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wangbee

大地的阶梯 - 2010西北游踪

  [复制链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几个乃至几十个世纪的历程中,风化物在冻融与大气的作用下,从山体表面坍落后,又在雨的作用下沉积下来…

各种媒介的联合作用使得碎石滩逐渐抬高,而山洪又将这些碎石进一步推向南。

这些物质在山脚下扩展开来,形成了无数呈扇形分布的碎石三角洲,三角洲又逐渐扩大,最后联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碎石坡的整体,即山前洪积扇。”
IMG_7732-2.jpg
IMG_7733-2.jpg
IMG_7735-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更小的物质被风带到同一方向的更远处。这一运动的结果导致河道被迫南移。”

“随着山脚下地势的抬升,河南岸沙漠带的地势由于风蚀作用也在以同样的比例下降,直到河两岸在高度上的差异逐步扩大到库鲁克河已不能保留在其原先的位置。作为一个事实,我们的确知道位于库鲁克塔格山麓的库鲁克河已经抛弃了他的古代河床,而向南和西南方向迁移。”
IMG_7691-2.jpg
IMG_7693.jpg
IMG_7695-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河道迁移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活动,在于其自身活动过程中,河道内不断淤积的泥土,它们在一点一点的增加河底的高度,植被对这一进程也帮了忙。”

“因此山前洪积扇的不断增长,在我们所了解的这一历史时期内,是使这条河流持续不断向南迁移的因素之一。而其他环境因素,以及地表的机械升降,都可能成为条件而帮助迫使塔里木河又重向东北方向迁移,这一点我们会在以后看到的。”
IMG_7699-2.jpg
IMG_7700-2.jpg
IMG_7701-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公元330年间孔雀河、塔里木河逐渐南移到北纬40度,也就不难想象了。当然,这是在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发生的。

六世纪初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了这一变化:“北河(即塔里木河)自疏勒径流南河之北…(河水)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河水又东注于泑泽…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

可见,孔雀河和塔里木河的河道实际已经改道西南移到了铁干里克附近,形成了新湖。
IMG_7705-2.jpg
IMG_7708-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原来稍北的罗布泊没有完全干涸,只是水面大大缩小了,必要时仍可勉强通行。

当七世纪出高昌王(地在吐鲁番)谋图叛唐,阻挠西域各国使臣前往中原时,焉耆王就曾请求唐太宗的允许,恢复楼兰古道,以避开高昌王的阻难。

可见,这条道路久已闭塞,楼兰故址的罗布泊原湖仍无新水注入,非万不得已已经不再通行。
IMG_7716-2.jpg
IMG_7724-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相应的,新唐书记载,唐朝丝路南道变为“自沙州(即敦煌)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即罗布泊新湖)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循城(即米兰遗址)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即若羌),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

这说明,罗布泊新湖是一个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狭长形湖泊。丝路从敦煌沿疏勒河谷西行到三垅沙一带以后,其中一条就是沿着罗布泊新湖的东南岸遗址向西行至若羌的。
IMG_7746-2.jpg
IMG_7747-2.jpg
IMG_7748.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布泊的这一情况一直保持到清朝。

乾隆年间的河源纪略记载十分清楚,“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西偏众山水,共六大支,绵地五千里,其余沙碛限隔,潜伏不见者无算…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极四十度五分,西二十八度至二十七度…”

其经纬度就是隋唐以来的新湖。
IMG_7750-2.jpg
IMG_7751-2.jpg
IMG_7754-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注意的是,当时的地图上在罗布泊新湖的东南面二百公里处还有一个湖,当时称她为噶斯淖尔。

看其经纬度,应该是后来普氏发现、而赫定勘察了其整个湖区的喀拉库顺湖群。

当时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尚未再次改道,因此车尔臣河应该是其主要水源。
IMG_7755.jpg
IMG_7757-2.jpg
IMG_7758-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相同的原因,总之在距今约400年前的清朝,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又一次开始改道了。这一次改道最终的结果,河水直接南流到了喀拉库顺湖和台特马湖。

当1896年赫定来到阿不旦村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老朋友、村长昆其康伯克告诉我,他的祖父努买提伯克年轻时住在喀拉库顺北面的一个大湖旁,而喀拉库顺到1720-1730年间才形成。”逐水而居的罗布人也就此离开了罗布泊,迁居喀拉库顺湖、台特马湖一带的“阿不旦”(意为适宜居住之地)。

公元1757年,这些“土著人”被人发现,于是向清朝政府奏报:“罗布淖尔回人古尔班率喀拉库勒、萨达图、喀喇和卓三处千余人输诚投顺。其中,喀拉库勒、喀喇和卓各五百家、一千余罗布人。”后来,罗布人的族长昆其康被清政府封为世袭五品伯克,负责管理罗布人的事务。
IMG_7759-2.jpg
IMG_7763-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绪年间,陶保廉所著辛卯侍行记里记载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完全南注喀拉库顺的情况。

“自敦煌西门度党河,西行一千二百七十里,至黑泥海子。(其注云:西北二十里咸滩,有废屋基。导者云:‘咸丰时(1851-1861年)此地亦为水,回民渔于此,今淤为咸地’)又西南三十里黑泥海子,即罗布淖尔东南隅也。水畔沮洳,人马难近,水咸有芦苇。四十里芦花海子,九十里阿不旦。”

又记,托克逊至若羌“…四十里戈克里克庄,庄南涉水(注:于田东之卡墙河,即车尔臣河东北流,至此会塔里木)四十里罗布村。四境多沮洳,即蒲昌海之西畔,古称牢兰海,今回语约喀拉布朗库尔(言黑风海子),蒙古语曰罗布淖尔。”

可见,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塔里木河南注喀拉库顺即现在所称台特马湖已经完全形成。这一时期沿河上下水草茂盛,绿色走廊处于兴盛时期。而罗布泊仍在其原来的地方没有动过。

此后才有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喀拉库顺,并把它误以为是历史上的罗布泊原湖,才引申出了后来这段著名的罗布泊公案。
IMG_7765-2.jpg
IMG_7766.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898年,罗布人昆其康伯克在88岁高龄去世了,这睿智的老人是罗布人的精神象征,是罗布泊的活历史。

就在这一年,阿不旦就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最终被罗布人放弃而迁往新“阿不旦”即玉儿特恰普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在米兰寻访到了昆其康伯克的孙子。

“1901年,我在塔里木河进入喀拉库顺的地方,发现了几个用芦苇搭屋的小渔村。1921年,湖泊开始干涸,河流水量减少,于是人们背井离乡…现在的景象和普尔热瓦尔斯基时代完全不同。可以说,这样的巨变在地球上是罕见的。”

赫定这里说的是1921年塔里木河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IMG_7767-2.jpg
IMG_7770-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洼地,其中还有为数不少仍然是绿色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对咸水比较敏感的植物,这大片活生生的芦苇似乎在提示我们这里在不久以前还有流动的淡水经过,甚至形成过一个浅浅的湖盆。

至少这一带还有地下水存在,虽然不深。

这片洼地的北面是一条柽柳带。

更远些,地势渐渐升高,到达库鲁克塔格山麓的洪积扇,之后便是库鲁克塔格。
IMG_7771-2.jpg
IMG_7772-2.jpg
IMG_7773-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雀河真的回来过!

1902年当赫定完成了他的勘探工作时,曾预言塔里木水系的河道会再次北返,而周期是1500年。

没想到,在1921年他的预言真的实现了,在楼兰巨变发生后的1600年。

塔里木河在中游向北改道入拉因河,随后与孔雀河汇合后从西北方向入罗布泊,塔里木河下游河道则逐渐萎缩,绿色走廊生态环境呈衰退景观。
IMG_7774-2.jpg
IMG_7775-2.jpg
IMG_7776-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21年,孔雀河从铁门关抛弃了它的故道,去寻找一条进入沙漠的新路,更确切的说是回到了它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的故道中去了。”
IMG_7777-2.jpg
IMG_7778-2.jpg
IMG_7782-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船在铁门关靠岸时已经是下午5点,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河右岸有4米,开凿了4条平行的渠道,像个们一样张着大嘴,再下面有一条跨河的水坝,那是4年前奉按班之命建造的。1921年,孔雀河正是在此处改道流入孔雀河故道。原来流经铁干里克的一段大部分干涸了…”
IMG_7783-2.jpg
IMG_7784-2.jpg
IMG_7787-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总是在尽力的同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争斗着,当地农民想让孔雀河回到它的故道,像以前一样灌溉着铁干里克周围的土地…坝筑好了,河水被迫向右面转弯,沿着已开凿的4条渠道顺从的返回故道。但是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秋天到来,上涨的河水在树桩间翻卷着,淘刷着拦河坝,栅栏被冲走,巨大的树桩像火柴棒一样被冲到河边,河水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前奔去。”
IMG_7788-2.jpg
IMG_7790-2.jpg
IMG_7791-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前走,沙漠的景象又发生了变化。

河道左侧的库鲁克塔格山逐渐变成圆圆的山包,山顶低矮,顶部浑圆。

隐约有矮小的沙丘出现了。
IMG_7760-2.jpg
IMG_7764-2.jpg
IMG_7768-2.jpg
IMG_7785-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时的有被风蚀后留下的台地 --- 雅丹出现,而且越来越高大。

地面开始出现厚厚的沙土层。
IMG_7778-2.jpg
IMG_7779-2.jpg
IMG_7780-2.jpg
IMG_7781-2.jpg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4 01:12 , Processed in 0.0556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