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随想(三)——夜读 前几天在书店又淘了几本书。看书、求知,只是个人爱好,却令我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对我而言,这片天地宁静辽阔,没有尽头。独自漫游,自由自在,更多时候不需与人言。(同好者则同游吧。) 1、 汪曾祺《人生漫笔》——看散文,还是要看作者的为人。人与文有时是合一的,有时未必。学问好并不代表人好。控制人性比控制文字难得多。做个臭文人不如做个好老百姓。因而我喜欢好的文字,更喜欢好的人。喜欢沈从文、丰子恺、汪曾祺、老舍。。。等等,他们的人以及文。同样,不大喜欢的人,便也不再多看其文。比如,不大喜欢郭沫若。虽然他才气纵横又是文坛首领。再比如,不喜胡兰成——虽然他真有才华。真正的风流才子,又可巧后来落魄流离。一本《今生今世》,他的散文清丽无二,难得有那样大家风范的美的文字。但为人,他可说是可悲。这样说他,不单为他与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他的爱情真善于趋利避害,换一处地方便换一个女人得到抚慰资助,最要命的是,他回叙起能做情意绵绵状而不觉惭愧;张爱玲几次三番给逃难的夫君寄钱,乘船去看他却为他的情人画像,末了又将两笔大的稿费寄给他,才写了绝交信。从此她再不愿回应此人,而胡兰成却在书中大谈爱玲如何与他超脱凡俗心心相印,真令人跌足),更因一个人若不爱自己的国家,我不认为他还有什么骨头,能够令人尊敬。人在寻常时候骨子里自私懦弱不要紧,但遇到重大选择时,却是决定命运。 ——汪这本集子收入的文章较全。有些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临时迁建到昆明的西南联大的事。国破家亡时的赤子之心,衣食住行的随手拈来,也写到如金岳霖、闻一多、沈从文、吴雨僧、林斤谰等人(觉得金真可爱;而闻豪放刚劲,却因投身民主运动,被暗杀于昆明街头),描述生动,仿佛真人浮现眼前。亦有文革时候,一些人的个性、表现、遭遇、命运。仁者的淡泊,随遇而安;勇士的激壮,怒不可遏;以及更多人的逐波随流,无可奈何。也有丑恶形貌,但忠厚的作者很少提及。或抱以体恤原谅的态度。有老者被流放,病死榻上。有客死街头、他乡。也有不知下落者。人生起伏,令人感怀。(想起那时期北岛、海子等等的诗。因热爱而生壮丽。也爱顾城,天才,又天真。但我不因此就忽略他的任性与病态。杀死相伴并照顾他多年的妻子谢烨而后自杀。自私而残忍。)最近很少看小说,当代的更少些。但还是看。目前花样陈杂的情爱故事泛滥了。每个人的翻上一二本有特色的即可,看多了,眼和心一起厌倦。散文比小说耐看,散文,尤其好的散文是思想的精粹,也是学习文字修炼性情的好途径。至于“随笔”,任何人的都可看看,每个人都有思想,现在谁都可以抒发记录,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其思想火花多在随笔里。既广泛、又有趣。可以悟其精华,去其糟粕,该记的记,该忘的忘。(比如博客便是一种免费阅读法) 汪曾祺的散文,行文简练,栩栩如生,一个字也不多余。他的小说如《受戒》等,清新优美,独成一家。若对“考证”有兴趣的爱好者,资料难查询,许多历史与人物事件可来于这些“经历并懂得记录的人”的作品。
2、林语堂《京华烟云》——没买到我想要的那个版本。曾见过,素净封皮,洇过一道苍劲的墨迹,有点味道。那次买了他的《红牡丹》,觉得不能挥霍银子,就忍了回去。可还是想要,这次只买到另一种,做得花哨些,便少了书香气。 ——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合卷之时,所有人物皆已模糊,一切都已融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命运之中。抗日战争、袁世凯篡权、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全民内迁。。。历史风云变幻,鲜血、创痛、耻辱、壮烈。。。一切此起彼伏,书末惟有坚韧的背影在广袤大地上顽强跋涉,感概。 “为何我眼中常含泪水,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爱这土地,纵然它历经沧桑,满目疮痍,至今也很多落后之处。但它是那样幅员辽阔,渊远博大。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可以代替它的文明,可以将它完全消灭。林语堂博学淡定,通贯东西,以英文原著,贯穿了道家哲理,意味深长。 Moment in Peking。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瞬息之间在眼前流过,世态万象,刹那永恒。书目题首是林的献词—— “全书写罢泪涔涔, 献予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 神州谁是自由民。” (最近在放电视剧《京华烟云》,许多情节人物改动得离奇,千万不要当真,就当文艺剧来看着玩。成熟后的赵薇神态沉静,面目轮廓清正,带点英气,演主角木兰还行。其他不提。)
2、 森鸥外《舞姬》——我怜惜其中的少女,因而要认识一下。书里还收录了几个短篇,比如《鱼玄机》。很想看看,这位日本文豪会如何去写,一位怪异传奇的唐朝美人。(鱼玄机,自小受温庭筠赏识,后嫁于李亿做妾,被正妻驱赶迁避道观,从此广交朋友,因其美貌才情,一时声名响遍长安。因疑心侍女绿翘勾搭自己的情人,便将她打死埋在后院内,不久被发现,判处死。)我觉得森鸥外提到温庭筠的笔法更好,寥寥数句,生动鲜明。看温的“花间词”,像是位清俊少年,不想貌似“钟馗”,不知温是不是那样狂放不羁?需考证生平。 ——森鸥外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开日本现代浪漫主义之先河。他也是政界要人。除去鲁迅译过他的《游戏》与《妄想》,此后多年很少有人译作。许是早期中日、日俄战争时,他曾奉命出征,到过我国东北、台湾。1916年,他辞去军职。后任博物馆总长至逝世。《舞姬》是他的处女作,写德国留学期间的爱情故事,真挚感人。(令我转念想起鲁迅的《伤逝》、屠格涅夫《阿霞》。。。)另有几个短篇,不亚于鸿篇大著,简洁深邃。 4、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有的书好像看过了,没买过。偶尔遇见,便想占为己有。原本不喜欢硬书皮,最爱是那种舒软而温润如玉的感觉;但这本几乎是个小册子,开篇一句话“写作,一开始就是我的地方。”“每次都很忧愁,但不悲惨,冬天,生活,不公正。某天早上是绝对的厌恶。 仅仅是这,忧愁。时间在流逝,我们不习惯。”纸页洁净,书中段行干脆而疏落,于是喜欢。 ——奇怪一段时间内,为何提到小资就要提到张爱玲、杜拉斯与村上春树。小资代表不了他们,他们也并非小资。我个人好自由,认为人与万物一样复杂多变,用固定称号或有关群体的界定都有局限。张爱玲有天才,笔间苍凉,身逢乱世,幼年时家庭作为清末遗族已渐衰败,解放后去美国也一直过得不好,除去初露锋芒在上海的几年写作时间,她人生大半艰难凄凉,更非城市青年无病呻吟。村上春树极少看。他的《挪威的森林》有时期人手一本,我很努力却没看完。杜拉斯是个丰富且一言难以表述的女人。她一生内心孤寂之极,生命力却燃烧得热烈又荒凉。这在某些方面会体现在人的情感上,但绝不仅只于此。历史、人生、思想、自然、宇宙等等都是广博的,爱情只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不能以其去理解全部。随着成长,人的关注与感受会逐渐从这小框框里跳出来。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如一场旅行,悲欢也好,御风而行。 [此帖子已被 小倩 在 2005-12-19 22:22:1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