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12|回复: 38

登五云仙山、看小小红安

[复制链接]

8

主题

61

回帖

41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39
发表于 2008-2-19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长年在外的红安人一直都想拜访家乡红安的三座文化名山,县北的天台山是明户部尚书耿定向讲学、教化黄安子民的地方,他在此办有天台书院。天台山风景的确不错,我已经去了三次。县城郊一峰独秀的似马山曾是明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学的地方,他在此山的洞龙书院著书立学四载,山上有大量摩崖石刻,且山石怪异,巧夺天工。似马山我分不同季节去了四次。县东南的五云山原名五名山,传说在明代以前,有5个秀才中举后在此山顶修庙堂,因此,当地人把该山称为五名山。明嘉靖中(1544年左右)知府周思久游于此,将五名山改为五云山。山顶原有7级塔,称五云层塔。塔前有庙数十间,此处的天窝书院为耿定向、耿定理兄弟讲学之所,李贽亦寓此著作《焚书》、《藏书》和《续藏书》。庙、塔、书院均毁,旧址尚存。这个五云山,几次想去,但因道路崎岖陡峭不知道上山的路而几次没有去成。今年回家过年,五云山雪后初晴加之山上林木被专业伐木工人整理了一遍,上山容易得多,所以非常容易就成行了。没有向导,就只有我一人。有时真的敬佩伐木工人的伟大,如此茂密的难行的山林居然被砍伐得爬山如履平地。上山自然是不成问题。

从县城出发不一会便到达桃花。之所以到桃花是想近看一下桃花塔,桃花古称桃花店。是比红安县城历史要悠久得多的一个古乡镇。桃花塔是桃花店的象征,塔形简洁美观。为古黄安八大景观之一。他是是宋大公路旁一道美丽的风景。现如今的桃花店古风不在,除桃花中学房子好一点外,真正有视觉观赏价值的就只有这座摇摇欲坠的桃花塔。桃花塔西侧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裂缝了,想一想这坐塔的历史少说也有1000年了,能耸立这么长时间也是一个奇迹。他无疑是红安最古老的古建筑。站在桃花塔旁往西看,连绵的丘陵植被稀少,但就在这一片丘陵之中,却居住着湖北最大的蒙古族部落——蒙古贵族也先不花的后人和他的兵卒约万人。(明皇帝朱元璋赐他们汉姓“王”)。在红安籍开国将领王建安、王近山将军血液里都有纯正的蒙古贵族血脉。



游玩桃花塔便开始登五云山了。从一个叫二里河的山村往北山上山,山势平缓一些,自然便更容易上山了。二里河村不大,但从村里保留的一座老房子看这个村应该有些历史了。山上的积雪背光处雪化得比较慢,黑色的石头白色的雪别有一番情趣


很快就上到了山顶,光秃秃的山顶上竖立着几座结构简单的房屋。房屋里供奉着道教人物,看来这是一座道观了。山顶巨石不多,多为灌木,但有一座山石特别引人注目,其整个山石完全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巨大的保持蹲姿状态的鹰鹫。鹰头、鹰身、鹰翅都有,但灌木荆棘太多,无法找一个更好的位置从更好的角度去欣赏了。此石的最为奇特之处是鹰的头部是被两块巨石夹住的。这也算是五云山上的一大奇观。



站在五云山上,整个红安县境几乎尽收眼底。也难怪从古到今都有“小小黄安”一说。看来红安也的确是小。在五云山上往不同的方向看,几乎都可以看到红安的边界。

往东看是一道一道的山梁。山梁林木也不繁茂。古志记载的山上锦峰秀岭,苍翠如画,登峰远眺,苍山云海,尽收眼底的美景似乎没有出现。更多的是山梁上稀疏的林木。


从五云山往南看倒水河如同一条细丝带一样往南延伸,一直延伸到武汉市长江边上的阳逻开发区。
往五云山正北看是一片被山包围的平缓的丘陵。这片鹅掌形的丘陵就是黄安著名的百梦丘。丘陵以土黄色为主,绿色仅是点缀。可见红安生态环境之差。在这片丘陵地区生活着红安的两个大姓氏,丘陵西部靠近三角山地区是红安秦姓,为宋代学士秦少游后代。元末,秦少游之孙执中,随父亲武状元秦通,自苏松、高邮游宦武昌,侨居麻城,后迁居黄安九官店,也就是这片丘陵之中,丘陵东部靠近县城地区是红安郭姓。开国将领郭天民上将就从这里走出红安,走进黄埔军校,走上了革命和戎马生涯的道路。据郭将军的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人,黄安县郭氏家族族谱一直在陕西省华县的郭氏宗祠。这一片低矮起伏和缓的丘陵也有专家认为,这里曾经是麻城孝感乡核心地带,很多重庆人、四川人的祖先就是从这里出发往西到达遥远的四川。如今在四川北部以及与四川搭界的陕南一带,说着和这里几乎一样的语音与语调。

往五云山东北方向看就是红安著名的三角山了。放眼往去,三角山地区林木少存,除近一点林木葱茏外,远一点的山体都是光秃秃的山坡与山冈,让人不仅有一种荒凉感。然而400多年前的明朝,三角山下居住的耿姓出了一位天官耿定向。他为了保障地方、改善红安民生历经16年为建立黄安县费劲周折,并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命其弟耿定理督造红安城、并招来商户在此安家落业。才有了今日之红安县辉煌。


往五云山西北方向看就是红安县城了,县城四周都有群山拱抱,自古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黄安县城古代很少有破城的时候。但就是这样一个县城,在大革命时期,竟然两次被共产党占领,一次是黄麻起义,由黄陂人潘忠汝、吴光浩和黄安人戴季英、曹学楷领导的黄安和麻城两地农民。扛着锄头占领了县城72个小时。另一次是徐向前指挥的黄安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共产党唯一的一架飞机也加入了攻城战斗。黄安战役是红军第一次取得攻下敌人由整师兵力设防之强固据点的重大胜利。也是红军把围城打援战法运用到极至的一次经典战役。从那一次战役后,古老的黄安第一次改名红安,以庆祝红军的重大胜利。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唱响的。

红安县城是伴随红安的诞生而诞生的,他和红安的历史一样久远。古往今来,这个县城其实并没有长大多少,虽然解放后拆除了桎梏县城发展的城墙。但城墙没了,县城依然没有在城墙外有多大扩充。县城通往宋埠、黄陂的两条普通公路修于民国时期,是当时国民党为了进攻苏区修建的。如今,县城还是依靠这两条路与外界保持联系。但在21世纪高速公路、铁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两条小道显然无法担当县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存在并不能改变红安偏僻的宿命。在中国地图上,这两条不起眼的公路是不会被标注的。自然红安也就成了孤城。红安县城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铁路及火车站,他与现代文明完全脱离。红安成了中国的非洲。成了一个发展的孤岛、一个治安的孤岛。一个让人不愿提起的孤岛。真正的红安人知道红安并没有因为革命而获得发展。并没有因为为国家贡献巨大而获得重视或者所谓的回报。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有两次惨痛的失败,一次是二次战役时期给美国人重创的志愿军38军和42军,美国人伤亡2万多人,这次战役亲自坐镇指挥的指挥官是红安的韩先楚将军,另一次是上甘岭战役美国伤亡2万5千人,他的指挥者是红安王近山、秦基伟将军。两次失败让美国人开始在地球上寻找一个叫红安的地方。终于找到了,80年代美国军事考察团来到了著名的将军县红安,来到了这个破旧但没有丝毫古韵的红安县城。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富裕的红安,而是一个贫困、让他们从武汉颠簸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的目的地的红安。



五云山总算是来了,但我终究不是归隐山林之人,我的希望在红安之外。这片贫瘠的土地不能承受太多子民生存。红安人除了迁移似乎没有他法,下山时,见到了搭着工棚的专业林木采伐队,这些不大的树木本来可以为山林增色,为山林固土保水保肥,但现在只能是成为发达地区搭建建筑工地的脚手架罢了。红安就是这样,越穷,越向土地山林索取财富。而不知道创造财富。红安就是这样,该保留的没有保留,该抛弃的没有抛弃。一代一代的红安人,喝着贫瘠土地生长的小米粥长大,然后就离开了红安去了远方,成为都市游牧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55

主题

3957

回帖

2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8794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城郊一峰独秀的似马山曾是明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学的地方”、、、、

    李贽是明代一位特立独行的而又自相矛盾的思想家,比如他提倡妇女解放

可对寡妇守节的褒扬亦不遗余力。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颇具冲击

力,被当局认为“惑世”而不见容于社会;李贽本人也早就预感到了这一点,

他把他的一部著作叫《焚书》,意思是早晚必将付之一炬;

另一部著作叫《藏书》,意思是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

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传播。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这样的思想家很少、、、、、

 

 

http://user.qzone.qq.com/247285055/ma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55

主题

3957

回帖

2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8794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红安的介绍可谓古今中外

当精之,以范同界!

http://user.qzone.qq.com/247285055/ma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7843

回帖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501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安,

下一个目的地

今晚开新车去店里贴车标,店主嘿得提前关门啦!因为是开了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723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193
发表于 2008-2-19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伙夫:

红安,

下一个目的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主题

4811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025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武汉什么地方搭车可以到达那里?第一站的目的地名就是红安县城吗?
追随你的背影走在路上 有一天我也将成为背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1

回帖

41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安的天台山、似马山、五云山和大思想家李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贽于明庆隆六年(公元1572年)在南京结识黄安人耿定向、耿定理兄弟。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途径黄洲府时弃船上岸来到红安与耿定向相会,在短暂的停留中,他们邀约当时的名人雅士共登天台山。李贽为天台山的美景所折服,有了归隐之意。在耿氏兄弟劝说之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红安去云南赴任,但把自己的女儿和女婿留在黄安的耿家。约定三年后任满来红安归隐。
万历9年(公元1581年),李贽任满,携妻来到了黄安县,耿氏兄弟在县东15里的五云山山巅筑天窝书院,以供李贽著书讲学。为了治学的方便,不久李贽又移居到离红安县城更近的似马山的洞龙书院讲学。在黄安期间,李贽与耿定理愈发契合(耿定理为耿定向之弟,满腹经纶但终生未考。)而与耿定向思想分歧愈来愈大。
李贽寄居黄安的第四个年头,即1585年,耿定理去世。李贽离开红安。开始了与耿定向长达十年的学术论辩。
十年论战后,即1595年,李贽与耿定向重修于好,来到耿定向归隐的天台山。两人抱头痛哭。李贽此时作了著名的《宿天台顶》留传于世,这是李贽唯一一次描写山水景观的诗篇。第二年也就是1596年他的论敌兼好友耿定向去世。6年后的1602年,李贽自杀于朝廷的大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463

回帖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567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主题

7275

回帖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726

荣誉会员突出贡献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19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山,94年我去过,是单位开车去的,忘了路线,反正是从红安县城去的。略显荒凉,但风景确实不错,适合纵山。山下有茶园,可带新鲜茶回来,现炒现卖。当时不要票。

[此帖子已被 灯泡 在 2008-2-19 22:14:24 编辑过]

户外自由结伴信息群204768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主题

6864

回帖

37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6780
发表于 2008-2-20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名山,一定要去.
海鸥飞在蓝蓝海上 不怕狂风巨浪 挥着翅膀看着前方 不会迷失方向 飞的越高看的越远 它在找寻理想 我愿像海鸥一样 那么勇敢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381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177
发表于 2008-2-20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鹅:

 

“县城郊一峰独秀的似马山曾是明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学的地方”、、、、

    李贽是明代一位特立独行的而又自相矛盾的思想家,比如他提倡妇女解放

可对寡妇守节的褒扬亦不遗余力。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颇具冲击

力,被当局认为“惑世”而不见容于社会;李贽本人也早就预感到了这一点,

他把他的一部著作叫《焚书》,意思是早晚必将付之一炬;

另一部著作叫《藏书》,意思是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

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传播。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这样的思想家很少、、、、、

 

    去年在泉州小巷中穿行,总算是找到了极偏冷的李贽故居兼纪念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曾有过很详细的介绍,有意思的是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与诸红颜的友情与诗歌合对,应该算另类了,特立独行啊

美的极致就是安祥,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55

主题

3957

回帖

2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8794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20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朝大海:
 

    去年在泉州小巷中穿行,总算是找到了极偏冷的李贽故居兼纪念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曾有过很详细的介绍,有意思的是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与诸红颜的友情与诗歌合对,应该算另类了,特立独行啊

我就是看了《万历十五年》,才知道李贽的,

面朝大海你连他的故居都去了,厉害啊

什么时候也把他的诗找出来看看,一定很有趣

、、、、、

http://user.qzone.qq.com/247285055/ma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3994

回帖

2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4032
发表于 2008-2-20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鹅:
面朝大海:
 

    去年在泉州小巷中穿行,总算是找到了极偏冷的李贽故居兼纪念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曾有过很详细的介绍,有意思的是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与诸红颜的友情与诗歌合对,应该算另类了,特立独行啊

我就是看了《万历十五年》,才知道李贽的,

面朝大海你连他的故居都去了,厉害啊

什么时候也把他的诗找出来看看,一定很有趣

、、、、、

与诸红颜的友情看来比较受夏花美眉关注!

[url=http://www.5zls.org/ShowBBS.asp?menu=5&UserName=charz]我最难跨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某些女人的美。[/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1

回帖

41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与红安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主要著作《焚书》《藏书》甚至收录了大量他与论敌耿定向的私人书信往来。并由此激怒了耿定向。导致两人矛盾逐渐加深,论战时间达十年之久,直到耿定向去世前一年才重修于好。明清时期,李贽的著作被定为禁书。李贽反传统理念对红安人的影响很深。甚至对红安将军的指挥艺术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如红安将军指挥作战多不按步就般,不形成规律。比较著名的就是陈锡联奇袭阳明堡机场,王近山歼灭战地参观团的战例。这两场战役均是违反上级作战意图但同时又收到奇效的战役。在上甘岭战役,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在布置作战任务时即部队轮番上阵,量敌增兵,边补边打,边打边补。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视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增补;一切战术手段不要形成规律。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反传统的“添油战术”创造性战法。在上甘岭战役的特定条件下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否则,以我军劣势装备集中大兵团作战,恐怕没和美国鬼子交上手就被他们的飞机大炮给“拍”了

[此帖子已被 kklkkl 在 2008-2-20 17:06:2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381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177
发表于 2008-2-21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故居

    坐落在泉州市区南门万寿路。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明嘉靖举人,是进步的思想家。五十五岁时,他辞官讲学,辨史著书。平生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纲评要》等大量著作。
   
    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的极致就是安祥,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381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177
发表于 2008-2-21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原名林载贽,对其家世值得认真考证。泉州是李贽的故乡,府志、谱牒、碑刻、墓志铭的有关记述,是考证李贽家世的第一手资料。
  在清源山麓老君祠右畔,有李贽八世祖林闾与夫人等九世合葬墓。李贽在望柱上撰写一副对联:“九世同坟,历代明?光俎豆;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过去,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林闾忌日,林闾所传的林李两姓子孙要集齐到宗祠里祭祖;每年清明节,两姓子孙要派人到清源山扫墓,缅怀祖先。
  “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林李”,在泉州市万寿路“李贽故居”中特别得到体现与证实。故居的正厅匾额曾书“林李祠堂”。林在李前,示意李贽及其族亲源于林姓,其共同祖先是林闾。故居中还有一副楹联引人注目:“联济南陇西为鼎族,蔚政事文学之名贤”。济南为林姓郡望,陇西为李姓郡望,再次印证了“一宗两姓”。而故居天井的南侧珍藏着一方“瀛洲林李分派二世东湖公墓道”碑(见右图)则印证了林闾之子东湖公所传后裔科举仕进之荣。碑上列出4位赐进士,16位乡进士。较著名的是:明正德戊辰(1508)科进士林钺,官南京太平府知府;嘉靖丙午(1546)科举人、己未科进士林奇材,官广西平乐府知府;嘉靖壬子(1552)科举人李贽,官云南姚安府知府;万历乙酉(1585)科举人李应先,官陆凉州知州;万历丁酉(1597)科举人林而廷,官刑部郎中;万历庚子(1600)科举人林奇?),官云南曲靖府知府;万历丁未(1607)科进士李?台,官浙江左布政使,升光禄寺正卿。东湖公即林驽,其子孙中林姓有三位知府,一位刑部郎中,李姓也有两位知府、一位布政使……这就是望柱联文“夸李林”的印证。

美的极致就是安祥,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3994

回帖

2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4032
发表于 2008-2-21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要当大官才会得到认同咧!
[url=http://www.5zls.org/ShowBBS.asp?menu=5&UserName=charz]我最难跨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某些女人的美。[/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55

主题

3957

回帖

2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8794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2-21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kklkkl:
、、、、、李贽反传统理念对红安人的影响很深。甚至对红安将军的指挥艺术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如红安将军指挥作战多不按步就般,不形成规律。比较著名的就是陈锡联奇袭阳明堡机场,王近山歼灭战地参观团的战例。这两场战役均是违反上级作战意图但同时又收到奇效的战役。在上甘岭战役,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在布置作战任务时即部队轮番上阵,量敌增兵,边补边打,边打边补。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视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增补;一切战术手段不要形成规律。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反传统的“添油战术”创造性战法。在上甘岭战役的特定条件下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否则,以我军劣势装备集中大兵团作战,恐怕没和美国鬼子交上手就被他们的飞机大炮给“拍”了

   王近山将军是鹅很佩服的能打善战的将军之一,人称“王疯子”。《亮剑》中

李云龙部分素材即取自王近山,比如“歼灭战地参观团的战例”。可王将军晚景

凄凉,因家庭原因而仕途不畅。大凡虎将皆为战争而生,和平年代反而不得善终

比如巴顿将军、、、、

 

http://user.qzone.qq.com/247285055/ma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5 14:25 , Processed in 0.0631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