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茵梦湖吹来的风 还是偏爱施托姆《茵梦湖》这样故事,美的文字、诗意的氛围、深挚而纯朴的感情……曾在少年心中激起温柔而美好的回声(是否一直影响到至今的人生及情感观呢?说不准;自此喜欢德语文学,也有可能)。如将小石子抛入碧蓝湖水,漾开一圈圈涟漪,又静静融于深且清澈…… 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那些老书,还有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女士对她而言是太猛了些,包法利夫人似略嫌鄙俗,嘉莉妹妹有点轻佻,珍妮姑娘又过于命苦……若不作文学人物分析,从心里来说,还是觉得居住在湖畔的伊莉莎白更好,如浊世中白莲一枝,只是,而今却难寻这美丽宁静的湖水…… [转眼间向他跑过来一个模样儿可爱的小姑娘。她叫伊莉莎白,看上去五岁光景;他自己年龄则比她大一倍。小姑娘脖子上围着条红绸巾,把她那双褐色的眼睛衬托得更加好看。 “莱因哈德,”她咬着舌说,“咱们放假啦!放假啦!今天一整天不上学,明天也不上学。” 莱因哈德把已经夹在胳膊底下的石板飞快往门后一搁,两个孩子随即冲进房前的花园,穿过园门,奔到野外的草地上去了。这突如其来的放假真令他俩喜出望外。莱因哈德在伊莉莎白的帮助下,已用草皮在这里搭起一间小屋子,他俩打算在里边度过夏天的黄昏;不过目前还缺少坐的板凳。莱因哈德马上动手干起来;钉子、柳头和必需的木板,反正是准备好了的。这其间,伊莉莎白却顺着土堤走去,一边走一边捡野锦葵的环形的种子,把它们兜在自己的围裙中,以备将来串项链什么的。莱因哈德尽管破弯了不少钉子,到底还是把板凳做出来了;当他大功告成后跑到外边阳光灿烂的草地上时,小姑娘已经走在离他远远的草地的另一端。
“伊莉莎白!”他喊,“伊莉莎白!”女孩应声跑来,头上的鬈发在风中飘动。
“快,”他说,“咱们的房子已经全部完工啦。瞧你跑得多热;赶快进去,咱们可以坐在新板凳上。我将给你讲个故事。”
两人随即钻进小屋,坐在刚钉成的凳子上。伊莉莎白从围裙中掏出锦葵籽来,把它们串在长长的线上;莱因哈德于是讲开了故事:
“从前,有三个纺纱女……” “嘿,”伊莉莎白打断他,“我都已经背熟啦;你可不该老讲同一个故事哟。”
莱因哈德不得不丢开三个纺纱女的故事,讲起一个被人扔进狮穴中的可怜人的故事①来。(①见《圣经》《旧约·坦以理书》)
“……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他讲,“你知道吗?四周漆黑漆黑的,狮子也都睡觉了。可不时地,它们在睡梦里打着呵欠,还吐出红红的舌头;那个人吓得直哆嗦,以为是快天亮啦。这当儿,他周围突然一下变得亮堂堂的,抬头一瞅,一位天使站在他面前。天使对他招招手,然后就照直走进岩石中去了。”
伊莉莎白专心致志地听着。“一位天使?”她问。“他该有翅膀的吧?”
“这只不过是个故事,”莱因哈德回答,“实际上压根儿没有什么天使。”
“啊,呸,莱因哈德!”女孩说,同时呆呆地望着他的脸。当莱因哈德不高兴地瞪她一眼以后,她又怯生生地问:“干吗他们总这么讲呢?妈妈,阿姨,还有在学校里?”
“这个我不知道,”他回答。
“可你说,”伊莉莎白又问,“狮子是不是也没有呢?”
“狮子?有没有狮子?有,在印度;那儿的异教祭师把它们挂在车子前头,驾着它们拉的车穿过沙漠。等我长大了,我要亲自去看看。那儿比咱们这里美好不止一千倍;那儿压根儿没冬天。你也得跟我一块儿去。你愿意吗?”
“愿意,”伊莉莎白回答,“可妈妈也得一块儿去,还有你的妈妈。”
“不行,”莱因哈德说,“那时候她们太老了,不能跟着去。”
“可我是不许可单独出门的呀!”
“他们会许可的;你那时已真正当了我的妻子,其他人再不能命令你什么了。”
“可我妈妈会哭的呀!”
“我们还会回来嘛,”莱因哈德着起急来,“你干脆说,愿不愿意跟我去?不去我一个人去,去了再不回来啦。”
小姑娘差点儿没哭出声。“别这么生气呀,”她说,“我跟你到印度去就是。”
莱因哈德高兴得忘乎所以,一把抓住女孩的双手,拽着她飞跑到草地上。“到印度去啊!到印度去啦!”他一边唱,一边拉着小女孩转圈子,使她脖子上的红绸巾飘扬起来。唱着转着,他突然放开小姑娘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不行,去不了;你没有勇气。”
“伊莉莎白!莱因哈德!”这当儿从园门边传来家里人的唤声。
“这儿呐!这儿呐!”孩子们边回答,边手拉着手朝家中跑去。……]——摘自特奥多尔.施托姆《茵梦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