 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 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 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 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 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 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 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东坡在世,我愿追随其后。恨没有早生88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喝工夫茶要工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8 03:29 , Processed in 0.0612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