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呼应我在出游版,长假柬埔寨之行的帖子,现把朋友的游记贴过来,吸引更多眼球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人们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米兰•昆德拉
探险家亨利•默哈特在他的游记中记叙了他第一眼看到吴哥建筑群时的感受:“跋山涉水,穿越遮天蔽日的丛林,突然,这些废墟出现在视野,就好像谁念了咒语,你在瞬间从蛮荒走到文明,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些建筑比古希腊或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任何建筑都壮观,这恰恰和淹没它的洪荒丛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深深陶醉,并且情不自禁的询问:这个强大的、高度文明的民族,这宏伟工程的缔造者,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厄运?” 到如今又是一百多年过去,我们更无从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也相信,美就是被遗弃,这样,在我看来,恰恰就是几个世纪前古代吴哥王朝的失守和背弃,成就了这段世界建筑史和文明史的奇迹。 吴哥的美,正因了它的神秘,因了它恰恰游离在你想像极限之外的那点若即若离的空间。就好像一个知性女子,如果你们相遇时她正当豆寇,也许不过只是世间所有百媚千红中被淹没的一点。可如果你是在她垂暮之年遇上,如果你看到她白发皱纹之外,眉眼盈盈之间不经意流露的雍容优雅,谁都会忍不住浮想佳人当年是怎样的风华绝代。 残毁对于建筑物是致命的劫难,对于艺术可能反而成了点睛之笔。多少楼台,多少院落,到如今都付了断井残垣,可正因如此,游走其间的人们才会幻想这曾经是怎样姹紫嫣红开遍。没有到过吴哥的人不会知道,岁月能够这样把曾经的辉煌变成废墟,又让这废墟呈现一种辉煌。 吴哥从来和繁华无关。从最初建造的时候就是和普通人隔绝,是供奉神的。和中国人一样,古代高棉民族也认为,神是居住在山上的(汉字中的“仙”就是“在山上的人”),因此为神灵建造的宫殿是石制的,是从三十公里外的圣山荔枝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这也更让人感到这工程的浩大)。而国王和百姓的居所都是木建筑。在这一点上,在众神门前,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庶民,一律平等。因此,经历了几百年战火的洗掠、岁月的侵蚀,木制的民居已经了无痕迹,吴哥成了纯粹的,神灵居住的城市。 事实上,即使在异族入侵的时候,高棉人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片土地。对于一个宗教民族来说,这不光是一方建筑,更是一种信仰,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参观的时候,我先后听到两个当地导游在介绍的时候说;柬埔寨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吴哥(“they never discard”),只不过在战乱年代,大批人们迁移,留下了一小部分坚守。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刻意选择了“discard”这个词,来表示一种从形式到内心的坚持。 亨利•默哈特也写到过,高棉是一个顽强的民族。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全民皆兵,驻守在丛林间,要道上。他遇到的当地人对他说:“我们不会伤害任何人,但如果有人侵犯,我们决不会仁慈。”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意思吧。一个以农业为主却对艺术有着惊人的鉴赏力的民族,一个骨子里温文尔雅的民族,我相信必然也是至情至性。对美崇拜得越单纯热烈,对恶反对得也就越激昂坚定。 况且是为了吴哥。只有到过这里的人才会体会到,如果你也曾经参与了这项雄伟的工程,如果你一生的心血都倾洒在这每一方砖石,每一根廊柱,每一片浮雕上,这必定会成为你生命的底线,是你永远不会放弃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