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怀念!(长江日报社食堂印象)
今天应约到长江日报办事,到了吃饭的点,责任编辑邀我去食堂吃中饭。责编本来是一句客套话的,没有想到我当真地接受。我告诉他因20多年前长江日报还在上海路的时候我就曾在副刊主任编辑丁兴国,责任编辑熊红的邀请下多次在该食堂就过餐,因为那时我就在他们的办公室修改稿件直到他们都满意能发表了为止,所以到了吃饭的点他们就到行政办公室去申领客人就餐票,两菜一汤,用铁碟盘盛菜(有花纹的那种小盘)用铁碗(没有边沿的碗)盛汤,客餐和报社人员吃的都是一样的饭菜,就餐的桌子比现在的稍宽一些如同图书馆的桌椅一样,大家排列的坐在一起低声说笑很有节律很礼貌的和来就餐的同事们互打招呼,当责编的同事看着我这个陌生人的时候,都会跟熊红说:来客人了!熊红基本都不答就微笑的点点头算是回答了,遗憾的是他俩在 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所投稿件从此也不曾再刊登过,现在触景生情不能不让我想起他们。
而今,又因为稿子缘由重访此地,故而特想重温过去的那分时光。我兴奋的伴着陪我的责编的脚步走进食堂,一走进食堂用眼一扫我的心都凉了大半截,偌大的食堂显得异常的简陋单调,就像80年代的工厂食堂(只是没有工厂食堂的那种喧嚣),但每一人所端的饭碗和工厂食堂所统一的碗没有任何区别,饭在碗底菜在饭上盖着。这种盛菜饭法在一般的公司和企业早已经灭迹,换之而来的都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在最新的炊具下吃的是自助餐。而我现在身处此地一看周围的环境这哪还谈得上有品位有格调有文化的人聚集的地方,也许我太庸俗间或是长报集团特念旧故而排斥当今食堂的那种一看特温馨特有人情味的元素。再看看从我旁边一一经过的来吃饭的男女,我丝毫看不出他们中谁是记者谁又是编辑,不像那个年代在长报食堂中走出走进的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男女,他们英俊潇洒服装特异,言谈举止谦和礼貌雅致大方。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示出不同的气质和品位。。。。。
中午饭很快就吃完了,但我始终还是找不到当年的那个长江日报食堂的模样了。。。。
不知道今天是农历三月三,看见此白板牌才恍然大悟。
看似菜单价格不贵,但经厨房师傅手中的勺子一抖一抖的两个菜好像不够吃的
不知道长报集团的老总会不会在这个食堂吃饭。
看了半天,你能看出这些和机关学校食堂的区别吗?
食堂吃饭统一的碗就放在拿电话的女人面前。
真是不忍将这碗饭端出。
[此贴子已经被东湖楼外楼于2014-7-28 10:14: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