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6月14日08:00武广集合出发,6月15日下午17:30回到汉口。 参加人员9人:土楼吴,清幽别院,武汉老猫,唐凤,路路SCLULU,神仙哥哥,神仙姐姐,张姐,雪梨红爪。 (由于那两天网站上不了,所以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人员组织,所以7个人挤台车过去,加上从阳新游那支队伍穿插过来的两神仙,一共9人。争取日后能再组织爱好者前往) 交通工具:一辆商务车,一辆小轿车 主题: 鄂南通山县古民居,雕刻,风光探幽采风 大概路线为: 武汉---咸宁刘家桥村----进入通山县----大夫第----- 王家祠堂----谭家祠堂-----西泉世第----九宫山镇(住 宿)----闯王镇宝石村-----万寿桥----程家祠堂-----闯王 陵---回汉。 通山县的古民居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有两处,县级“文保单位”的古民居有24处。其保存完好程度、单体规模都是湖北省最好的,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通山县自北宋乾德 2年(公元964年)建县至今,1041年间县名从未更改。因为山乡,从县志看来,历史上少有战乱洗礼。一路走来,尚存的明清古民居遍布山乡各村落,梁雕,石雕,窗雕等雕刻手艺让人陶醉。 刘家桥----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建于明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元武始建,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通过一座廊桥和一座独木桥(后改为石板桥),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 通山大夫第----被“江南第一宅”,又叫“芋园”。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府第内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84间,院内,设施、机构的齐备令人兴叹。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目前,“大夫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并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氏宗祠----- 位于通山大畈镇的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戊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为目前通山境内发现的最为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祠堂。 西泉世第----西泉世第位于通山县大畈镇,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它面阔三间,通深三间,面积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现存的面貌当为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整个宗祠荡漾着浓厚的儒学气息。 宝石村------宝石村民居群始建于明万历时期,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代,数百年历史,现在遗有明代、清代早、中、晚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各式风格民居130多栋,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 闯王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是李自成墓的原址。(李自成死后被当地朱家村的老百姓用青石板围成两口大缸草草掩埋。 1973年考古学家们将坟包撬开,里面还是两口石缸,与朱家家谱记载完全吻合。)陵园由拴马松、落印荡、玉玺亭、激战坡和主体建筑门楼、墓冢、陈列馆等组成,依山而筑,气势雄伟。是我国仅有的农民起义领袖的陵寝. 。。。。。。。 。。。。。。。 昨天6月14日刚好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份第二个星期六)。难怪我们在九宫山镇喝晚茶的时候,身边电视上中央10台一直在播放有如徽派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专题节目。我们巧合地在14日进行鄂南古民居寻访采风游,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 这次活动中,感谢通山文化局的范老师陪同,范老师是通山主管文化遗产的专家,他的陪同让我们此行程更加丰富有顺利。在其详细的讲解和陪同下,让我们在参观到更多的古建筑和了解更多的当地史志同时,随带游览了当地秀丽的风景,并深深领会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在此我们向范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帖子已被 土楼吴 在 2008-6-15 22:31:5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