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wan Tavnii Sar/ Namgar
来自草原的天籁之音【呼麦】
----- |呼麦|----|原腔|----|天籁|----|迷离|----|深情|----|浑朴|-----
▲▲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原义指“喉咙”,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悠悠远远地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呼麦又称“蒙古喉音”。也叫泛音演唱或者喉音演唱。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Khakass)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假声带也随之震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 蒙古以外地区,从中亚到南西伯利亚,虽然从前很多地区都有呼麦音乐,但如今大多消亡了。唯一例外的是图瓦,这是世界了解呼麦的一个窗口。图瓦的呼麦,拼写作khoomii。图瓦人发展了很多呼麦的流派。
而在蒙古内部,呼麦则被拼写作xoomii,其音乐主要流传于西部地区。今天的蒙古,呼麦的复兴主要来自于西部科布多省(Xovd)的Chandman地区。这里的居民一直保留着呼麦的传统。随着最近几十年的国际交流,Chandman地区的音乐家逐渐得到重视,呼麦音乐也开始向外传播。如今,Chandman地区是公认的蒙古"呼麦之乡"。蒙古西部另外两省——巴彦乌勒盖省(Bayan-Olgii)和乌布苏省(Uvs),其呼麦音乐则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而逐渐消失。在巴彦乌勒盖省,现在只有居住在Tsengel地区的少数图瓦人才会演唱呼麦。而乌布苏省的呼麦也是源自图瓦人的影响。
事实上,呼麦被蒙古人形象地称作“人声马头琴”。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它与马头琴彼此呼应、使声音错落有置,尤其前者的高音区在马头琴的衬托下,经常给人以错觉,以为那是行走于草原上的笛音。演唱时,在低音声部铺垫好的厚重而富节奏感的背景里,高音区悠扬而出、自成一体,恰似箭一般具有穿透性,仿佛来自背景外的天籁回音,打开了辽阔与自由的空间之门,同时也赋予整个歌曲生动的表情和立体感,让听者莫名坠入其中,并随之共舞……而在富于变化的蒙古“长调” (一种长而徐缓的歌)里,呼麦的运用所带来的哨音旋律,则有如一种安抚,像月光下的从地平线处飘来的会唱歌的微风—— 一缕纯粹的美丽。听者往往被这种弥漫开来的草原气息深深打动,不能自已。呼麦的表现能力非常多样化,总能恰如其分地凸现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透射出蒙古民族的宽广胸襟和万缕柔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23 11:45: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