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慢城 起源:从蒸汽机发明以来,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就一直在加速。我们被自己追赶得“穷途末路”。直到欧洲在工业革命200多年后,开始逐渐反思并开始减速—慢并不是慢本身,而是说可持续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诗意的生活。
为此在意大利只有1.5万人的小城市布拉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提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使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更会把一种规律而且健康的幸福生活带给每一个人,这就是“慢城市”模式的起源。 城市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业、高楼大厦包围,噪音取代了本来宁静的生活环境,空气污染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发展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太多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和城市之间正变得越来越缺乏个性,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亲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留给自己的休闲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历史:作为“慢餐运动的延伸扩展,“慢城市运动(slow city move-ment)”也应运而生。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这里,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娱乐。政府拿出资金补贴那些生产和销售地方美食的农庄、特色餐馆和商店。人们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驾驶汽车并决不鸣笛。“慢城市”的会员应是人口不超过5万的小城镇。 ” “慢城市”的倡导者们是怀旧的,却同样不失敏锐地尝试一切提高生活品质的新技术。在另一个“慢城市”,翁布里亚的山顶小城奥维多,电瓶车安静地行驶在中世纪的街道上。互联网在社区和家庭十分普及,带来休闲娱乐,政府官员还借助网络交流治理城市经验。
代表:在意大利小镇布拉,这个慢食组织总部所在的城市,似乎是逃避一切俗事的最佳地点。在小镇逛上一逛,人们会发现,当地人会在路边咖啡座坐上大半天,或是与友人闲聊或是看着人来人往。树荫环绕的广场上,飘散着丁香花与薰衣草的香味,石凳上有老人如雕像般呆坐着,每个人都有时间亲切地道声“buon giorno”。
1999年起源到现在,全球25个国家已有145个城市宣称为“慢城”。
环境:在慢城,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供人们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供人们交流,此外他们还提倡拆除不美观的广告牌、霓虹灯,城市电线,并限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和禁止汽车鸣笛,提倡融洽的邻里交流,希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家人和子女的教育。 通常,这些所谓的“慢城”规定,城内不能停车,只有行人徒步区。再者,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还有,城内也没有霓虹灯,且周四周日店面都不营业。为避免工作过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会配合意大利传统,于星期四、星期天休业。甚至“la dolce vita”(享乐的人生)已是此地居民的生活准则—享乐重于获利、个人重于公司、缓慢重于速度。 “慢城”运动还包括:减少噪音与交通流量;增加绿地与徒步区;支援当地的农民,以及贩售当地农产品的商店、市场与餐厅;奖励环保科技;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培养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经过这番改革后,希望成效能超越各部分相加的总和,并且能彻底改变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想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17 14:42: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