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渺渺烟云接大荒 》
自古杏黄宫庭宰,多少兵将黄沙埋。 西域色目丝绸路,细腻沙丘驼铃来。
“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之递,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大车出发,游了大清真寺,直向中卫沙坡头景区开拨。已时,车停,拍了合照后各人结伴游历沙坡头南景区。 中卫沙坡头被称为大漠,黄河,高山,绿洲的交响乐。 可我并不见有多大的高山阻道,但见一曲黄河汹涌澎湃,涛涛东流,一悬素铁桥接驳沙坡头南景区两岸。 路旁小食店有联:虽无城中豪宴,却有乡间美味。 三流游后思之,此联暗合景区评价。三流才不相信4A、5A的景区评级,也不看重水边景致,能打动我心者才是好景。 有人坐汽艇游历,有人乘羊皮筏游玩。古老的渡河工具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退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非常有趣。 过桥后,岸边芦苇浩荡荻花飘逸,不想偏远西北也有江南景致。三流游兴方起,估量山体三维,携三嫂直向沙漠绿洲而去,那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翻过6~7个沙丘般的小山头,始见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此地,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铁龙伸向远方;又可以骑马在沙漠上走走,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独狼租了匹白马,风使电驰的跨马而去,沙地上扬起一串沙烟。有游客开着黑色路虎而过,拍照的我立刻关了相机,窥避弥漫的尘沙。 再向西去,此处荒芜,沙丘起伏,已远离森林。沙丘上一丛丛一片片的桨果甘草、花棒、新疆沙冬青、河西菊、红皮沙拐枣、沙棘、沙葱组成五颜六色的草丛灌木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三流一阵窃喜,没跑错地方,这才首肯了沙坡头是一处景观独特的游览区。 正欲路餐,见一行本地游客款款而来。随礼下问道,得知这里已是南景区深处,北区景色比这里更美。随慌忙返道而回,唠叨的三嫂一路上埋怨我特立独行,恐耽搁了景区更好的景点。 沙坡头游览区的另一特色是滑沙。游人从高约百米的沙坡头的坡顶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响声,如洪钟巨鼓,沉闷浑厚,称之为“金沙鸣钟”。 这其实是人工景点,三流认为,非天造地设之物,虽美之悦之,也不足震撼。三嫂就爱这种热闹,有理由支撑:大家喜欢的景点,必有它特别之处。 是吗?我持保留意见。胳膊扭不过大腿,“领导”的指示还是要尊重的。我随她来到了驼马场。场内人多嘴杂,骆驼大大小小几十匹。忽溜一哈我俩就进去了,领驼人只顾着眼前指挥人上骆驼,不停地叫唤着骑驼者的安全要领和核计着一批批骑驼者的规定人数。我本来只想着照几张相片,可领驼人一声喝令:上驼。我也没办法,别让人焦躁查验我身份哪,既来之则安之吧。 扫视一周,三嫂已先我一步上了前面的驼队。这傢伙,大模大样的眨着她那双乌贼的大眼睛尚在左顾右盼。 骆驼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这些“装备”使骆驼一点也不怕风沙。骆驼的肾非常强大,尿液是以浓汁状排出,而粪便干燥到可以作为引火之物。它们的嘴也很强壮,可以咀嚼多刺的沙漠植物。 驼队沿之字形线路爬坡上山,骆驼走得很慢,但可以驮很多东西。坐在上面一厥一厥的,假如没有宽厚的驼垫真的不很舒服。沙地软软的,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上得山来,休息,以方便游客照相。我们照了几张,左晃右晃地就远离了驼队,混进了滑沙的行列。骆驼已经乘坐过了,并不想再坐着骆驼一癫一癫的下山。三嫂说,这坡度太陡,她不想肠胃难受。 滑沙的坡度更陡,可不像骆驼再之字形线路慢腾腾地下山。而是坐上滑板,直溜一下冲刺而下,快如箭镞。三嫂说,一当坐上滑板就如弓箭待发,恐惧、惊愕都在一声长长地怪叫声中抛撒进九宵云外了。 她说她其实一点也不怕,她忽然想起日本老电影《追捕》的名言:多蓝的天阿,高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你也跳阿!怎么,你害怕了,你的腿怎么发抖了? 这当然不能与滑沙相比,她说,不过我就喜欢这刺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3 21:16: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