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路商业步行街上的精益眼镜总店门前有一尊铜像,一位坐着的老者,手举遮眼罩用另一只眼盯着验光表。了解这个百年老店的人,都说这是原店主人陈祖泳的化身。 张云桐:精益眼镜创始人 清朝光绪末年,上海有一个叫高德(译音)的美国商人,看到上海没有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验目配镜的店子,于是就从国外运来了验光仪器、研磨镜片的机器及新颖眼镜商品,开设了一家高德洋行(眼镜公司)经营验光配镜业务。他招收了一批有文化懂英文的中国工人,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第一批掌握西方配镜技术的中国工人。 几年后,这些中国工人就积极谋划脱离高德洋行,自行集资另开一家眼镜店,经过一番策划和筹备,这个眼镜店于1911年在上海南京路劳合路(今六合路)口的店址开了业,招牌定名为“中国精益眼镜公司”(CbineseOPtjcaiCO),含有赶上美国最大眼镜厂“美国眼镜公司”的意思。在此之前,我国采用西方先进设备及技术配制眼镜的,尚无先例,精益先行了一步,所以精益在宣传广告上一直标榜为“中国首创第一家”。精益靠质优价廉取胜,使高德洋行受到很大的影响,业务渐渐冷落,不久就停业了,随后高德本人也回国去了。 创办精益眼镜公司的张云桐这批人,由于技术基础扎实,业务素质精良,经营情况非常好,于是决定向外发展。1912年,张云桐来到武汉创办汉口精益眼镜商店。当时“精益”的高级技工都曾接受过美国的应用光学函授教育,并参加其考核,取得了证书。后来,这批人又将美国函授内容缩编成简易教材对员工进行培训。 店址初设在前花楼张美之巷,后来才迁到当时最繁华的歆生路(现为江汉路)上。基本上参照上海的情况添置镜片设备,有球型磨片机、半自动成形头子的割边机、验光仪器有眼球计、视肉膜镜组合成镜仪及标准试镜箱等。在当时来说是比较现代化了,因为武汉三镇过去从来没有新型眼镜店出现。 张云桐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在上个世纪20年代,董必武曾在江汉路汉口精益楼上住过,国民党特务怀疑张云桐是共产党,还暗地跟踪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拿不到什么“把柄”,才不了了之。 “精益”和我们一家 我们的外祖父即“精益”创始人之一张云桐是江苏人,具体籍贯可能是苏州或上海。在旧中国的商界,地缘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同为江苏(苏州)人的祖父陈子英可能因此而进入“精益”工作,并担任会计直至“文革”前退休。父亲陈祖泳在上海读书至高中毕业后进入“精益”。据母亲张慧文生前偶尔谈到,父亲的学识、勤勉和能力得到外祖父的赏识,促成了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此后外祖父将汉口分公司交由父亲管理,这样母亲和祖父、祖母随父亲来到汉口。 父亲的验光配镜技术十分精湛。但他仍旧坚持学习和钻研,广泛接触国内外有关资料,力求跟上眼镜工业的最新发展。—次,他在家中摆弄几支小木棍,大概是想设计简便实用的验光工具,要我帮他计算角度问题。不管最终是否成功,他对技术的痴迷可见一斑。 老汉口精益眼镜公司坐落在江汉路原九十七号,左邻当时的南京理发店,右邻一家钟表店(店名己不记得,店面现在已被扩入精益总店)。精益公司的门面约为现在的一半,店门两侧是橱窗,里面陈列着眼镜、镜架、镜片的样品,厅堂尽头是验光室,验光室旁边有一扇门,通向后面的加工车间。加工车间旁有一扇门就通向生成北里了。 生成北里的我家二楼临江汉路一侧是父母亲、哥姐和妹妹们的几间卧室,靠生成北里一侧则是祖父母、和我的卧室。三楼是几个单身老职工的卧室。三楼上面有半层楼作厨房(现在的完整四楼当是以后改造而成),雇有一张姓江浙籍厨师为单身职工做饭。 说到这里要提到当时的几位老职工,我记得有俞诚良、端木维仁、徐子深、杨耿生、王龙生、黄永清等。这几位似都是江浙籍。他们十分喜爱我们兄妹几人,其中端木先生酷喜看小人书,时常要我们跑腿去书摊帮他租书,我们也获得免费看书的机会,因而乐此不疲。 当时的精益还有一个特点是,几位老职工喜好民乐,我记得徐子深先生弹三弦,父亲的京胡拉得很好。时常在晚上打烊后,他们就在店堂里摆开阵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此时只是关上铁栅门,因此往往会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我现在只记得“老三落”这个曲牌了(是否“梅花二开”亦未可知),但或许我对民乐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培养的罢。 公私合营时精益派驻了一位叫何远庚的公方代表。他年纪在三十岁上下,长得白净,为人和气。他闲时常常将我抱上自行车前杠,他骑上车在生成北里兜来兜去。我吓得哇哇大叫,他则乐不可支。 1958年,我们全家被要求搬出原“精益”旧址。祖父和祖母被安排住到距中山大道合成里不远的一家钟表店二楼一间仅六七平方的斗室。父母亲和我们五个子女则被安排住到水塔对面“大中华”鞋店二楼两间不足二十平方的房间。父亲的床与“蔡林记”面馆厨房的火炉仅一墙之隔。夏天的武汉本来就以“火炉”闻名,我们所受的酷热可想而知。但即或如此,父亲仍处之泰然,只是在晚上睡觉时于床头置一盆凉水,实在太热了,就起床用毛巾浸了凉水擦擦身子再睡。至此,我们和精益的联系淡了许多,只是我每日要为在精益任会计的祖父送午饭。 大约在1964年,时值“四清”运动,我当时在武汉一中读初中。一日,有两人来学校向我调查父亲情况,大意是询问有无经济方面问题。那时候家里生活比较困难,”父亲从店里领回一些镜架、镜片,由我们在学习之余在家里加工装配,以此换取加工费来贴补家用。 1966年“文革”开始后,父亲受到一定冲击,工资被降低,后又被发配到职工食堂打杂,不过在食堂时间好像并不长。即或如此,他也没有对我们提及,在情绪上亦未有丝毫的表露。“文革”结束后,父亲的境遇逐步得到改善。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文革”后的首次民建和工商联两会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接见全体代表并合影,父亲作为老会员有幸参加了此次大会。 陈祖泳:汉口精益的掌门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形势危急。1938年秋天,张云桐带着汉口精益眼镜公司内迁,分批离开武汉。1939年在昆明设立分店,派三女婿陈祖泳前去筹备,于同年五六月份开业。1940年张云桐又在成都设立分店。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云桐留在成都,陈祖泳被派往武汉恢复主持汉口精益眼镜公司,陈祖泳先在怡和洋行平房内经营业务,1947年,经不断努力才在江汉路原址上重新开业。 武汉解放初期,李先念在湖北省担任领导期间,曾到精益配过眼镜,陈祖泳亲自为其验光,他精湛的技艺受到李先念的称赞。其后石川副省长等领导相继到精益配镜,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陈祖泳还用他熟练标准的英语接受众多的外国人,扩大了对外的交流。 精益眼镜1956年被批准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陈祖泳作为私方代表任精益眼镜商店副主任。他非常热爱眼镜这个行业,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享受过政府津贴,还是武汉市两届政协委员。他退休后还被精益眼镜店聘请为技术顾问,尽管有外单位用高薪聘请他,但他像往常一样坚持到精益上下班,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还每天从住的台北路,乘车到江汉路精益眼镜店看一看。 陈家惟有小女儿陈美琪1979年顶职到精益工作,从磨片工到验光,再由营业员到搞商店会计,样样都搞过。她现在住的台北路房子,就是单位照顾分配给父亲的。陈美琪1986年服从组织安排调配到武汉市百货公司当会计,直到前不久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 “精益求精”传佳话 1919年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到精益店配了一副眼镜,感到很满意。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欣然挥毫,题赠“精益求精”横幅,这四字成为精益的“店训”。 精益之所以能享誉三镇,吸引使许多人慕名而来,这是因为店内有能解决眼屈光疑难的眼镜专家陈祖泳以及他所传帮带出来的一批验光师。还在1990年陈老在世的日子,长航有一位高度近视的退休技术员,配了几副眼镜都不合适,只好到精益眼镜店找陈老,陈老把他配过的几副眼镜分别进行了处理,只花少量的钱就解决了问题; 奇迹不断发生,陈祖泳带起来的一批验光师,学会了陈祖泳的绝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耐心细致地帮助一大批眼患者解除了疾苦,擦亮心灵的窗户,给精益带来更多的声誉。 经过多年努力,精益眼镜如今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目前推出的全电脑服务与管理系统,再一次在全国眼镜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精益眼镜拥有的品种数量之多、式样之全、质量之高堪称一流水平,可以为客户提供当今世界最轻、最深、最亮、最舒适、最美观的眼镜。精益眼镜拥有一批高级人才,正是由于有这些人才,精益眼镜才敢提出:”精益眼镜万无一失“的口号,并承诺“配镜片质量百分之百合格”。 目前,精益眼镜已拥有20家直属店,30家加盟连锁店,大小商店遍布武汉三镇。系武汉市眼镜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居华中地区首位,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眼镜业最大连锁经营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