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西漂流记:
昨天来,本来想说点什么,但欲言又止了。搂主的这个命题在我看来是片面的,马路狂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作诗心得值得玩味。 最典型的反例,是李贺的诡谲奇特,这位二十七岁即遭天妒鬼才的诗人,连篇累牍的鬼魅幻影的病态之诗,常常让我似乎能够理解西方的中世纪宗教的压抑与凌厉。这种美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李贺的诗歌,可以说是钱先生谈论诗歌中的上乘之作。——也让我曾经大开眼界,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啊! 另外比较明显的像李商隐,也是谈起古典诗不得不提的大家,脱形写影、晦涩绮丽。如果因为个人喜好,读不懂而将巧参化工之作一棒子打死,那才……诗的末路恐怕是某一种理论过于强势,要独领风骚,以至于百花不可齐放吧。 诗歌嘛,取境不必谈虚实,情景广通,真感有存,超以象外而得其环中。呵呵,匆匆路过,也是一家之言,妇孺之见。与楼主共勉。
谢谢你的回帖,我们的理解没有很大的本质区别,表达不同而已。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正因为如此才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我辈只能远远地欣赏。李贺也一样。但其艰深隐晦也是来自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就像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婉约秀丽,各臻化境。 我并没有把自己看不懂的诗一棍子打死的意思,我只是对目前有些诗人躲在书斋里无病呻吟的所谓“诗”有些看法。我以为既然是诗歌这样的形式,不论新诗旧诗都应该有一定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不然就和散文没有区别了。 现代的朦胧诗里也有很多精品,但不可否认有人写的诗连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是表达的什么意思,那你写出来给谁看呢?百花齐放当然需要,但无病呻吟、任由字句排列组合或是梨花体的所谓诗还是免了。 我 今天 吃饭了 又 出去 转了一圈 再比如: 仰望天空的脚丫, 茫然等待着天明回声。 如果这样从形式到内容都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叫诗,实在是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戏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