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8|回复: 1

篆刻知识

[复制链接]

48

主题

12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323
发表于 2006-9-30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篆刻知识(这是我在<江西茶网http://www.jxcha.com>发的帖)

1.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2.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含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3.  古代玺印的使用

       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上印色后钤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软泥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4.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掳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引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用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称或国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了下来.

5.  古代用印的材料

       从战国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铜为主,其它有金,银,玉,铁,水晶,玛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黄杨,树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传说元代王冕创始以花乳石(矿物学上属叶腊石科,是属青田石一类的印材)治印,由于石质易于受刀便为人们竟相取用,从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这一专门性的艺术.

6.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战国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工","司徒"等名称.私玺除方形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

7.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园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8.  汉官印

       广义的说汉官印是汉至魏晋时期的馆印的通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9.  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将军印的一大特点.

10.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字母印),带勾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印信"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11.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极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平刀直下"的"切玉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玉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12.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方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13.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代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面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14.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书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已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__"圆朱文"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15.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为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16.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面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17.  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朴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8.  缪篆印和鸟虫书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虫书均是汉印中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作为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只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19.  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20.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四灵印".

21.  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多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22.  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模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23.  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螭,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地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吏使用龟钮,    驼钮和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于兄弟民族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极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

24.  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25.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26.  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7.  收藏印   斋馆印   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 "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情的表现方式罢了. 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一菊障目 不见南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回帖

2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669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6-10-5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享受人生,珍惜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22 13:49 , Processed in 0.0372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