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几天“路网”又很不正常,于是想再写点什么,“路网”稍许正常时,打开我的原帖浏览了哈,引来这多美文和“修改后的歌词”,深感大家的抬爱与鼓励;同时也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不朽佳句。在网上一搜: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onghuameijiutan/15.shtml 呵呵,网上已经为我起好又一篇文章名---“名人与酒”。贴出后再有雷同的文章我也是没有办法的,当然无所谓了……。 名人与酒 你绝对想象不出古之名人离开了酒是怎样的情景?起码他的名气会大打折扣! 先说豪饮。“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斗酒诗百篇”、“尧舜千钟”、卢植能饮酒一石“、阮籍狂饮两月不醒……大凡有点名气的古人,与酒无缘的几乎没有;其实,现代人概莫如此,在路上的名人“一路有酒”除了经常组织纵山外,还开辟了“周三闲人逛三镇”经典品牌。但是如果没有“一路有酒”这个LD及名副其实的酒量,一样会打折扣,至少不会有现在的名气大;还有个LD叫“无药可酒”,大概起名时就意识到“世上无灵丹妙药可比酒”的功效好吧?据说不知何因又改了个LD叫“金久”,虽然把“酒”改为“久”那意思明白无误地说“酒贵如金”啊;那个啤酒肚干脆直截了当和酒挂钩,名气自然不小;“大海”,似乎与酒无关,但他那一日三餐,每餐半斤的“海”量,足以令人倾慕。 当然,单是豪饮,还算不得什么,还得有豪情相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瞧,多豪爽,多气派! 倘若名人的酒事只是缘于饮而止于饮,倒也罢了,叫人惊叹不已的,是名人们还多是酒业的先祖“孔府家酒、孟府家酒、东坡家酒、鲁迅纪念酒、板桥家酒、曹雪芹家酒 关公酒、纷纷问世。一生清廉的诸葛亮,也有家酒问世,。名人的酒事之宽泛,甚至连女人也不能幸免,有专为女士酿造的“花木兰”酒填补了女名人在酒事上的空白。而“李白、杜甫、屈原、庄子……”甚至“海瑞、林则徐、邓世昌……”等家酒的问世,似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利用名人的名,来壮厂家的声势,透出的只是生意人的精明。可问题是又有几家“家酒”经得起考证和推敲?以孔夫子为例,老夫子名垂宇宙不假,可是否豪饮,却无从查考。这事不仅司马迁没说而且凡有关老夫子的文献均无记载。况且此公生前栖栖惶惶,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家里哪里还开得起酒坊?夫子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肯定那一瓢饮只能是水,而绝对不会是酒。至于夫子后人们是否弄出过家酒宴酒,却不得而知,不过,即便真的弄出过,恐怕也与老夫子没啥关联。“喝孔府宴酒,作天下文章”充其量不过拉大旗作虎皮而已。 大可置疑的,还有“曹雪芹家酒”虽说曹家也曾金碧辉煌过,可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早已弄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了,曹公晚年更是贫病无医,加上幼子夭亡,“红楼梦”还没有写完,就魂归西天了。如果此酒是曹家兴盛时用的酒,那为何不叫“曹寅家酒”,而非要等到曹家家业败落时才为此命名?况且,那曹学芹潦倒时名气肯定没有今日这样大,那酒又能有多大知名度?再说,都到了靠“赊”点酒来解馋的地步了,那里还敢妄称什么家酒哟! 酒这玩艺儿既然有人喝,就必然有人造,可问题是不该尽打名人的主意,虽说名人早已作古,,不会再找你去索陪名誉权,可那名人毕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财富,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绝非酒事而已。倘若我们的后代对名人的所知只限于酒,,而我们也仅仅是“酒徒的传人”,那我们这个民族还能有多大出息呢? 后记: 已经写好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敢发,大何版主在有了要设立“三镇精典”的意向时,似乎曾经在为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祈福活动后的FB时在一起谈到过,我除了赞成外,建议不要让个人随便往上贴,由管管们给加精后转移到三镇精典”。上一篇“酒这‘玩艺儿’”是指定交作业的位置,这一次就有点问题了,大何等管管以上的头领们看后定会说,大胆,竟敢在我“三镇精典”连续发表什么“酒”啊“酒”的,删咯。 [此帖子已被 湖边樵夫 在 2009-1-24 13:53:1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