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裕演奏的巴赫平均律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Prelude No.1 in C Major, BWV846),这是我以前也多次发在路网的音乐,再听!
2019.7.31 11:27 此曲下的文字
巴赫平均律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 BWV846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relude No. 1 In C Major, BWV 846
这是我最爱的音乐之一——给人带来宁静、明朗的感觉,旋律单纯而动人,像是满怀着美好的期盼。看法国电影《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2004)时,我痴迷上此曲,然后此爱就永不移了,我时不时要听一听它。我相信缘分,包括音乐与人的缘分。在我最痛的时候,这首曲以它的美好,曾给我带来“云淡风轻”的释然。巴赫是一个以音乐让痛苦升华的人,自然也能让聆听他音乐的人把自己的痛苦升华。
《平均律键盘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BWV 846–893)是一组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键盘独奏乐器而创作的音乐。最初,巴赫于1722年创作了一组在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标题上写着“为使好学的音乐青年从中获益,特别是供熟悉此类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后来于1742年又创作了同样形式的第二组乐曲,但标题仅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现在,这两组作品通常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称作“平均律键盘曲集”。《平均律键盘曲集》被广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规范了早期键盘音乐的调子的准确度,让音乐在任何调上演奏都是悦耳的,不会出现跑调的不协和的现象。他的两册《平均律键盘曲集》(The Well Tempered Klavier Book 1 and 2)都从键盘中的中央C音开始,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小调等等,一直写了二十四个调,两册共有48首曲子。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我们渺小的凡人,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上,都只是影影绰绰的蚂蚁。我们或者努力让自己活得情感粗糙些,甚至残忍些,努力亦步亦趋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变革,当一个踌躇满志者、志得意满者;或者无法改变自己情感的细腻、敏感、多愁善感,时不时徘徊于各种“tobe or not to be” 的两难困境中,在nostalgia(我想,精神方面的怀旧、思乡病,并非对应着某个具体地方,而是对应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情怀中不时沉溺、沉沦,磕磕绊绊地不时跌落于时代的接缝里,有着灵魂无所归依的边缘化感觉,悲凉地不时体会、品味人生永恒的空虚、无常、孤寂本质,再也无法真正陶醉于、满足于琐碎的日常生活那点点滴滴的快乐,再也无法真正在功名利禄中昏睡、麻醉,于是成为一个漂泊无依的精神流浪者,或曰人生失意者(哪怕表面上很成功,风光无比)。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别无选择。我们也的确别无选择,如果我们天性善良、良知未泯的话。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岂独属陈子昂乎?在任何时代,一切重视心灵空间超过物质空间的人,都是“不得不爱”者(不爱点什么,就无所寄托,就会生不如死),都是走着荆棘路的朝圣者,都是孤寂无边的自我放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