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蓦然回首

听歌听曲

[复制链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09: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8-30 10:00 编辑

叶尔江·马合甫什,阿斯哈尔·买买提 - 黑眼睛的姑娘:




2019.7.24  23:39   

       刚才看了一些豆瓣影评,我最大的感觉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对此片从性方面的详细解读呀?他们恨不得把片中的每个元素都拿显微镜分析一番,都解读为性的某种符号。好吧,我承认每个人都有解读的权利,对此付之一笑即可。可怕的倒不是那些从性方面做出的解读,而是一些从政治方面做出的解读。

       “影片刻意抹去了一切政治符号,但是并没有抹去时代记忆。苏联歌曲、军装、部队、戈壁、抓流氓、红色娘子军、最可爱的人以及陈冲白大褂下硕大无朋的屁股和内裤痕迹。关于这二十年,姜文的电影重温了其中代表性细节。需要非常注意的是姜文本人塑造的这个形象,他穿紧身的类军装,吹号,持猎枪。这也就是姜文整个青春期里对于最酷的男人形象的理解,军队背景,强悍的身体,神乎其技的枪法,风流的男女关系。对于这二十年,姜文并没有任何批判,而是发掘了其中的美感,并且加以歌颂和吟咏。觉得那是一个铁血的时代,是一个男性的时代。”

     “太阳照常升起,说的是姜文所爱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价值永存不灭。他的皮上永远穿着绿军装,永远英俊挺拔,永远在大漠、田野、森林迅疾地奔跑,拿着他那杆象征着男性勇气和外生殖器的大枪,背景音乐里是不变的苏联革命歌曲。在这种男性美之下,没有历史的黑白是非,只因为美而美,比三岛由纪夫走得更为离奇。这怎么能让人不觉得毛骨悚然?时代变了,但是我们的红色老大哥的春梦还没有结束。”

       任何时代都有生活的美好,都值得人们缅怀,为何在评价一个时代时,要走极端地否定一切呢?

————————————————

         大风起兮太阳升
       水木丁  2007-09-19 20:48:24

       我在万达的放映大厅等妖怪来,一个男人走过来坐回到我对面的椅子上,他把他搭在椅子背的衣服穿上,翻翻手里的报纸,翻了一会,突然抬头问我,你看过《太阳照样升起》吗?

       我摇摇头,男人哦了一声,继续低头看他的报纸。我想他大概是没拿定主意要不要看这部电影。但是我没办法告诉他,于是我掏出手机,给妖怪发短信,短信还没发出,抬眼看到妖怪已经晃晃悠悠的过来了。

       电影很好看,是那种我非常的喜欢,但若有人问起来,我就会非常谨慎的告诉他,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而已的电影。没开演的时候,我和妖怪都想起前两天好像谁说一句话,说是对这部电影没什么期待,所以也许就会有意外的惊喜。我和妖怪都认为是对方说的,但是我们都很确信不是自己,而当时在场的另外两个人杜丽和玎玎却被我们一致的排除,认为那不是她们会说出的话,于是嫌疑最大的依然不是她就是我。但是,绝对不是我……

       到了电影散场,我们又提出这句话的正确性,依然找不到说话的那个人,但是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点惊喜,它比我想象的要好太多。妖怪嫌它太过粗暴了,而我喜欢的,却正是这肆意妄为的粗暴,野性和激情第一次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没有被按住,它不可遏制的喷薄而发,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风呢?我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哪里来的这些风,仿佛从另外一个世界吹来的,吹得树叶哗啦哗啦的响,吹得草哗啦啦哗啦的响,吹得疯女人灰白的头发飘啊飘的,她爬到树上,对着天空大喊,风就把她的话都吹走了。落到哪里,不知道。

       这让我想起了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有一次他和他的导演谈论一个演员,那个演员什么都好,技术也好,嗓子也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问那个导演觉得这个演员怎么样?结果那个导演摇摇头,“他没有诗意啊!”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笑了,觉得很久以来都没有讲清楚的不对劲的一些事情和人都一下子清楚了,曾经有个男人问我一个也同样困惑他自己的问题,自己也没什么好,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女人喜欢他呢,他的总结是,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当时我觉得不对劲,却说不出来,现在想来,原来是他的身上,还有诗意啊。

       诗意是什么,好难说清楚,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在心里确信姜文是我所认同的中国最有诗意的三个导演之一,另外的两个是贾樟柯和朱文,这两个一个是戏文出身,一个干脆是诗人出身,因此姜文的诗意又和他们不同,姜文出身于绚烂的舞台,他的诗意,令人炫目,就好像风吹动着树叶,阳光照下来,叶子反射的光,点点的,闪得你恍惚。

       诗歌是没有用的东西,但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一个导演在他的电影里尝试这样的表达,顾长卫试图在自行车后面栓上一个降落伞,孙周更是直接让他的诗人的女朋友赤脚走在钢轨上,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啊,要有风,有很大的风,要有从另外一个世界刮来的风,还要有树,有太阳,那才对。

       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很少有人看得到这些了吧,这是一个没有诗意的民族,所以这部电影,我想注定是很多人都不会喜欢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逻辑结构,人们喜欢讨论的是这样的东西,讨论黄秋生为什么要死?讨论疯妈到底死没死?我看了一些影评,果然是这样。

       多可笑啊,好像我们一直讨论下去,就可以讨论清楚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把什么事情都搞得那么清楚呢?

       谁会看电影里的诗意呢?谁会看那风,那树,还有那带着黄色胡须的鱼鞋有多么美呢。谁会感受到在风中奔跑的赤脚,踏在干净的泥土上的感觉,泥土粘在脚底板上,把脚底板染成了红色,谁会体会冲着太阳喊“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太阳就出来了”的疯子一样的自由。

       还有那咄咄逼人的性感,透明雨衣里放着的金属钥匙,穿塑料凉鞋的女人的脚躲在地板上,拧动床单时在白大褂印出的底裤痕迹。我喜欢这咄咄逼人的性感,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放肆的出现在一部国产电影里。

       在很多人看来,诗意是最没有用的,但是诗意却是唯一能将人从庸俗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的东西,名和利,还有金钱,都不能将人拯救出庸俗的泥沼,只有诗意可以让你生命中的每一束光都显得与众不同。我想起那些位被多女人爱的坏男人,其实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私的男人,许多好女人会爱上他,希望改变他,其实,说什么忍耐与宽容,难道不是因为这诗意太美好,她们自己的生活,太平庸了,太无聊了吗?

       这个世界到底谁拯救了谁?谁想从谁身上得到什么?像疯妈这样的疯子,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她,很多人问黄秋生最后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姜文会下放,他们之间到底怎么回事,我不问,我看电影,我看风吹过树林,吹过小河,我看绣花鞋顺着小河流淌而去,我看男人的尸体吊在拱门下,看天鹅绒不像女人的肚子,看太阳照常升起,再落下……

       我双手插在裤兜里,歪歪斜斜的晃过天桥,北京的秋天,真好,风吹过我的头发,吹起我的衣服,很多人从我的身边走过,规规矩矩的走过,我看到天桥下的车流,想起疯妈打了儿子一个耳光说的那句话。

       “听着,你是看不懂,不是没看见。”


002.jpg

001.jpg

003.jpg

004.jpg

005.jpg



2019.7.24  12:37
       人这个东西,并非是只拥有富足的物质就可以活下去或活好的。他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几近贪婪、不知餍足。精神食粮少了,他活不好。精神食粮缺失,他会生不如死。所谓精神食粮,涵义很广,可以是爱与美,可以是理想与追求,可以是希望与梦想,可以是文学艺术,可以是读书与思考,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他的精神空间、精神家园。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对人来说,远比肉眼看见的一切重要、不可或缺。

——————————————

       读曾野绫子或读哈金,我都被迫去直面人生。然而,那些丑陋、黑暗、哀伤、疼痛、孤寂、绝望、无助、无奈、蝇营狗苟、一地鸡毛的生存、为个人生活所苦,却突然让我透不过气来了。我急需一点理想主义的大情怀,急需一点梦想中的翱翔,而非直面现实的勇敢、踏实,于是我昨夜又重看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并又一次重读方方的《乌泥湖年谱》。电影和书让我穿越时光,进入过去那个理想主义年代。那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耻的年代,是我的父辈们流血牺牲、一心奉公、以天下为己任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年代早就对我关闭了,我也早就背离了父亲的殷切期望。然而,那个宏伟壮阔的年代,以及父辈们的理想主义,却始终以一种既甜蜜又疼痛的nostalgia情怀,萦绕在我心底,深深影响着我的情感,以及人生中的各种选择。

       把电影截屏了一段,背景音乐《黑眼睛的姑娘》也可以去这里听:https://music.163.com/#/song?id=441720

       我2011年1月在初次看完这部电影时,曾写过一篇影评《一代人的孤独》,最后两段是:

        “梦想”这个东西,其实犹如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在手掌,你握紧手,以为可以握住树叶,但你握住的只是空气。所以,一切坚持自己梦想的人都是痴子,不论有多少人对他们说他们握住的只是空气,他们还是会痴迷地站在阳光斑斓中,一遍又一遍地去握紧他们的手。他们其实根本不在乎自己握住的是空气,他们在乎的是不能丢失自己那份单纯的相信:他们就是相信他们握住了什么,即使不是树叶,也是什么美好的东西,只是人们的肉眼无法看见罢了。

       别人懂得不懂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梦想者本来就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空间中,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独有的孤独,无人可解,无人可破,直到死亡降临,让一切成为永恒的空虚和唏嘘。

       后来,我在2013年8月重看了老电影《最后的贵族》后写了一篇很长的博文,节选一些段落放这里:

       后来,我果然去了威尼斯。2011年夏天,在情感失意时为了忘却痛苦、找回迷失、崩溃的自我,我去游欧洲三国。当我游到威尼斯时,才知道潘虹漫步的那个广场是“圣马可广场”。我站在那个广场上看鸽子飞落,想起此片,不胜唏嘘。虽然当时是人山人海,我却感觉到刻骨的孤寂。我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家园究竟遗失在何处了。我只痛感自己又一次遭遇信念危机,心灵无所归属,精神无所栖息。爱情,对我这样人到中年依然傻气地奉为“信仰”的冥顽不化者来说,犹如一种人生方向,是构成自我的根基。而今,我却在无常的命运面前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是我非我”的感觉,让我迷惘、惆怅、孤苦无依。

       时至今日,固执到死心眼的我,依然未彻底走出那段感情纠结,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我的“静心修炼”前功尽弃。就这样,一次次修炼,一次次前功尽弃,然后再一次次修炼——我站在时间的长河里,耐心等待内心风暴真正平息下来。我相信时间自会治愈一切心伤。也许因为那段感情,本就不只是简单的男女之爱,本就夹杂着太多别的因素。比如初恋情结,比如部队大院的红色情结,比如恋父情结,比如理想情结,比如自我救赎、重返正常生活的渴望,等等,不一而足。投放的东西愈多,愈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失败的原因,我无法归咎于对方。我只能自我责备。这份爱,并不伟大,究其实质,依然主要是为了自我救赎,而非仅仅为了对方的幸福。

        “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的事。
        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

       当你爱上的并非只是一个人,而是把这个人当符号去爱着一个时代,去寄托一份对未来之希望时,他也许就无形中演变成你精神家园的具体代表者。这样的爱情,也许是所有爱情种类中最沉重的一种。如果在这样的爱情中遭遇“滑铁卢”,自然会在很多方面都有“曾经沧海”的疼痛感。是故,我这几年来在很多方面都破碎着、怀疑着、心灰意冷着,而非只在情感方面“心如止水,了无兴趣”。简而言之,李彤失去的并非只是父母,我失去的并非只是恋人。所以,我可以懂得李彤的万念俱灰感。她后来的放浪形骸,只是一种“本能的求生”之苦苦挣扎。她渴望以迷醉去忘却、去沉睡。然而那样的饮鸩止渴,不但无法忘却一个时代的颠覆所带来的人生大悲哀,连自我也迷失了。于是她真的活不下去了。

         ………

         ………

         昨夜,因黄昏时一杯浓郁的咖啡,我直到深夜依然毫无睡意,于是在网上“乱窜”,无意中点出了此片,于是“旧梦重温”。我虽然没有那些前清遗老遗少们或民国贵族的怀旧忧伤,但却不乏“红色贵族”(不是指那些挂羊头卖狗肉者,而是指那些真正有信仰、虽两袖清风却精神富足尊贵的人们)没落后的凄清、无奈、伤感、迷惘,这种nostalgia情怀,在观影时和观影后,久久挥之不去,让我忧伤蚀骨,悲凉无边。我想起自己看完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后写的那篇文章《一代人的孤独》,YG曾说我最后写的那个傻乎乎地站在树下试图去握住手中斑驳树影的人,就是白衣飘飘的Yanzi本人。其实我并非只是在写自己,而是在写一群人、一类人、一代人,犹如姜文的电影和谢晋的电影,都是通过对某个或某些个体生命轨迹的精心刻画,去审视整个时代和被时代洪流席卷的整个一代人。面对时代的大变迁,往往整个一代人,都是渺小无助的。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我们渺小的凡人,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上,都只是影影绰绰的蚂蚁。我们或者努力让自己活得情感粗糙些,甚至残忍些,努力亦步亦趋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变革,当一个踌躇满志者、志得意满者;或者无法改变自己情感的细腻、敏感、多愁善感,时不时徘徊于各种“tobe or not to be” 的两难困境中,在nostalgia(我想,精神方面的怀旧、思乡病,并非对应着某个具体地方,而是对应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情怀中不时沉溺、沉沦,磕磕绊绊地不时跌落于时代的接缝里,有着灵魂无所归依的边缘化感觉,悲凉地不时体会、品味人生永恒的空虚、无常、孤寂本质,再也无法真正陶醉于、满足于琐碎的日常生活那点点滴滴的快乐,再也无法真正在功名利禄中昏睡、麻醉,于是成为一个漂泊无依的精神流浪者,或曰人生失意者(哪怕表面上很成功,风光无比)。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别无选择。我们也的确别无选择,如果我们天性善良、良知未泯的话。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岂独属陈子昂乎?在任何时代,一切重视心灵空间超过物质空间的人,都是“不得不爱”者(不爱点什么,就无所寄托,就会生不如死),都是走着荆棘路的朝圣者,都是孤寂无边的自我放逐者。

       我宁愿自己可以昏睡、麻醉、满足,只是我已然不能,哪怕在我爱情最甜美、生活最无虞、生命之花最绚烂时,我内心深处也始终萦绕着一种寂寞无边、悲凉无涯、空虚无尽的感觉。即使被嘲为“喜欢瞎折腾”,生而为“我”,我又何奈?好在我自己依然爱着自己,爱着艺术和自然。是以,我不会以放纵、堕落、疯狂去作践自己,更不会以自杀去了断自己这唯一一次的人生。我再不完美,依然是一个一直在认真思考、认真生活、认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真人。世界再黑暗丑陋,依然有各种绚丽夺目的美,让我怎么也爱不够。我想,拥有自爱和对美的热爱,足矣。无论如何,我至少是不会绝望、是可以一直活到七老八十、然后善终的吧?想到这里,那个镜中正审视自己的女人,那个虽然已憔悴老去、却依然不乏美丽的女人,嘴角边浮起了一抹嘲讽性的微笑——自嘲乎?人生之嘲乎?Who cares, anyway?  有这份嘲笑,至少可于滚滚红尘中不至沉沦、于清醒中不至绝望了。


007.jpg

008.jpg

006.jpg

009.jpg

0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0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F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The Budapest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 1 in F Major, Op 18-1:II Adagio affettuoso ed appassionato





2019. 8.17 10:00    此曲下的文字

       2011年国庆节川西行后,10月26日晚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听了上海弦乐四重奏组的演出(专门打飞的来回,听他们的演奏——我是他们的粉丝,自从看一次电视访谈节目就爱上了他们),曲目一就是这首曲子(贝多芬的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1),共4个乐章。演奏到第二乐章时(第二乐章是“深情而热情的柔版”),我刚听了一分钟左右就已是满眼眶的泪水,然后眼泪不时滚落下来。虽然默默流泪,但我正襟危坐,动都不敢动一下(甚至不敢擦眼泪),因为我坐在第一排,与第一小提琴李伟刚正对着,他演出时对音乐的忘我投入让我发自心底地叹服,我觉得哪怕是一丝声响都是对他的全心投入的不敬、亵渎。 后来我在博文《上海四重奏》里写道:

       “他们为了演出而付出的心血、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年到头经常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天天要练琴数小时,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热爱,根本不可能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独奏者还可以自由支配一些时间,可四重奏者必须有集体观念,不能因个人而影响另外三人。常人眼中枯燥、艰辛的排练,倘若不是真爱,又怎么可能‘乐在其中’?看着他们已经显露的白发,我对他们的感觉是仰慕不已……他们属于越老越有魅力的人,那份从容、优雅、激情、深情、自信,如酒一样,走过的岁月越多,就越醇……

       唉,他们属于音乐方面的朝圣者,每个认真追求精神生活的人,都在走着‘各自的朝圣路’……

      想起周国平说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

——————————————
贝多芬F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简介
       这首弦乐四重奏,OP.18,是OP.18全部6首中第二完成的作品,也是6首中唯一一首经过改写的,大约完稿于1799年6月以前。贝多芬在1800年进行修改,改后加入了伴奏部的自由独奏处理,加强了大提琴表现的个性化。

        OP.18呈献给罗布科维茨(LobkoWitz,1772—1816)侯爵,这首四重奏共4个乐章:

       1. 灿烂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似乎是突然跳出,最初两小节是紧密配合全曲的基本动机。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宁静的第二主题以C大调出现。发展部专致于第一主题发展,再现部中.则第二主题也以F大调再现,整个乐章一直围绕基本动机而有机地展开。

       2. 既亲切又热情的慢板,D小调,据说这个乐章作成后,贝多芬曾询问他的朋友阿曼达印象,阿曼达认为,是一对恋人离别的情景。贝多芬说,我想象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合葬在一起的景象。

       3. 谐谑曲,很快的快板,三段体式,F大调,这一乐章脱离出第二乐章的幽静,多少有些灰暗的气氛,是一首色调明朗的谐谐谑。其中多精彩的装饰音,并屡屡演奏跳跃动机,与第二乐章纤细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4. 快板,F大调,以主题开展代替第一主题的回旋奏鸣曲式。回旋主题一度又一度地出现,其间表现各种变化,风格受有些类似于海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发的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乐团的演奏版本,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的演奏版本。

1.jpg


————————————————————

2020.8.29   (昨晚)

       哈哈,这里终于恢复正常,可以发音乐了。音乐是我的第一语言。

      今晚我牵着羊羊去给父亲烧纸上香时,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首曲。回来后我循环播放了很久……经常一些曲子会自动在我脑海中播放,我知道这是它们来亲近我了。按白岩松的话说这就是音乐扮成的上帝与我同在(“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世界就安静了,不管窗外有怎样的诱惑并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旋律都遮盖了他们,几乎可以说,音乐响起,我就走进了自己的教堂,心便有了归宿,走出的时候,我知道,音乐扮成的上帝与我同在。”)。


扁豆花也很清香美丽:

000.jpg


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世界就安静了,
不管窗外有怎样的诱惑并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旋律都遮盖了他们,
几乎可以说,
音乐响起,
我就走进了自己的教堂,
心便有了归宿,
走出的时候,
我知道,
音乐扮成的上帝与我同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09: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8-31 09:47 编辑

除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封城首月我听得比较多的还有斯梅塔那《伏尔塔瓦河》以及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


斯梅塔那《伏尔塔瓦河》:






2020.1.27   18:12     此曲下的文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

         《祖国》
——莱蒙托夫(俄国,1814-1841)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籍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年

————————————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以前我多次推介过,网上介绍也特多,此次略去介绍。

       武汉封城对我影响不大,因为我以前就是宅家里的。经历了短暂的崩溃后,我就该干嘛就干嘛了。我又开始为下学期的拓展课程提前备课、做我自己的PPT了。我已经做好了两个单元的PPT,第三单元也做了一大半了。下午茶时,带着一种成就感,我喝着咖啡,在阳台吊篮里摇啊摇,看满阳台红黄粉蓝紫等各色的花儿——她们的艳丽营造出春意盎然。我爱自己的家。

       我相信,疫情终会过去,生活还会美好起来的。等春暖花开时,我还是要提前到学校过早、赏花,然后带着一身花香进教室,精神饱满地领着学生们,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

        看见有人受谣言蛊惑而恐惧地丢弃猫狗等宠物,我很无语。我的雪儿和双儿,就是我的两个小丫头,给我带来家的温暖和宁静。我们仨在疫情中相依为命。



在阳台吊篮里摇啊摇,看满阳台红黄粉蓝紫等各色的花儿——她们的艳丽营造出春意盎然:

1.jpg

2.jpg

3.jpg



      《我的祖国》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捷克新音乐之父)创作的交响诗,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沃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09: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8-31 10:33 编辑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




搜狗截图20年08月30日1853_1.jpg


2020.1.26   00:52

         我还是最爱我最初听的这个版本。这首曲子最能诠释爱的内涵。音乐,永远是我的第一语言。把此曲献给如今的武汉。

         不经历这次新型肺炎的磨难,我不知道自己如此深爱武汉。



————————————————


       这首曲子我多年来在论坛和博客都多次转发,最近的一次转发是2019年8月11日09:05发在这里,而且还发了文字介绍此曲,全文如下:


       Schubert -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eath and the Maiden'-II. Andante conmoto 舒伯特 D小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 810 第二乐章: 流畅的行板

       “死神与少女”有很多四重奏团的演奏版本,比如东京四重奏团,贝尔格四重奏团,上海四重奏团……这个版本是东京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请带上耳机,闭目听之)。并非他们演奏得最好,但因为我最初听的版本就是他们演奏的,所以对之情有独钟。“死神与少女”是我15年前的最爱,全曲的四个乐章每个都好,每天我都听多遍,后来也对N多人、在N多地方推荐过,在学校讲《Music》那个单元时,因为要对学生推荐这个第二乐章,我还专门做了个PPT。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在信中描写著名小说家R:“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我当时无意识地感觉到了后来每个人在你身上都得到的那种印象: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既有对外界开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还有十分阴暗的一面,这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象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

       我读这篇小说时,自己就还是一个少女,然而当时就无师自通地对这段描写有共鸣。我身边一些人,的确是这样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这样的——一面是轻浮贪玩,另一面是极度的严肃认真,但两面却可以完美地混合成一体。后来,我到了青春期,我发现自己也是这样双重人格的人。再后来,我发觉,其实,几乎所有成人,都是这样。我甚至得出结论:人类越文明,就越具有双重性,在公共场合就越戴面具,同时也就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面具。后来在论坛,我看见一些男人在那里放飞自我地“裸奔”(比如赤裸裸地谈他们对女人的身体欲望),还自称是真实,是性情中人,我腹诽道:哪里是人,男性生物而已,还没进化好的非文明人而已。有些事,可以私下做,不可公开说,公开说了就是粗鄙,甚至下流、没教养。

       一方面,人之初,性本善;另一方面,人之初,性本恶。而这个恶(基督教就有七宗罪之说,不知道哪七宗,就去看电影《七宗罪》吧),通过后天教养,虽然可以得到控制,但并不会消亡,只会蛰伏在心灵深处。每个人都具备双重人格和多面性、复杂性。这很正常。反之倒不正常。

        我也很贪玩,浮躁,但一旦我“工作”起来(包括很多时候用文字涂鸦,呵呵),我也是无比地投入、严肃认真负责。我考上大学当然有命运之阴差阳错的一面,但也有我天性中“学者”之迷恋书本、好学、为爱而爱的一面。这些天我又网购了十几本方方的散文和小说集(有时一本书中只有一篇是我没读过的,我也买下),甚至还买了很厚一本研究方方的资料汇编书。我读方方读得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很快乐很享受。

       “死神与少女”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也就是说,舒伯特年方27岁至29岁,就写出了这么伟大的作品。不过天才的他,死时也才三十出头。这部作品生动、深刻、感人地描绘了世界和人生、人性的两面性,因为舒伯特本人也如茨威格的R作家一样,具有两面性。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1828年11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31岁。知道他得的什么病吗?梅毒。有人考证他为治疗梅毒而使用了大量含有汞的药物,所以死于汞中毒。当然这样的死法“有损形象”,说他死于伤寒症似乎更能令大众接受。不过,我倒不觉得他死于梅毒就不伟大杰出了。钱钟书的《围城》里的方鸿渐在演讲时就“歌颂”过梅毒,他说:“叔本华早就说近代欧洲文明的特点,第一就是杨梅疮。……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反正我读《围城》时,每次读到方鸿渐演讲这一段时,就会忍俊不禁。

       东拉西扯了半天,还是听曲吧。

——————————————
我曾写道: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是我最爱听的音乐之一,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4分多钟时开始的那段只有近两分钟的大提琴拉出的深情演奏总让我感动流泪。那如同是在痛苦中依然坚持的爱,如同是在死的威胁面前对生的留恋……活着,爱着,真好!虽然活着非常不容易,爱着更不容易……

       我觉得第二乐章的主题其实是非常不屈、顽强、坚持的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很乐观向上,所以一直鼓励、感动着我。

       音乐的语言是没有国界的。上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音乐只是世界音乐大海中的两滴水珠罢了。但好的音乐的确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向上飞扬。

       让我们在舒伯特激昂深情的音乐中活着、爱着!

——————————————

       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世界就安静了,不管窗外有怎样的诱惑并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旋律都遮盖了他们,几乎可以说,音乐响起,我就走进了自己的教堂,心便有了归宿,走出的时候,我知道,音乐扮成的上帝与我同在。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神与少女》有四个乐章:
There are four movements: (四个乐章)
1. Allegro, in D minor    (1. 快板,D小调)
2. Andante con moto, in G minor (2. 流畅的行板,G小调)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in D minor   (3. 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
4. Presto, in D minor     (4. 急板,D小调)

      舒伯特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小调,D816,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首演。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共4个乐章:

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
       先是第一主题群的呈示,第一主题群中有AB两个主题,两个主题中都有A的主导动机。然后第二主题群呈示,第二主题形成高潮,小结尾以第二主题断续表现而成。展开部以第二主题及A动机组成,第二主题以卡农方式展开处理。再现部以第二主题中的前半部旋律始,第一主题二度再现,第二主题转为D大调,然后以第一主题部的两个主题构成尾奏。

2,流畅的行板,g小调,由歌曲《死神与少女》的主题、6段变奏及尾奏组成。
       第一变奏中,第一小提琴转为分散音,第二小提琴的旋律宛如主旋律。第二变奏及以下,都以相当自由的创意作成,尾奏主题由乐器分开演奏,孕育出梦幻情趣。

3,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
      谐谑曲主部突出了切分音效果,中段则保持一种美妙的流畅。

4,急板,d小调,回旋曲式。
       其主题类似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鸣曲,Op.47)

———————————————

        我给学生们制作的PPT对第二乐章按乐曲时间顺序介绍听之感:

Schubert -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eath and the Maiden'
Second movement: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

       The second movement is a theme and five variations, based on the theme from the Schubert Lied(钢琴伴奏的德国独唱歌曲). The theme is like a death march in G minor, ending on a G major chord. Throughout the movement, Schuber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basic harmonic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f the 24-measure theme. But each variation expresses a profoundly different emotion.
(The theme of the 2nd movemen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Heavy
Heavy feeling: serious, solemn and meditative love

***********

      In the first variation, a lilting(轻快的)violin descant(多声部音乐中的上方声部,乐曲的高音部)floats above the theme, played in pulsing triplets in the second violin and viola that recall the triplets of the first movement.   
( first variation:Start from 02:15 )
             Soaring
Flying heart, flying upwards, finite infinity

***********

       In the second variation, the cello carries the theme, with the first violin playing the pulsating (有节奏地跳动)role – this time in sixteenth notes.   
( Second variation:Start from 04:15 )
            affectionate
Deep and lingering love and attachment……

***********

      After two relaxed variations, the third variation returns to the Sturmund Drang (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character of the overall piece: a galloping(飞驰的) fortissimo(强音) figure breaks off suddenly into piano(轻奏乐段); the violin plays a variant of the theme in a high register(表达,感情流露),  while the inner voices continue the gallop(疾驰,飞奔).   
( Third variation : Start from 06:30 )
             passionate
Various passions of impacting and advancing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und 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倡导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7年到1785/90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

      The fourth variation is again lyrical, with the viola carrying the melody under a long violin line in triplets. This is the only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G major.   
(Fourth variation: Start from 08:22)
             attached
Attachment of Innumerable twists and turns

***********

       In the fifth variation, the second violin takes up the theme, while the first violin plays a sixteenth-note arpeggiated motif (琶音的主题), with the cello playing the triplets in the bass. The variation grows from pianissimo(极弱音) to fortissimo(最强音), then again fades and slows in pace, finally returning to a restatement of the theme – this time in G major.  
( Fifth variation : Start from 11:05 )
             mixed feelings
Mixed feelings of various emotions, dreamy and sigh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2019.7.29  13:48   此曲下的文字   

Mendelssohn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 Op.64  I. Allegro molto appasionato

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管弦乐的琶音营造了略微伤感的开始,小提琴第一主题迅速把乐曲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第一乐章接近结尾处有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这是独奏家们展示技巧的时候,利用主题的素材,他们演奏着高难度的音符。最后的尾声逐渐沉寂,只剩下大管低沉的呜咽把乐曲引入第二乐章。

       这首曲子是我2008年在户外论坛一个推介古典音乐的帖子里的第一首曲子。

————————————————


    对朋友们推荐我热爱的古典音乐
         2008-08-16 21:22:07
音乐是上帝给予人类一切苦难的补偿

一: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视频:什洛莫·敏茨,祖宾·梅塔版)

       关于个人修养,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即应该多读书,让自己有广泛丰富的知识。二是思想,即应该多独立思考,让自己有一定的思维素质,努力具有深刻的思想。三是品味,即应该让自己有一定的艺术和美学修养,努力培养自己高雅的品味而不是粗俗、低俗的品味。

       生活的本质是琐碎而荒谬的,高雅的品味可以让自己在身体入世的同时心灵出世,从生活的琐碎和荒谬中超脱出来。

       音乐修养当然属于品味修养。那么,什么是高雅音乐呢?一定是古典音乐才属于阳春白雪吗?通俗音乐就一定属于下里巴人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其实关于好音乐坏音乐的界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就我个人来说,标准很简单:可以真正触动我心、让我的心灵柔软或向上飞扬的音乐都是好音乐。反之,让我萎靡不振、悲观厌世、心灵停止飞翔的音乐就是坏音乐。

       生命短暂,时光匆匆,我当然应该珍惜有限的生命,抓紧时间听好音乐而不是坏音乐。好的音乐可以感动我、净化我的心灵,让我看见天国和上帝的存在,让我更加热爱生活,让我的一切苦难得到补偿。

       我从来不排斥通俗音乐,很多通俗音乐作品都是我的音乐至爱。虽然如此,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仅仅涉足通俗音乐、而不去古典音乐的海洋中遨游一番,真的太辜负了音乐。套用一个很流行的句子“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说音乐,我觉得应该是“古典音乐不是万能的(唯一的)音乐,但没有古典音乐对音乐欣赏者来说是万万不能的。”

       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后往往才明白为什么人们说这里是圣殿、是海洋,因为那里面有太多太多精华作品可以让人们的心灵飞入天国、看见上帝。每一位古典音乐大师都是一扇门,而他的作品则是通往天堂的路。

       在对初听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推荐音乐时,我推荐的第一个作品往往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把它排在所有我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的最前面,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而门德尔松的所有音乐作品都非常适合女性听,正如贝多芬适合男性听一样。并且这个作品从头到尾整个就是来表达爱的,在里面既有激情,也有深情、柔情,是各种爱之情感的集中表达和诠释。而且,反复听之,我觉得小爱可以变成大爱,音乐中的爱已经不仅仅是男女之爱,而成为广义的爱,比如我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爱何尝不是这么激情而深情呢?

       其次,这个作品不深奥、易懂,特别适合初听古典音乐者欣赏。

       下面是这篇作品的详细介绍: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英国音乐评论家本奈特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如果将前者比喻为协奏曲中的亚当,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门德尔松终生一帆风顺。生活铸就了他那明朗温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抒情风采。门德尔松的朋友德弗林说过:“他只想做和他性格相适合的事,此外,他什么也不做。”门德尔松安逸的生活与贝多芬同命运苦斗的历程相比,《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比,鲜明地反映出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强烈地表现出他们在相同体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气质。因此,用亚当与夏娃作两部协奏曲的比喻是不无道理的。

       门德尔松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十三岁时写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流露出非凡的才华,但仍不成熟。《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在二十九岁时开始构思并写作的。直至1844916日才完成。当时,作曲家三十五岁,但已经是他的暮年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门德尔松三十八岁暂短一生的缩影,仍为人们揭开了一篇新颖而美丽的抒情画页,病魔与死神的逼近,没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缕阴影。

       在弦乐纯清的涓流中,一支醉人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轻歌而出,震摄着人们的心灵。这支著名的抒情主题,镂刻出门德尔松的清秀动人的音乐肖像,每每涌入耳畔,人们都会脱口呼出:这就是门德尔松!作曲家没有沿袭传统奏鸣曲式的惯例,加上序引或前奏;这支抒情旋律在协奏曲大门刚一打开,就翩然而至,并作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一下子就浸透到人们的心田之中。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全曲共分三乐章(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 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 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 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 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

       第三乐章 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



昨晚牵着羊羊散步时用手机拍的农历7月12的月亮,月亮快圆了……

0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2019.7.27   08:49    此曲下的文字
       早餐时我一直读着《乌泥湖年谱》,那些为建设三峡大坝做出默默奉献的水利工程师们,他们的生活点滴通过方方真实、生动、深情的描绘,感染着读者们——至少是我这样的读者。我时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他们那如今早就被视为愚蠢的无私奉献),时而难过和气愤(为他们遭遇的不公待遇),时而捧腹大笑(那些工程师的对话丝毫也不迂腐、反而妙趣横生),时而因代入感而用手指敲着桌子打拍子,豪迈地唱起那个时代的歌,唱到高潮处甚至站起来边“嘶吼”边手舞足蹈一番——卧在一旁的两个猫丫头,双儿是瞪大眼睛,一脸困惑:猫妈癫狂了?而见惯不怪的雪儿则一脸淡然,不过眼里有种大人对顽皮孩子的理解和宠溺——这会儿她是猫妈而我是猫女了,呵呵……

       以前我在餐桌边这样癫狂的时候,LG和铁铁总是交换一下眼色,然后就如同什么也没看见一样继续埋头吃饭(很英国,呵呵)。想起那些早就发黄的时光,我有点发痴……并不是伤感,而是前世今生的恍惚感。时光荏苒,时光如梭……

       读着《乌泥湖年谱》,我又一次痛感自己是多么怀念童年,多么想念父亲……过去的大门早就关闭,我早就回不去了,可是我还是会对着那段时光频频回首,在时光迅猛奔驰的风声呼啸中,一次次心灵潮湿……

       这首曲子,我最喜欢的是薛伟版本。我以前一直拿此曲当爱情音乐,一高一低的两个旋律就如同男女互诉心声的缠绵。可此刻我只是把它当爱——广义的爱——的音乐,无数男男女女发自心底地爱着祖国,连理智也无法压制克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

       其实,我以前也把这首曲当大爱解读过。10年前我用此曲为我发在某户外论坛的帖子“对纪伯伦《论爱》的解读 ”当背景音乐,并在帖子里就音乐本身写道:

中国经典小提琴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钢作曲)

爱听这支曲
因为这又是我的一首爱之曲
激情、深情
缠绵而沉痛
人生是流泪的幸福
人生是悲欣交集
痛并快乐着
……

       这首曲子(薛伟版)一上来是钢琴,小提琴没出来。钢琴用其广阔的音域描绘出一片空旷的原野或雪野 。然后小提琴出来,一出来就是非常深情的主旋律。 这个主旋律接着又被降低8度拉出来,造成前面是女人的心声,后面是男人的心声的感觉,就好象是两人(一对爱人)在面对面地倾吐心声,深情后就是激情,深情的时候让人想落泪,激情的时候让人热血沸腾。时而高亢(女声的模拟)时而低沉(男声的模拟)一直交杂着、缠绵着、激情着,之间也不断间杂着深情的主旋律,然后又一段特别沉痛的感觉……但接着又是快速的音乐,让人沸腾,感觉就是一种挣扎、不屈服……就这样,把爱诠释殆尽:爱的深情、激情、缠绵、火热、沉痛、不屈……

       我这里说的爱其实是大爱而非小爱,虽然音乐似乎是一对爱人在倾吐他们的热爱。那么当我读着对纪伯伦的《论爱》时并仔细品味以后再来听音乐,你可以不把音乐听成是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完全可以听成是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可以听成是对一切的热爱,因为任何热爱都是同样的:痛并快乐着。

       上个星期与家人一起在徐东金逸电影城看了电影《风声》,很震撼,影片里的最后两个字“信仰”让我热泪盈眶。前不久我看自己买的碟《在那遥远的地方》,第29集(最后一集)我看的时候流的泪最多,特别是看见茫茫雪原中的大字:“祖国在我心里”, 我哭得满脸是泪……我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高尚情怀,我可以理解他们的热爱和信念,我觉得自己骨子里与他们是一样的人,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些东西其实永远也不过时,比如爱,比如信念,比如崇高,比如神圣。如果需要,我真的也会那样为救他人而不顾一切的!我也会为祖国强大而奉献一切的。其实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工作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大爱无疆!把小爱融入大爱,爱就永不干涸。


昨日在小区拍的果实累累的枣树和柿子树,另外还有桔子树、柚子树、石榴树、无花果树,这些日子都结满果实,足不出户,哦,足不出小区,即可尽享田园风光:

006.jpg

00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西罗第B小调前奏曲





2019.7.5     23:09     此曲下的文字

       巴赫-西罗第B小调前奏曲 (Bach  Siloti Prelude in B minor)

       我以前专门为这首曲子与我的缘分写过博文,说这首曲是我的自画像。我很怀念以前的网易博客,文字、音乐和图片可以一起构成一篇非常有感觉的博文,而现在的轻博客,则很不方便(也许是我还没摸到窍门?),反正如今是:我如果发图就无法配乐,如果发音乐就无法配图(只有专辑的封面图)。而且文字也无法变色,比如我想用蓝色文字把点评的文字与原文字区分开,都不可以。

       《对“迷糊小记”的点评》
题记:我又翻抽屉,读以前的博文,把一篇博文点评一下。

                      迷糊小记  
2013-03-29 23:31:35|  分类:
自我调侃

(这篇长博文我以前在论坛发过,此次略去,只发点评)


       点评:如今,她依然会在不开心的时候剪短头发,依然为自己买花,依然笨笨的、傻傻的,依然善良、自我纠结,不过迷糊犯得少了,很少哭泣了,也很少自言自语了(有猫丫头了嘛),不再惧怕阴影和黑夜。她依然时不时虔诚地跪下感恩上帝,不过并不一定是为了人生的美好,更可能是为了人生所有的磨难和疼痛,因为它们让人们真正懂得人生,懂得人类和自己,学会谦卑,学会珍惜和感恩。

       晚安,世界。



昨天拍的云:

001.jpg

003.jpg

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封城首月听的一些曲——


Richard Hickox - Amadeus -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莫扎特传》- D小调安魂曲K626





2020.1.22   11:38

没啥说的。合掌俯首听曲吧。


——————————————————


00.jpg



2020.1.23   08:04

      一觉醒来,看见这些,真想再睡过去……也就是四五天的时间,情势急转直下,用武汉人的话,前几天是莫得问题,现在是莫得办法。
       宅在家里吧。





————————————————————


Birdsong:



004.jpg



2020.2.5    08:48

       睡到自然醒,慵懒地趴着看手机。读到微信朋友圈同事转发的一篇文章《武汉疫情爆发12天:这17个普通人的故事,看哭了……》,我真的看哭了,枕头都湿了……

       我发觉自己越老,就越心灵柔软,泪点越来越低。人性的善,哪怕是一丝,都能如一缕阳光,灿烂我心。然后我会心花怒放——于灰飞烟灭的萧索中。了无生机,生机勃勃,都在一念之间。


       我同样发觉自己越老,就越心硬心冷,坚如磐石,冷如冰霜。不仅仅是针对他人的恶,也针对自己的原罪。


       窗外鸟儿一直在鸣叫,有好几种叫声——天籁之音。我听了很久,听不够。


       然后,一跃而起,洗漱梳妆。镜中女人,面容清爽,眼神纯净——我相信自己定会“一天好心情”。因为,于封城的阴霾中,我看到的依然是各种美好——美好的人性,美好的鸟语花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0: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9-1 11:07 编辑

Capo Productions - Destiny:



003.jpg



2020.2.6   08:35

https://mp.weixin.qq.com/s/aYtLR9pbzpRws0JLWJO74g
张文宏:两张图给出返程与返工后的疫情走向,必以最大决心方能胜利

——————————————

转:现在回头看钟南山院士的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背后的深意不仅是鼓舞
更是悲悯
整个武汉现在在持续沉沦
新闻都是正面消息
全国捐助物资
军医驰援
医护日夜奋战
火神雷神相继建成
只有武汉自己知道伤口有多大
它们来自于楼下的救护车或殡葬车
身边亲友的求助朋友圈微博
小区群的隔离通报
以及打不进去的求助热线
排不上的医院床位
武汉在自我沉默
在自我消化
漩涡之外的人们
只能看到壹个不准确的数字
看不到背后的悲欢离合
毕竟还有好多生命
直至消失都上不了那个数字
也不能说官方刻意隐瞒
现有机制已经在超负荷运转
疮痍之下应该留存希望
方舱医院的出现
已经能够看出官方态度
从保存量转变为保增量
已经感染了的
是治不好了
生或者死都是上帝翻牌子
碰上谁那就是谁
最要紧的是保证留存的健康群体
不受感染
最好的结果
就是等再熬过壹个隔离周期
峰值出现回落
疫情才得以控制
武汉现在就是壹个巨大的笼子
封城是对外面的人负责
里面的人则开启命运的随机模式
再多的床位也不够
因为没有特效药
治愈的人都是依靠自身免疫力
然而更多的人
甚至都做不到体面地离开
我无法想象平日里与我擦肩而过的人
突然间失去了父母和亲人
即使等到春暖花开
还得多少年
才能抚平这场群体性的创伤
所以说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在二十壹世纪的二十年代
承受着战争年代才有的生死离别
武汉不活该
因为不作为的官僚全世界都有
不是武汉最多
武汉只是很倒霉
既然上帝选择了武汉
那武汉只能选择做壹个英雄的城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易云音乐此曲下的几个评论:
非洲没有小白脸:destiny,命运、天命。我听到的就是一种顽强拼搏,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中间有段低谷,似乎是在中年被命运压的透不过气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又奋发图强,最后不知不觉到老年了。曲尾,老年已没有年轻人的精力了,是回顾这一生拼搏无悔,已死而无憾还是终究没能摆脱宿命,每个人也许有着自己的答案

张振阳阳: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暴之舞:走在大街上听到的,高潮部分,当时就觉得自己要爆了,第一时间想也没想直接打开网易云音乐,来听歌识曲红心下载,然后赶紧退出来再重新识别了一次,看到个刚才的一样我就放心了,然后音乐就停了。刚刚好,遇到。然后我大笑着开着外音单曲循环了一路,也许其他人会很奇怪吧,因为他们不会明白我这种欢喜

帐号已注销:付出点耐心,循序渐进后会有一番波澜壮阔,生活也是如此,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就感到绝望,你不会一生顺遂,但也不会一生都是低谷。

卡车破尼:进入黑暗不停歇地奔跑,寻找我的光。

惊-之:“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未停止生长”

江Wind:我一直相信释迦摩尼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无论你遇到谁,他都是生命中该遇到的人,绝非偶然,他的出现一定会教会你什么

大洋彼岸的守望:封面给了我另一种感觉,像是在某个夜里,在喧嚣城市的某个安静角落,望着一片灯火辉煌,喝一口淡茶,享受着一天最安静最放松的美好时光。放空一切,忘掉烦恼……

林瑧:命运里还是美好的东西多。

-秋天天-:...听出了希望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9-1 11:26 编辑

Under Factor - Eternity:



002.jpg



2020.2.7   09:54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

昨晚我是流着泪睡着的……
现在我经常眼睛都浮肿,
我有时甚至怕看朋友圈。

昨日
一个户外朋友因新肺炎去世
他身体和心灵都那么结实
却不幸倒在了病毒的魔爪下
他热心公益
是长江救援队的发起人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那么年轻有良知的医生
也令我心痛万分地离开
世间有种赴死
叫“死不瞑目”!

……

活着的人
任重道远
还要好好活
认真爱。

————————————

Phil Rey - Dance With DeathPhil Rey的专辑《Age Of The Fallen》上次我在论坛发过了,在轻博客我连着发了其中三首曲,上次我在论坛发过其中一首A Bridge To Cross下面的文字,这次补上另外两首以及文字):


Dance with death:




001A.jpg



2020.2.8    21:56
Dance with death.

——————————————————




Raised from the ashes:


2020.2.8    22:16
Raised from the ashes.
       “Dance with death”,有宏大的群体力量感。而这首,则是个体力量感的演绎。他(她)从一次次的疼痛破碎、烈火焚心中,挣扎着站起来的努力、不屈、拼搏……所谓“一次次死去活来”,所谓“浴火重生”,所谓“凤凰涅槃”,可能就是这样吧——Raised from the ashes.  女声部分,有种来自上苍的悲悯感……这时我心里回响的依然是泰戈尔那句诗—— I trust thy love.


—————————————————


昨天在小区拍的柚子、桔子、石榴和无花果树的果实:
007.jpg

008.jpg

009.jpg

0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3830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1806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0-9-1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配画美的享受,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影踪 发表于 2020-9-1 11:10
音乐配画美的享受,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鼓励!

音乐是我的第一语言,我用音乐把自己的人生记忆珍珠串起来……


蓦然回首时,那些记忆之珠闪闪发亮……

送给您花儿——昨天拍的丝瓜花和蝴蝶。


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09: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9-3 10:09 编辑

       在本帖的第8页117楼我发过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的第二乐章,其实4个乐章都好,我以前都经常用来给博文配乐(去年暑假写的几篇方方小说读后感的博文,也分别用了第一、第二、第四乐章来当配乐),这次把4个乐章一起听吧。 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13号小夜曲,作品编号K.525,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莫扎特一生共写有十三首小夜曲,这是其中最能表现莫扎特明快、优雅富有魅力等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演奏版本:



Camerata Salzburg - 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K. 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I. Allegro







Camerata Salzburg - 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K. 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II. Romanze






Camerata Salzburg - 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K. 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III. Menuetto






Camerata Salzburg - 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K. 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IV. Rondo. Allegro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乐曲赏析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五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就像绅士俯下身来邀请美丽的女士一齐共舞。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总曲感受: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充满激情与活力,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如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那愉悦、美妙的旋律,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使人的心情很快溶入其中,从而得到洗涤、净化。这首乐曲篇幅虽然不大,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精华。那铿锵有力、富有激情跳跃的音符,使人无比激动;那亲切抒情、富有柔美流畅的曲调,又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那欢快流畅、淳朴优美的风格,如同陈年香醇的酒、浓郁芳香的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感受完美。


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在小区拍的云:

002.jpg

003.jpg

004.jpg

009.jpg

008.jpg

007.jpg



昨晚农历七月半中元节的月亮,又圆又亮:

0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4

主题

4213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8080

荣誉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0-9-3 2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0-9-1 11:04
Under Factor - Eternity:

IMG20200831104323.jpg


IMG20200831103914_1.jpg

IMG20200731083511.jpg

快乐大歌小区的柚子、橘子、石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4

主题

4213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8080

荣誉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0-9-3 23: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0-8-31 10:22
巴赫-西罗第B小调前奏曲:

QQ图片20200903230619.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1: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大歌 发表于 2020-9-3 23:02
快乐大歌小区的柚子、橘子、石榴

哈哈,田园风光……

俺现在依然经常做田园梦,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1: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今年武汉的天空格外蓝……蓝天白云的日子也格外多……





昨天中午、下午和今早的随拍:



5.jpg

3.jpg

4.jpg

1.jpg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9-4 11:37 编辑

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Sigiswald Kuijken,La Petite Bande版本):


Sigiswald Kuijken,La Petite Bande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BWV1041: I. Allegro








Sigiswald Kuijken,La Petite Bande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BWV1041: II. Andante







Sigiswald Kuijken,La Petite Bande - 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BWV1041: III. Allegro assai






6.jpg






2019.8.6   10:20
Johann SebastianBach: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 -1. Allegro 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快板

***********

Bach: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

Overview
       The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was composed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While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ohave been composed at Köthen in 1717–23".

Introduction
       The Violin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was composed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While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ohave been composed at Köthen in 1717–23", Christoph Wolff has argued that the work mayhave been written in Leipzig during Bach's time as director of the CollegiumMusicum; John Butt also believes that Bach wrote it "probably soon aftertaking over the Leipzig Collegium Musicum in 1729". In any event, the onlyautographsource to survive are parts Bach copied out (along with othercopyists) in Leipzig circa 1730 from a now lost score or draft.

Structure andAnalysis

The piece has three movements:

1. Allegro Moderato, in A minor, 2/4 meter;
       The opening movement is in ritornelloform.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a main section that comes back in fragments inboth the solo violin and orchestral parts. This 'ritornello' can be found inthe first movement up until bar 24. The motif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changingcombinations and are separated and intensified throughout the movement.

2. Andante, in C major, 4/4 meter;
        In the Andante second movement, Bachuses an insistent pattern in the ostinato bass part that is repeated constantlyin the movement. He focuses the variation in the harmonic relations. Butt notesthat "Bach seems to have associated "the ostinato scheme"particularly with violin concertos.".

3. Allegro assai, in A minor 9/8 meter.
        In the final movement Bach relies onbariolage figures to generate striking acoustic effects. The meter and rhythmare those of a gigue. Butt describes it as "perhaps Bach's most animatedand carefree movement in the minor mode.".


          巴赫——把痛苦升华
                    周惠娟
      很多人谈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乐结构,巴赫的音乐织体和对位有精密的数学比例,对配器的发挥,亦是给演奏者加深难度。

      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整个欧洲乐坛,他一生写过很多教堂音乐。人们爱把巴赫的精神象徵对上帝的奉献,他的音乐艰深、神圣、严肃,心灵与上帝同在。

      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就有这样的说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常常匍匐在神的脚下呼号,忏悔,诚惶诚恐的祈求。”这是傅雷对巴赫的偏见。

      巴赫的与贝多芬的音乐,同样是“力”的表现,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与深度,心灵与上帝同在的同时,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欲,苦难、恐惧与痛苦升华。苦中有欢乐,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坚持。

      贝多芬的音乐,纵横交错,乐句与乐句之间迸发出的“力”,气魄磅薄,完全是大宇宙,大人生,他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所以连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乐章,都流露出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本色。

      说巴赫的音乐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说巴赫经历了人间的极苦以及看破官场虚伪。然而,他把这些大是大非都升华了。

      他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BWV1041写于1720年,据说是巴赫写给他自己的(妻子去世,让痛苦升华),三十五岁的他,意气丰盛,却遭受生活之苦与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个儿女,排在前面八个,其中有六个死于孩提时候。第一任妻子死于1720年夏天。

      乐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整个作品很富乐思乐味,是对巴赫作深入了解的一个乐章。


——————————————————



2019.8.6   10:34
    此刻我正好重读完方方《树树皆秋色》一书中的四篇中篇小说之一:《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把小说的结尾段收在这里:

       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把眼睛闭了起来,觉得天果然已经黑了。我仿佛帮助自己从满天下的喧嚣中逃离到了这个静谧的黑天里。世间所有的一切,在此时此刻全都与我无关。

关于音乐      
       Johann Sebastian Bach: Violin Concerto inA minor, BWV 1041 -3. Allegro assai   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甚快板
      
      我以前在论坛和博客上传的第三乐章的视频是尼格尔·肯尼迪版本,真的是非常快板,超快板,呵呵。有人说他炫技、拉得活蹦乱跳的,音乐张力可以,但未免太快了,感觉就是一锅粥。我却觉得很过瘾,尼格尔·肯尼迪是有流行娱乐精神的古典小提琴演奏家,风格多变,他的大胆尝试,赋予此曲非凡的激情。网上可以搜到不少他拉此曲的视频,我就不发了。


22.jpg

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4-5 05:54 , Processed in 0.3482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