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wangbee

大地的阶梯 - 2010西北游踪

  [复制链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所在的台地向两旁延伸,无法看到尽头在何处。

台地的下面是平整的戈壁滩,再远些地方能看到的似乎是一片树林。
IMG_7529.jpg
IMG_7535.jpg
IMG_7537.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废墟的东面不远处,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筑。

它也同样坐落在一个台地上。

奇怪的是整个建筑是个直径数百米的圆形,圆形的围墙高大厚重,围着一个空无一物的平地。围墙的四个方位上分别有一个缺口。
IMG_7548.jpg
IMG_7559-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显然不是个村落或者城镇。

斯文赫定推测这是个供古代驼队遮挡沙漠风暴的客栈。没有客房?那是因为驼队都有自己的帐篷。

四个豁口其实是四扇大门。朝东和朝西的大门,正在一条古道上。

翻越地图就不难发现,从营盘向东南就能到达楼兰地区和罗布泊,那正是汉代西域通往敦煌的孔道,向东北就能到达尉犁库尔勒,那是西域焉耆国境。

这不就是汉代史书上记载的丝绸之路中道吗?
IMG_7556.jpg
IMG_755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书上说,丝路中道西出敦煌,沿疏勒河谷入白龙堆,过楼兰,沿着孔雀河谷西走至焉耆,然后沿天山南麓过帕米尔抵大宛。

仔细看,这个圆形客栈的南面洼地上留有明显的水流痕迹。

再想想刚刚看到的营盘废墟和蜿蜒的台地,这在古代应该有一条大河从此经过。虽然不知道古人叫它什么,反正我们今天称它为孔雀河。
IMG_7565-2.jpg
IMG_7564-2.jpg
IMG_7566-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营盘返回到甘草连的宿营地,天色已薄暮。

晚上,吃完饭扎好帐篷,大家围着赵大爷做了一圈,听他讲那些亲身经历的罗布泊故事。

讲他找到的摔在罗布泊的国民党飞机,以及飞机上的黄金和旗袍美女;讲他在罗布泊里遇到风暴被掩埋,结果一只骆驼救了他;讲他和日本人的考察队在罗布泊被困十几天;讲有人不听他劝在罗布泊捡了古人的牙齿,结果一路上车子一直异响不停,直到把那颗牙给丢掉……

这真是个完美的夜晚。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哭泣的胡杨”

新疆是个干旱地区,全年降水稀少,因此这里的农业生产只能依靠水利灌溉。

这是个客观事实,也有它可实施的客观条件。

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的九大水系、114 条源流和塔里木河干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

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径流量398.3亿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429亿立方米。

虽然这些专有名词我不甚了解,但是从这些可观的数据里,我至少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这个大沙漠里有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要我们能善用它。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屯田戍边,不是新中国的首创。历史上,自从新疆成为中国版图的最西最北,历朝历代都在此屯过田。

为屯田戍边而兴修水利,合理利用塔里木盆地里珍贵的水资源,老祖宗早有教诲。

汉朝西域屯田,以米兰古城为例,其古代灌溉渠系堪称典范。干渠全长8.5公里,渠宽10-20米,高3-10米。大型支渠七条,总长28.4公里。小的毛渠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灌溉总面积达1700亩。

整个灌溉系统的布置合理,采用双向灌溉和集中分水的方式,水头控制良好,因地制宜设计建设渠道网,反映了较高的水利灌溉修建水平。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设施建设仅仅是一方面,对它的经营和管理才是关键。

例如,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木简文书里,有一大类的内容就是关于屯田区的水利经营的。

如今读来,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楼兰地区的屯田,水利是主要的关键。其管理非常严格,不仅设有专门的水曹司其事,堤坝有专人管理维护,土地划分成块,分别有各部负责种植和管理,锄、灌、截的进度均定期检查、呈报,组织非常严密。

不仅如此,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代文书还显示,人们早已知晓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各家不按照规定利用水资源,将受到财产或者劳役的处罚。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宗的好东西,做孙子的真没好好继承。

新中国在新疆的屯田戍边(或者,我更愿意叫它“实边”),其军垦的规模是空前绝后。

按照目前的资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兵团总人口在250万人以上。

兵团的直接来源,是50年代解放军的第一次大裁军,当时驻新疆的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的绝大多数军人(17.5万人)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安家落户从事工农业生产,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后,兵团又在全国范围内吸引和征调了大量中国其他省份的青壮年男女来调整兵团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这样的屯田戍边,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或者移民,虽然在任何官方的公开资料上都没有这样的结论。

这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突然多出来的这些人,虽然初衷和目的是要“建设”、“开发”新疆,但在客观上,为了养活他们,新疆固有的生态结构和环境发生了变化。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原来看似颇丰的水资源突然间压力大增,变得紧张起来。塔里木河流域内有5个地州、42个县市和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全流域需要养活的总人口数百万,流域内耕地面积也达到2000万亩。

从塔里木水系本身来看,自1950年代以来,各支流的天然来水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1981到1993年的水文资料显示,塔里木河在上游阿拉尔站的年均水量是42.99亿立方米,其中阿克苏河提供33.58亿立方米,叶尔羌河0.23亿立方米,和田河9.18亿立方米。另外从孔雀河引入2.12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河干流的总水量为45.11亿立方米。

但即使这样,塔里木河下游还是断流了。

既然自然条件没有恶化,人为因素就成了主要原因。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规模开荒”之后的数十年,上游河口阿拉尔的来水量,基本稳定在45到50亿立方米,而下游河口卡拉的来水量,却由五十年代后期的14到16亿立方米剧减到八十年代的3到4亿立方米。

相应时期的上、中游河段的耗水量,由30亿立方米增到猛43亿立方米。

1949年到1995年间,上游源流灌溉面积扩大近一倍。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近6000公里,总计渠系长度近60000公里;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 80000多座,年引水量已占到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

塔里木河下游兵团为了解决上游来水减少的困难,干脆把塔里木河截断,滴水不流外人田。

眼前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却带来了这一地区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恶化的严重后果。

一个开始于希望建设美好新疆的事业,眼看要终结于塔里木盆地绿洲的灭绝。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人们一直归咎于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程。事实上,人类太低估自己的能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并不明显,而且降水反而有增多的趋势,碧波荡漾的塔特玛湖不就是明证吗?不仅如此,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的沙尘暴、大风日数也显著减少。

这样的情况,按理应该是有利于植被生长,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的。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

无节制不科学的堵坝、无闸控制的引水和蓄水、泛滥成灾的灌溉,这不应该是人类所能做的全部啊。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回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常常想起阿拉干那些枯死的胡杨,那些变态而夸张的扭曲。不知为什么,总是同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首诗,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是的,我们不是胡杨树。但是,当人类的欲望和狂热需要节制的时候,请喜爱美丽胡杨的朋友们不要再继续保持沉默。哪怕只是为了那些胡杨。



--- 谨以此纪念在7月23日遭受不幸的我亲爱的乡人。
回复

举报

32

主题

2256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89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7-28 2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不好意思了,隔这么久才更新。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4日

35团甘草连 – 罗布泊西北岸 – 库尔勒
约600公里
最低海拔约824米(太阳墓地)

本日地图仅为示意图,非实际路程。

20110729-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斯文赫定同行”


太阳在跳出东边地平线的一瞬间,整个罗布泊苏醒了。

今天,我们计划先向北接近库鲁克塔格,然后沿着山脉南麓的孔雀河古河道从西向东,接近孔雀河泻入罗布泊的三角洲地区、罗布泊的西北部。

今天,还有一位特殊的朋友与我同行,虽然我们从未谋面。

瑞典人斯文赫定在1934年重返罗布泊时,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第一次来这里是1896年春天,现在看看这周围,使我想到人生是如此的奇妙和令人费解。此时,我有个小小的梦想,希望历经38年以后,再次找到自己过去的足迹。”

他一生来过中国六次,从30岁热情冲动的毛头小伙子,到70多岁睿智的古稀老人。最后一次在中国的考察,时间更是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1935年。也正是这一次考察,使他完全脱离了十九世纪末在中国西部的那个良莠不齐、整体名声不怎么样的西方传统探险家的队伍,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探险家。

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如下的文字来描述,那他一定非赫定莫属。他的人生,不是在准备来中国的路上,就是在中国,如果不是在中国,那就是在他的书房里,研究和撰写关于中国的考察结果。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赫定的最初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他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这个发现确实非常的了不起。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明白,这一发现仅仅是他的罗布泊考察工作的一个花絮。发现楼兰古城不可能会是其他人,因为寂寞千年的楼兰要等的人就是赫定。

可惜,楼兰有意,赫定却对她发乎情止乎礼,因为他早已有了一个亲密爱人。

IMG_7594-2.jpg

1928年,当他听说罗布泊又有水了,一个古稀老人竟然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一样,时时刻刻想着要排除一切困难,哪怕被新疆当局羁押,也要回到罗布泊,回到他的往日情人塔里木河 – 孔雀河 – 库姆河身边。

经过七年的努力和争取,赫定终于和他的河再次重逢。他说塔里木河 – 孔雀河 – 库姆河是“我的河”。现在我终于能明白他的心意了。因为,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要说的是:“Oh, my love!”

很久以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认真的回答说,“因为我已经和中国结婚了。”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0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到罗布泊去的人都有自己原因。赫定也一样。

1896年的库尔勒,本身就像个国际大巴扎,地理大发现的热潮裹挟着一批批的西方探险家,还夹杂着来碰运气找宝的三教九流,涌入西域。尘土飞扬、繁忙喧闹的城市并没有让置身其中的赫定迷失了方向。

俄国贵族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五次中亚探险,是深入罗布荒原的第一人。也许,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最初的偶像崇拜是开启赫定在中国的探险生涯的一个机关。然而,他的崇拜并非盲目。

普氏发现了后来我们所知的喀拉库顺湖(那是在罗布泊南面的一个湖,是台特马湖之前的塔里木河又一尾闾湖)。因为,当时的塔里木河正流入该湖,普氏把它误认为就是历史上的罗布泊,于是得出了大清一统舆图犯了不可思议的错误的结论,说它把罗布泊的地点往北多标了一度。

此后的探险家来来回回,却没人能真正深入罗布荒原去证实普氏的观点,这一谬误成了当时学界的主流看法。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正是赫定的授业恩师 --- 李希霍芬,一个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的中国通。

据说中国除了新疆、罗布泊之外,没有他没到过的地方。李氏在当时就一针见血指出,普氏看到的那个湖并不是中国史书上说的罗布泊,那仅是塔里木河下游的紊乱水系形成的一个新湖泊。

这个如今我们看起来一目了然的正确结论,在当时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了世界地理界长达半个世纪的罗布泊之争。

那时,还没有一个人真正沿孔雀河古河道溯源,到达河道的水头,并穿越干涸的罗布泊。

IMG_7597-2.jpg

赫定1896年的中亚探险后期对塔里木河、孔雀河的下游河湖做了足够的调查,证明他的师父是对的。回到欧洲的赫定立刻蜚声学界。但是,这样的考察结论也让普氏的嫡传弟子科兹洛夫和俄国学界无法接受。

听起来像武侠小说的门派斗争,是不是?

总之,为了给这场“代代相传的恩怨”做个了断,赫定决定“要到俄国科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所未曾到过的地方去。”

1900年到1901年,他两次南北穿越了罗布荒漠,用一台水准仪和一根标尺,一百米一百米的丈量了这片土地。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4 10:00 , Processed in 0.0677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