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38|回复: 2

[推荐]将古典进行到底----柴可夫斯基《悲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有名于世界的人,又为最近的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被人视为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作品。但在实际上,他的作风并非民族的乡土的,而是俄罗斯情调与西欧情调的交混。所以他对于近代俄罗斯民族乐派五大家(即“强力五人团”)可说是折衷乐派的作家。他的气禀不是纯粹俄罗斯的,其乐风中有全世界性(cosmopolitan)的感情。他的音乐大抵是悲观的,其悲哀比其他一切俄罗斯音乐家更深。所以像某评家所说:柴氏的音乐中的悲观的色彩,并不是俄罗斯音乐的一般的特质,乃柴氏一人的特强的个性。他的音乐所以著名于全世界者,正因为其悲观的性质最能表现“世纪病”的一方面——“忧郁”的缘故。
  他的生涯同他的音乐一样,大部分是悲惨的。
  柴可夫斯基于一八四○年五月七日生于俄罗斯的维亚特卡省。他的父亲是一个矿山技师,他幼时当然没有良好的音乐的环境。他的法兰西女家庭教师全无音乐的素养,惟有他的母亲会弹几支幼稚的钢琴曲。幼时有一次他的父亲买了一口音乐时钟回家,柴可夫斯基非常高兴。听了其所奏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莫扎特作)中的策尔林(zerling)的咏叹调(Aria),最为欢喜。他对莫扎特(Mozart)的敬仰,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六岁从师学习钢琴。亲友中有一个军人,能在钢琴上弹肖邦(Chopin)的名曲,时常出入于他家中。柴可夫斯基听了这军人的弹奏,曾受很大的刺激。当时他除音乐以外,对于诗亦露出相当的才能,有“小普希金(Pushkin)”的称号。他幼年时已怀抱热烈的爱国心,曾经在地图上和俄罗斯的地面接吻,相传为有名的逸话。后来他的家族离去乡土,迁居圣彼得堡,因为他的父亲受了那地方的工艺学校的理事的任务,就命柴可夫斯基到其地入法律学校。然而他仍得在课余从师学习音乐。故其在法律学校时代,并不曾受到像舒曼(Schumann)所感的音乐与法律的争斗的苦痛,反而在这时期中结识了几个意大利有名的音乐先生。因此他的音乐上的嗜好也偏向意大利的,欢喜歌剧了。法律学校毕业之后,就在司法部任书记官之职。但其对音乐的爱好,已渐渐达于高潮。继续做官呢,还是改向音乐家?这问题在他心中酿着烦闷。
  当时俄罗斯音乐的开拓者鲁宾斯坦兄弟两人在俄国乐坛上势力盛大。兄安东在彼得堡,弟尼古拉(Nicholas Rubinstein)在莫斯科,各霸一方的乐坛。一八六二年,安东在彼得堡设立音乐学校,柴可夫斯基决然舍弃其官职,入音乐学校为学生了。在学习中他的音乐才能的进步非常显著。曾为席勒(Schiller)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作曲,获得褒赏。安东·鲁宾斯坦自己担任作曲法教授,柴可夫斯基能在一小时中为一主题作二百首变奏曲,使得安东惊奇赞叹。一八六五年毕业后,安东就推荐他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
  在莫斯科担任教职的十年间,他的作曲的进步非常显著。当时他二十六岁,对于生活上的物质的问题虽尚未通达,但在作曲上都已成熟了。一八六六年作“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Winter Day Dreams)(g小调),不见成功。明年夏,迁居哈泼萨尔村,作钢琴曲《哈泼萨尔的回想》(Souvenir de Hapsal)以为纪念。这一年年终,又作歌剧《司令官》(Voyevoda),完成之后,开演了两三回,然而自己终不满意,竟把总谱烧掉了。只有剧中的《少女的舞蹈》等二三曲保留着。此后继续作出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剧乐《雪姑娘》(Snegourotchka),歌剧《铁匠瓦库拉》(Kouznetz Vakoula),《c小调第二交响曲》,及根据莎翁剧的幻想曲《暴风雨》(The Tempest),《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一八七五及七六的两年间,又陆续产出《忧伤小夜曲》(Serenade Melanco1ique),标题为《波兰人》(The Polish)的《第三交响曲》及钢琴曲《四季》(The SeMons),芭蕾舞剧《天鹅湖》(The Swan Lake),根据《神曲》地狱篇的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Francesco da Rimini)及《斯拉夫进行曲》(March Slave)等。
  一八七七年是他的最不幸的一年。他在这一年结婚,他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时,与热恋他的崇拜者安托尼娜·伊凡诺夫娜·米留科娃结婚。但柴科夫斯基的至今已成定论的同性恋症意味着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所以他的婚姻生活仅仅继续几个礼拜,就破坏了。他的健康受了损害。一八七八年去国,游历瑞士,意大利。自此以后,他的后半生的性格全然蒙上了阴郁的色彩。然这最不幸的两年,却是他收获最丰的时期。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便是这两年的产物。这是他的歌剧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作品。《第四交响曲》亦于此时着手作曲。
  游历归来,在莫斯科和一个匿名的妇人(即梅克夫人)结了交情。这妇人是一个已故的铁路技师的寡妇,很有资产。柴可夫斯基受了她的保护,辞去音乐学院教职,闭门谢客,专心于作曲了。《第四交响曲》即在这时候完成,奉献于这女人。自此至一八八七年,作有名的《一八一二年序曲》(Overture l812),歌剧《圣女贞德》(Joan d'Arc),《马捷帕》(Mazeppa),《第三管弦乐组曲》,交响幻想曲《曼弗雷德》(Manfred),剧乐《哈姆雷特》(Hamlet),《第五交响曲》等。自一八八八年至一八九三年,旅行演奏于柏林,巴黎,伦敦,纽约各地。此后就在美达诺华小村中栖居,度送闲静孤寂的生活。除了晨间的创作及简单的饮食以外,无论天气如何,总是在郊野中作长久的散步。其作曲的构想与主题,都是在这散步中感到的。美达诺华时代的代表作,是《第五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生涯,已大半过去了。晚年的作品,为舞剧《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Souvenir de Florence)。最后所作的《第六交响曲》,初演之后,改题为《悲怆交响曲》(Symphony Pathetic),并附记“一八九三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日期。柴可夫斯基的作曲从此绝笔。
  一八九三年秋深,柴可夫斯基从莫斯科赴彼得堡指挥自作的《悲怆交响曲》,不意果真遇到了悲枪的运命。是年秋彼得堡流行霍乱,柴可夫斯基染了这流行病,于十一月六日命终。
  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作品,计有钢琴曲二十七首,弦乐六首,交响曲六部,组曲四首,音诗九首,进行曲四首,序曲两首,随想曲一首,歌剧十一部,芭蕾舞剧三部,小提琴曲四首,大提琴曲两首,钢琴三重奏一首及歌曲约百首。为数实已不少了。倘在这全部作品中找求重力的中心点,要推第六的《悲怆交响曲》。这最后的制作,是他的全部艺术生涯的结果,曲中旋律非常丰富而沉痛,配器法非常圆熟,小调音阶效果非常显著,且形式亦比以前的五部交响曲自由得多。在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可以明了地窥知其作曲时的境遇,《第一交响曲》姑置不论;《第二交响曲》是民族倾向的表现;《第三交响曲》是折衷主义的表露;《第四交响曲》是他的不幸的结婚后的产物,却异常富于谐谑的分子;《第五交响曲》中带了宗教的感情;《第六交响曲》是老去的忧郁生涯的映象。
  柴可夫斯基对于歌剧,比交响乐更为欢喜;但在他的制作中,结果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这大概是由于他的性格的关系。他的歌剧,有音乐的美,而无剧的效果。反之,他的交响乐,尤其是《第六交响曲》,反有咄咄逼人的剧的效果。
  柴可夫斯基与叔本华气质颇相类似。叔本华有一个疯狂的祖先,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也是癫痫病者。所以他在生涯中,常常恼着不眠症及意气丧失的精神病。三十七岁的时候已早有神经崩坏的病状。他又怀抱与叔本华同样深切的厌世观。所以柴可夫斯基是有名的悲观主义(Pessimistic)的音乐家。

指挥家简介:

在优秀的俄罗斯指挥家中,穆拉文斯基是元老人物,名望最高,功绩最大,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1903年6月4日,穆拉文斯基生于圣彼得堡,早年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科学.以首次指挥由乌兰诺娃主演的《睡美人》(柴科夫斯基曲)而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6年之内,指挥了《天鹅湖》、《胡桃夹子》、《歌剧玛捷帕》等.
使他一夜成名的是1938年荣获全苏指挥比赛第一名,同年即被任命为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即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并兼任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即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工作(后升任院长).任职期间,他几乎只专职指挥这支乐团,一个指挥在一支乐团任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综观其一生,穆拉文斯基最大的功绩就是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乐团-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这支乐团气质之好、音质之纯、演绎之优、音色之清、音响之佳、气魄之大、感染力之强,完全可与世界上任何超级乐团相媲美,而这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穆拉文斯基一手训练出来的.在他广泛的曲目中,最为人称赞的是他对俄罗斯作品的演绎,那款柴科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DGG 419745-2),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后世之楷模.
穆拉文斯基还是前苏联当代音乐作品的积极推广者,特别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多半是由他指挥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如第五交响曲》(1937年) 、《第六交曲》(1939年) 、《第八交响曲》(1943年) 、《第九交响曲》(1945年) 、《第十交响曲》(1953年) 、《第十二交响曲》(1961年)等.
1988年1月20日,穆拉文斯基因心脏病在列宁格勒逝世,终年85岁.

乐团简介: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原苏联交响乐团。其前身为1772年创建于彼得堡的音乐协会管弦乐团。1782年改组成为宫廷交响乐团。1912年后也向一般听众演出。十月革命后改用现名。由库塞维茨基任指挥。1930年起由高克指挥。1938年起,穆拉文斯基担任音乐指导与首席指挥,使乐团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自1946年后常到国外演出。其演奏富于激情和力度感。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本国作曲家作品的解释生动而令人信服。乐团总员125人。




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1893的十月二十八日,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本曲虽然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的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形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子,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下载地址:

ed2k://FONT>|file|柴可夫斯基《悲怆》最佳版本CD1.rar|322750954|A6DE77E08AF453861F65884467CFE704|/

离离原上草=原上=原上草庐
[url=http://t.sina.com.cn/1321819915?s=6uyXnP][/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057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463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0-3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4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269
发表于 2005-11-2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8 20:21 , Processed in 0.0398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