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6994
16万
论坛元老
举报
过桥米线
蒙自是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蒙自过桥米线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在蒙自县城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环境十分幽静。县城内有一姓杨的书生为了赴京赶考,苦于城里太喧闹,就来这里刻苦读书。为使丈夫安心学习,贤惠的妻子每日坚持为他送饭,由于离家较远,途中要过桥才能到达小岛,等饭菜送到时已凉了。一日,妻子把家里一只肥母鸡宰杀炖熟后,把鸡切成块连同米线盛入装鸡汤的罐内,急忙给丈夫送去,岂知走至湖桥时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地,等到醒来时,已不知过了多久,她连忙爬起来奔向丈夫读书处,待到丈夫面前,揭开盖子,见罐内鸡汤仍十分烫手,原来是鸡油将汤覆盖保温。她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常变化着花样把肉片、生鱼片等加入汤中和米线一起入罐送给丈夫吃,丈夫深受感动,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后人听说后也如法炮制,“过桥米线”因此得名。 蒙自的过桥米线以“菊花过桥米线”为最佳,其配料考究,调味齐全,制作精细,汤味香醇。过桥米线制作首先是煨汤,用猪骨、猪肉、鸡鸭等浑料煨煮;煨煮时火功要考究,先用旺火,将沫打净后用中火,尔后再用文火。氽汤的肉片要精而全,可用鸡脯、猪脊片、猪腰片、猪肝片、鲜鱼片(乌鱼最佳)等。再次是配料制作,配料制作要注意色美味鲜,主要有鲜菊花、草牙、豆腐皮、豌豆培、豌豆尖、韭菜、葱花、芫荽、姜末、地椒,还有芝麻、辣椒油、胡椒粉、味精等。食用时,先用大汤碗放入味精、胡椒、鸡油(猪油也可),然后将沸汤舀入碗内,油脂即上浮,将热气盖住,看似冷汤,实为滚烫。尔后,将生肉片或鹌鹑蛋这类不易速熟的食物投入汤碗中稍作涮烫,再下全生或半生的鲜菜及配料,最后把上等、韧性较好的米线掺入,米线可边吃边加。此时,碗内粉白的肉片、金黄的菊花、白嫩的鱼片,洁白的草芽、碧绿的葱花、红亮的椒油浑然一体,五颜六色使人馋涎欲滴。 蒙自过桥米线由于风味独特,很受群众欢迎,并广为流传。如今,过桥米线普及到了省内外许多地方,深受中外顾客的青睐。过桥米线经过历史演绎,由于各地配料及制作工艺不同,味道也各异,所下烫之料从沿海一带的生猛海鲜,到云南的山珍,无所不有。
8
7012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博物馆
碧色寨
“云南十八怪”中有两怪:火车没有汽车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这说的是滇越铁路。而提起这条滇越铁路,就必须要到碧色寨去看一看。在这里火车经这里北上可以到达昆明,南下可以直达越南。
这枕木可不是木的,历史呀——寸轨的遗迹
如同碧色寨车站建造犹如一个法国式浪漫玩笑一样,在火车所到之地,无不类外地沾染了法国气息。尽管碧色寨那些法式建筑的黄墙红瓦早已斑驳,半开着的百叶窗已无昔日的风姿,哥卢士酒吧已变成农家堆粮的仓库,网球场变成晒谷场……可是,那些红瓦、黄墙却依旧在风中招眼。这座现在仍然在使用着的小车站,每天迎送着来自滇越线上的列车,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站房、机车房和部分铁轨。挡雨棚下的法国老钟,沿山而建的法国职工宿舍,铁路公安分局旧址等古老的遗迹仿佛向来访的记者们述说着当年的繁荣。
据说蔡锷将军当年在京城名妓小凤仙的帮助下,逃离北京,就是沿滇越铁路回昆,举起护国讨袁大旗的。列车在返昆途中,曾在碧色寨停靠,袁世凯命蒙自爪牙冒充当地绅商代表,以敬酒的名义,暗杀蔡锷。结果蔡锷将军的贴身副官下车代蔡锷答谢,被刺身亡,列车急忙启动,驶离碧色寨。这段故事,又为碧色寨披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滇越铁路的轨距为1米,比现在国内通行的标准轨窄43.5厘米,因而称“米轨铁路”。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个碧石铁路”最后修成了轨距仅0.6米宽的“寸轨”铁路。1915年,“个碧石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至1936年才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77公里的铁路修了21年5个月,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个碧石铁路”设计时速25公里,但实际运行速度只有10来公里,比骑马快不了多少。
碧色寨火车站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完善,以及法国人的浪漫生活,吸引了省内外和附近多个国家的商贾云集。为了吸引投资者,本来不沾村挨店的碧色寨,在距火车站100米开外,修建了足有20米宽的马路,吸引了不少的公司和商家入驻,如大通公司,水火油公司(水火油即过去点灯用的、石油中的一种油)、云锡公司物质转运站,蒙自康氏连排商铺等,当年全国29个省市,均有人在此落户和经商。
商贾的云集,人员的兴旺,生意的红火,带动了碧色寨社会经济的发展。云南省的第一个邮局、第一个海关(昆明仅是碧色寨海关的一个分关)、第一个洋行,均设在这里,云南的第一场电影,也是法国人带来在碧色寨放映的。当年的碧山小学,更是赫赫有名,所以在当地老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碧山小学在得高,蒙自中学来捧泡”(捧泡:巴结之意)。据说当年的碧色寨大街上,每到夜晚,灯红酒绿,剧院、妓院、茶铺、酒吧应有尽有,大多既有法兰西之风情,又有巴黎的某些特征,因此,有人把碧色寨称为“小巴黎”,也就在此时,过去的“鼻塞山”和开初的“壁蛇寨”,不知被哪位文人骚客,诗意化成了“碧色寨”。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曾经在路上的艰难岁月我们一起走过
为论坛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6 18:01 , Processed in 0.21698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