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一说五十四年,一说雍正二年),即公元1711年,曹雪芹诞生在江宁织造府(署)内,并以这里为蓝本写出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绸匹的官办织局,江宁织造府历史比《红楼梦》更为悠久。始建于清初顺治二年的江宁织造府,存在了262年,在太平天国时期被烧毁,关于这座府邸昔日的繁华胜景,后人们只能从《红楼梦》的描述中追忆和想象。 历史在1984年有了新契机。那一年,南京市大行宫小学施工工地上,发现了太湖石和一些丝织染料,从而确定了江宁织造府的遗址,重建于是有了历史依据。 但由于巨大的建资,项目直到2002年才有民间财团愿意接手,而真正重建则在2006年之后。 从梦想到现实,江宁织造府博物馆走过了恩怨辛酸的25年,其间,有痴迷沉醉,有利益纠葛,有学术的争鸣,有资本与文化的碰撞,有官商学三方博弈,有天时地利之便。这座民营博物馆之兴起,如一部大书,一写25年,其一砖一瓦,一图一稿,映见种种世相,“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江宁织造府二十年利益博弈 红学家的赤耳力争,商家的利益诉求,官员的左右为难。25年,这座以曹雪芹、红楼梦、云锦等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民营博物馆,在文化、商业、官场三方博弈中,艰难地寻求平衡与突破,一如两百年来的红楼纷争。 当代红学家中首先研究江宁织造府与曹家的就是周汝昌。周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特辟《南京行宫》一节,考出织造府衙署在利济巷大街,乾隆十六年以后,织署改成了乾隆下江南的专用行宫。 而在江苏省红学会副秘书长、南京日报记者严中的印象里,在1958年,周汝昌在《雨花》杂志第6期发表的《曹雪芹与江苏》一文中,就提出了在大行宫兴建曹雪芹纪念馆的构想。 在1983年之前,周汝昌并未到过南京。而从1951年起就在南京大学读书工作的吴新雷,对曹家遗迹的研究,便有了地利之便。 1975年,吴新雷看了《新楼梦新证》后,大受启发。执着于学术的他,一面查文献资料,一面到处考察,几年间,跑遍了南京城。他根据《上元县志》结合《江宁府志》查出,“大行宫”,就是因此地曾作为康乾行宫而得名。经过多年探讨,断定曹家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西园,其遗址在大行宫小学周围。 在吴新雷寻找曹家遗址的1970年代末,南京一家工厂的工人严中,也看到了《红楼梦新证》,这个自学成才的青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开眼界,由此产生了对曹雪芹江宁织造家世等问题的浓厚兴趣。” 1981年,他在《金陵百花》上发表《京宁何处大观园》,开始了“考红”的第一步。 1982年,已调到南京日报的他,因为靖本《红楼梦》的采访,结识了周汝昌先生,从此拜在“解味道人”门下,悟出了“考红”必须从曹氏江宁织造家世的血泪史入手。 红楼庭院豁然出现在眼前 昨天上午,随着一声“轰鸣”声,包围近3年的广告牌被全部拆除,接着围墙也拆除一个口子,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亭台楼阁,清泉溪流,山石花木都一一显现出来。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徐湖平馆长对记者介绍说:“占地1.87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达7个亿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于2006年2月24日正式开工,两年多来受到市民的极大关注,不断有人询问何时能够建成开放。今年我们加大了施工进度,元旦期间,拆除外部围挡,让市民一睹吴良镛大师设计的风采。”记者在园内从南望北是叠叠高起的寓意一幅山水画,层层殿阁楼台,地面4层,穿插“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整体建筑为江南园林的风貌,“楝亭”位于整体建筑的最高处,亭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园内远处寓意为西花园之湖面,以“萱瑞堂”为中心。据悉,园林工程已完成80%,相关的布展工作也已经启动,今年“五一”节,园林有望开门迎客,届时广大市民就可以去领略曹家兴盛之时的情形。 下沉广场打造红楼文化链 据徐湖平介绍,博物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老先生担纲总设计,如今吴老已经86岁了,在病榻上他仍然继续为江宁织造府的建设花心思。吴老的最新规划中,最南端,是下沉广场,与地铁二号线与三号线衔接。地下建筑两层,分为“一府三馆”,即“江宁织造府”、曹雪芹博物馆、红楼梦博物馆和云锦博物馆。从建筑外观上看,博物馆设计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亮点在建筑立面蒙上的钛合金金属网,夜晚,在灯光映照下如同“云锦”一般美丽。吴老在地铁出风口还设计了一石笋,寓意《红楼梦》小说开篇之“青埂峰”。“在此,我们还将设计一个地下舞台,目前正在与省昆剧院接洽,设想以《红楼梦》为题材开发一批新节目,《红楼梦》一书中有65处提到了昆曲,曹寅自己也写过34部昆曲剧本。另外,还将打造一个亚洲最大的玉器博物馆,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了1000多个玉字,有六七十个人物与玉有关联。同时,南京的雨花石也是一个重头戏。”记者问为何古建筑群上的木匾和楹联还是空着的?徐馆长拿出厚厚的一份楹联方案初稿告诉记者,每栋建筑上都有“红楼”的匾额,两边为初步拟定的楹联。不久后,由著名人士题写的楹联将一一展现。 新织造府只及当年1/4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年在此出生。江宁织造署设立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是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当年,江宁织造署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云锦生产基地,其建筑和园林艺术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江宁织造署曾为清代皇帝的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在这里下榻,因此又称“大行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以后历经祖父、伯父、父辈,先后达65年之久。太平天国时期,江宁织造署被毁于一旦,后人只能从《红楼梦》的描述中依稀想象江宁织造署当年的浮华。 江宁织造府曾存在262年 说起江宁织造府,人们会联想到《红楼梦》。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江宁织造府历史比《红楼梦》更为悠久。据史料记载,从清初顺治二年,也就是1654年起,至光绪年间被废止,江宁织造府存在了262年。 这里还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康熙6次南巡,5次入住此地,乾隆南巡在这里住了6次。不过,真正让这座织府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711年文学巨匠曹雪芹的诞生。 曹家的命运从开始就与江宁织造府密不可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以此为原型。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康熙从北京派遣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以后历经祖父、伯父、父辈,先后达65年。太平天国时期,江宁织造府被战火损毁殆尽。 1984年,南京的考古专家在大行宫小学的东南角地下发现了完整的假山和太湖石,还出土了一些色织染料,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残瓷碗底等文物,后经专家论证,这里就是江宁织造府遗址,不过,遗址上已一片空白,并未再出土什么珍贵文物。关于这座著名织府的繁华胜景,后人只能从《红楼梦》的描述中体味。 细节处处体现“红楼梦” 关于“再造”一个江宁织造府的设想,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1958年就曾提及,这个再造工程立项是在2002年,工程设计的重任落到了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身上。 据了解,2004年起,吴良镛先生数次到南京,几易其稿,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复建方案。 当围挡了3年的广告牌轰然倒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江宁织造府宛若一个都市“盆景”。从南望北建筑叠叠高起,如同一幅山水画,而从北望南,则只见最高处的楝亭。如果身处府内,朝北、东、西三面均不见现代高楼。 据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介绍,再造的江宁织造府除了力求还原原貌外,更多的细节将体现《红楼梦》的精髓,比如下沉广场的出口设计了一石笋,寓意小说开篇之“青埂峰”;游客在逛亭台楼阁时看到的楹联匾额内容出自原著,并由当代红学名家手书;参观完园林可以请一桌“红楼宴”,尽情享受美食;饭后听上一曲《红楼梦》中的昆曲等。   [此帖子已被 醉翁之意 在 2009-5-16 19:00:5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