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仗剑走天涯在2013-4-11 10:09:00的发言:
呵呵,妞辛苦! 
历史的走向有时候真的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其中必然的因素或者更多!
。。。。。。
。。。。。。
矛盾无法调和了!
无法共和,那么就废了共和!除此尚有别的办法么?
于是杀宋教仁!于是就解散国会!于是就决裂@!于是就二次革命!于是……
如之奈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1 10:46:25编辑过]
嘎嘎,仗剑兄上路了。
看民国那段历史,仅仅闭门造车、冥思苦索是没有用的。
当一些历史细节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
我再给你介绍一下唐绍仪这个人。唐绍仪早年留学美国,接受美国民主共和教育,在朝鲜的时候唐就是袁世凯的书记官,可以说是老袁一二十年的僚属。唐绍仪在南北和谈的时候殚精竭虑,出力甚大,特别是赞成民主共和的表态,赢得各方面的欢迎和肯定,在民国首任总理南北僵持不下的时候,唐又听从了赵凤昌的建议加入同盟会,从而顺利组阁出任首任内阁总理。这本来是蛮好的事对不对?
唐绍仪组阁的时候,首先陆军总长这个职务就让他头疼。按南方革命党人的想法,孙中山辞职了,老袁当总统,那非得黄兴出任陆军总长不可。老袁怎么想呢?陆军总长这么重要是职位,他当然不会让革命党人染指,何况黄兴一向是败军之将,被革命党人自己称为“长腿将军”。所以老袁选中的对象,乃是其心腹大将段祺瑞。
出于对南方革命党人的同情,唐绍仪也确实在袁世凯面前为黄兴力争并建议改段祺瑞为参谋总长而由黄兴出任陆军总长。
这事传到南方,革命党人感到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们群情激奋,反而非要争到这个职位不可。革命党人一激动,北洋系的军人也不甘示弱啊,不管是论资历、学历、能力还是打仗,段祺瑞都要甩黄兴几条街。这个时候,章太炎、张謇甚至民国产婆赵凤昌都出来搞灭火工作,写信或者打电报给孙、黄和汪主席,劝他们打消争陆军总长这个念头。
黄兴还算个厚道人,他恳求革命党人为了民国的顺利过渡,不要再为此事相争。作为补偿,袁世凯也很四海,他打算安排黄兴出任参谋总长,革命党人又炸开了锅:既然陆军总长做不成,那么参谋总长也不做。后来老袁又在南方阵营挑选当时攻打南京的原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而徐绍桢又不是同盟会方面的嫡系,联军各将领对他并不尊重,又没搞成。最后,还是由副总统黎元洪兼任了参谋总长。
至于宋教仁之案,多年来史家都归罪于袁世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宋教仁死于内斗,谋刺者竟然是革命党人自己!越来越多的线索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一个人——国民党元老、青帮大佬、沪军都督陈其美!从利益链条上看,宋教仁之死,并不符合袁世凯的利益。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表示:“国民党失去了宋遁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袁世凯后来还对人说不怕国民党起兵,最怕国民党合法地把他选下台。他并不能事先料到国民党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对策,导致内部分裂混乱,最后一事无成。
从生活经验看,宋教仁死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如果你是上海黑社会总头目,手下的马仔会打探不出一些线索?而且当时宋教仁案作为一桩并不十分复杂的刑事案件,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民国初期司法还是比较独立的,并不受实权人物的干预),但是国民党方面并不愿走司法程序,通过“疑罪从有、嫁祸于人”的宣传造势,直接挑起发动了号称“二次革命”的国内战争。二次革命开创了暴力推翻共和国的恶劣先例,以后的军阀混战纷纷依葫芦画瓢。
由于军政实力过于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流亡日本的孙文在陈其美等人支持下,另行创建中华革命党(吸取了宋教仁的教训,入会党员要按手印宣誓,对党魁誓死效忠)。宋教仁主持缔造的在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内从事非暴力的议会选举、阳光参政、彼此合作、依法竞争的现代议会政治制度,被彻底断送。
比较搞笑的是,宋教仁好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宋教仁墓碑上的题词,就已经曲笔表达了这个秘密:“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呜呼!”
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这十六个字是不是于右任先生为老友冤死又不能直言的锥心之痛呢?当时国民党人已经把矛头指向了袁世凯手下的总理大臣赵秉钧,如果真是老袁或者北方所为,身为国民党人的于右任先生又有什么不敢直笔而怕人戮的担忧呢?仗剑兄,你玩味一下?嘎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