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一些人四处批评《卧虎藏龙》这部影片,把该片批得体无完肤,说它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在这些批评的文章中,说什么的都有,什么飞得太假啦,什么主演太糟糕啦,什么人物刻画太肤浅啦,什么配乐太可笑啦,什么剧情不合常理啦,等等等等……对于这些人的用心,笔者不想多说,我想,我们还是就该片的艺术成就做一些探讨吧,这样也许更意义。 首先,很多同志对这部片子产生了误读,以为它是一部武打片。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正是有了这个错误,对它的理解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误区。李安那么大个导演,他怎么会拍什么就是什么呢。很多同志在谈到这部影片的时候,不无怀念地提到了李导的另几部片子《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等等等。你就说《饮食男女》吧,你以为就是说家长里短的事吗?当然不是,李导只不过是通过这些事揭示一些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高手与俗手的区别,俗手出一招是一招,高手则不,这一招后面跟着好多招呢,你道行不够就是看不出来。这部《卧虎藏龙》也是一样,表面上是武打片,喜欢看打斗的朋友看着高兴,稍微有点水平的朋友就能看出些另外的东西。比如我,我就看出来了。 你要问,这部影片到底在讲什么呢? 我认为,它实质上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片,只不过是以武打片这样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我的眼中,周润发所扮演的李慕白李老师和杨紫琼扮演的俞秀莲俞老师,为了挽救章子怡扮演的失足青年玉娇龙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可是,很多同志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非要说看到人家打斗飞得不像,连钢丝绳都看得见。我认为这些同志太苛刻了。我们都知道,李安导演是以拍文戏出名的,拍武打片本不是他长项。但是为了给观众更多的新意,人家还是毅然决然上了,这多不容易啊。明摆着是一种挑战自我,扬短避长,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再说了,哪部武打片不是假的,你们看的时候投入一点,多注意剧情,钢丝绳假装没看见不就完了吗?比如我,看的就是盗版,我们家电脑显卡又不行,结果反而不错,一片朦胧,钢丝绳我硬是没看出来。 说到教育青少年,片中有个画面让我备感亲切。就是李老师站在竹梢上挽救教育玉娇龙的时候,我想起我们中学老师,一个胖胖的老头,为了抓我们这些逃学的学生回去上课,气喘吁吁地跑在学校后面的小路上。我们那位老师与这位李慕白老师身形神态都有几分相似。想起来真是岁月催人老啊,发哥也是快奔五十的人了,这把年纪还在为华人电影的崛起做着自己的贡献,想起来真是让人感动。有些同志看这部戏的时候想起了当年的小马哥,说发哥拿剑的姿势远没有他当年拿枪的姿势好看,还说什么发哥击剑像劈柴。我建议这些同志看事物要看主流,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不要过多地追究了。 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优秀是全方位的。你就说台词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临死的时候说的一句:我情愿变成七日的孤魂,围绕在你身边(大意)……那一瞬间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这是在看武打片吧,不,我是在看琼瑶阿姨的言情片。我记得发哥以前说过最煽情的一句台词是在《上海滩》中,也是临死之前,他对丁力说:你知道我想去哪里吗?我想去法国。他是想去法国找他喜欢的姑娘晨晨。但这跟七日的孤魂一句比起来就差远了。这一句话突出表现了作为大侠的李老师柔情的一面,把人物刻画得好鲜明好生动,我当时听得好感动,听得我都快哭了。该片中还有好多话都很好,只可惜我都记不住了。 另外,我觉得它还是一部出色的风光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讲这么一个故事,把祖国的大好山水展现在大家面前。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大好山河的秀丽壮美,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热爱祖国之情,把江湖恩怨抛诸脑后。 影片中配合着美丽景色对两位年轻人爱情的描写我认为是最美的一段。小龙在回忆她和小虎在大漠中那段难忘日子的时候,我的心早已经跟她去了,真有一种相忘于江湖的感觉。当时我特希望导演把这段插叙进行到底,前面交待的故事就不要管了。可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导演还是把我们拉回去了。虽然我极不情愿,但是想了一会儿还是想起来了在这段插叙之前讲的是什么。有的同志比我还投入,回去之后就想不起前面一段说的什么,他们怪这段插叙太长、太拖沓,殊不知,这正是该片的成功之处。 稍微懂行一点的人都知道,这类题材的影片不好拍,但大导演毕竟是大导演,在该剧中,李导演不仅很好地表现出其深刻的主旨,还很好地做到了艺术与主旋律并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还把影片拍得很好看,让别人误以为是一部武打片。这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误会。 总之,该片中的妙处真是一言难尽。但是,行笔至此,笔者也感到了一些遗憾。我在想,如此优秀一部影片,为什么就不能得到许多人的喜欢呢。难道仅仅是欣赏水平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