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帖子我就跟在天乐后头说几句,至少这里还比较理性。那边,只能说稀烂。
首先前面几位的发言的重点我都认可。
补充如下:
1、4年前,你没有三次以上重装穿越1000至1500米的山地,没有三次以上,小型峡谷穿越溪降的成功经验,没有18岁以上的年龄,是不会有人敢把这样的队员带进类似孔雀谷这样的技术难度的中级溪降线路。极个别现象就不在此列了。
2、随着这几年,技术成熟、装备完善、经验累积,我们对溪降这项运动的认知增加,参与的人群的确是迅速扩大。安全底线的调整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新的更合适的标准并未产生,没有一些相关比较成熟的标准就无法界定一些事情。
3、水大、装备不全、计划时间延迟、等等。现在看似问题的问题,成为事后的问题焦点。
可我想说的是,即使一次安全的溪降过程,事后分析起来同样,甚至比事故过程本身会暴露出更多致命的决策和问题出来。我们的那些一次次的侥幸和一次次成功穿越的喜悦,背后究竟埋藏了多少,日后错误判断大意决策的祸根呢?!我觉得这才更值得我们警醒。
4、如果,当时第一个下的不是万哥;如果他没有让出救生衣;如果最后这次都安全的出来了。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大大的争执呢?!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
5、关于救生衣的让,我想问大家下次遇到类似的环境你会让吗?如果你没让出,而偏偏就是那个向你伸出过求助之手的人出事了呢?如果你让了,而比你更弱的她也安全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就成为了英雄壮举呢?都不是,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如果。
6、最后,我个人完全赞同,做出撤退决定决策。不论最终是否真的有机会全穿出来;我完全赞同,对参与的同伴或队员要有所选择;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经验体能,哪一样你还没准备好,都不要进入。
山永远都在那里,水也永远都在那里,真正的队友朋友也永远会在那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17 21:18:3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