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概述 阿育王塔座落在代县城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 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 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阿育王塔初建于隋仁寿元年,为木塔,600年间历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改建为稳健挺拔的造型和砖雕的印度"陀罗弥经",使其成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据介绍,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地宫上建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在台基正中央,为单层喇嘛塔,砖砌,圆形平面,周长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塔座高大,为须弥座形式,束腰周围刻有花饰、荷瓣及陀罗尼经,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见的雕刻方式。在中国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和建造艺术有其独特之处。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此帖子已被 清清果 在 2009-10-11 11:18:4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