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天是集体活动,但在集体活动之前,我又一个人走了一点“私”。早上5点半,我从睡梦中醒来,东方的天空已经朝霞满天,顾不上梳洗,我跨上摄影包匆匆出门。几分钟之后走到河边,很遗憾地发现由于河对岸是一片树林,遮住了天空,并不容易获得太好的拍摄效果。不过,老天总是眷顾勤劳的人的,虽然有时不见得让勤劳的人一定获得他之前期盼的东西,但是总会给予让他们喜出望外的补偿。对于我的补偿,就是河边的一个早市。首先吸引住我的,是一位躺在竹床上的本地人,刹那间,此情此景将我带回了20多年以前。在空调并不普及的时候,武汉——我的出生地在夏天有一个尉为可观的景色——竹床阵,每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开始清扫门前的大街小巷,然后泼水降温,摆上竹床。在天色黯淡下来之前,竹床扮演着餐桌椅的角色;而在夜色来临时,洗完澡,扑上冰片粉的人们又开始摇着蒲扇,坐在竹床上聊天、纳凉,于是一时间,人声鼎沸、鸡犬相闻;当喧嚣慢慢平息,满街满巷的竹床上酣睡着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在一些狭窄的巷子里,此时已经因为竹床遍地,让行人无法穿行。竹床摆在自家大门口,不论是否睡着,门是不会关,也不会锁的,一是因为彼时民风淳朴,虽有窃贼,但甚为少见,二是因为那时大家普遍条件一般,家无余财,无甚可偷。随着收入的提高,大家开始添置空调,竹床开始消失,然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大家开始把自己封闭在钢筋丛林的防盗门背后,从此有求者无事不登三宝殿,无求者老死不相往来,虽顶底相邻而不知上下姓甚名谁。
顺着河边一路走过去,穿进一个小巷,我走进一个菜市场,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20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习惯于穿行在家附近的一个集贸市场,这里的布局,恰似当年那个露天的集贸市场,让我感觉分为熟悉。然后,一些陌生的细节又在提醒我,此地非吾梦中之所:晨起化缘,黄衣飘飘的僧侣赤足穿行于市场之间,大小排量、各色样式的摩托轰隆着从身边掠过。但是要说陌生,这些都算不上,最陌生的一点,莫过于我看到的一个场景——在一个售卖水果的摊点上,摊主正在用手中的长木签仔细剔去瓜子。中国的服务业现在已经发展得不错,但是如同这个社会一样,我们的服务业同样得了浮躁病,急功近利,服务的改善都是为了尽快获取收益,缺少真心关注客户需求的认真态度。若中国的服务业业主们看到摊主的举动,心中还有良知的人们恐怕脸会红得像摊主手中的西瓜。
早上7点半,我们一起包双条前往了素贴山双龙寺。双龙寺位于素贴山的半山腰,其后花园可以直接俯瞰整个清迈城。从入口到寺院的大殿要爬1、200级台阶,台阶的两侧,各有一条龙形扶手蜿蜒直通大殿,双龙寺也因此而得名。双龙寺是座比较矛盾的寺庙,寺中间有一座高大的鎏金佛塔,佛塔以及四周的回廊金碧辉煌,夺目耀眼,这里尽显的是双龙寺宗教性的一面;在后花园里,则是另外一幅景象,精心布置的假山、郁郁葱葱的花木,更独特的是在花木之间还点缀着一些陶瓷的小和尚塑像,这些小和尚或坐、或立、或打坐、或休息、或在沿街化缘、或在清扫庭院,一个个都憨态可掬,另人不禁哑然失笑,这也许可以说是双龙寺世俗化的一面。
看过双龙寺之后,我们前往清迈国家博物馆。很可惜的是,尽管之前为了避开闭馆日(周一至周二),我们把行程安排在了星期三,可是终究人算不如天算,到了一看,还是闭馆,理由是御耕节换休(注:泰国是个水稻种植的大国,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泰国的气候分为三季,其中11-2月为干燥的凉季,3-5月为高温少雨的热季,而6-10月为雨季。每年5月中旬,泰国皇家会在大皇宫北端的皇家田举行御耕仪式,由国王亲自扶犁叱牛翻田,其程序有些类似百年前中国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的祭祀,这一天就成为御耕节。御耕节过后,泰国各地就会开始耕田翻地,准备播种,等这些工作做完,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生长的雨季就会来临。)。不得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简单看一看,然后就另访佳处。博物馆的院子里,露天陈设着两件文物和一些雕塑。这两件文物是瓷窑遗址,是被从宋加洛(在素可泰北边数十公里处)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迁移过来的。历史上,泰国曾经在宋加洛地区设立瓷窑,并聘请中国工匠进行技术指导,宋加洛瓷器在泰国的历史上还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拿现在的官方语言来说,这两件文物是中泰两国世代友好、源远流长的交往的有力证明。雕塑中,有一尊象头人身、富态悠闲的神像。这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伽内什,他是大神湿婆的儿子,满腹经纶,聪明睿智,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缪斯女神。博物馆里面供一尊伽内什,颇有些过去中国各行各业供奉祖师爷的意味。同时,他还是商人和旅客的保护神,知道这一点,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曼谷的世贸中心(Central World Plaza)门前会同样供着这样一尊神像了。这个兼具学识智慧又有商业头脑的形象,在中国似乎可以翻译为陶朱公(范蠡),至于现代点的理解,大概可以用前几年炒得比较热的“儒商”来解释了。
博物馆西南三百米处,就是界遥寺(Wat Jet Yot)。这是清迈建立时间较早的寺庙之一,虽然它的建立时间比不上清曼寺(Wat Chiang Mun),但是从建筑外观上来看,她无疑应该是清迈最古老的寺庙了——她的建筑风格有点类似我们在素可泰看到的风格,已经消失的主殿,残破的佛塔,都证明了寺庙历史的久远。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在主殿台基的东侧南北两端,各树立着一组林迦雕像,其中一个为林迦和尤尼的组合,另一个则是孤立的林迦,这种雕像是我们头一次在泰国的寺庙中看到。林迦是印度教中湿婆神的一个象征,这说明了寺庙在建立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印度教文化的影响。界遥寺在泰国宗教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在这里举行了一次一场隆重的佛教大会,其胜景被描绘在Wat Pa On的壁画中。界遥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无疑是一座金刚宝座佛塔了。佛塔分两层,一层南北两面各有一个佛堂,其中北面的佛塔供奉了很多蛇的雕像(蛇在东南亚文化中有与水相关的一些特殊含义,祭祀蛇实际上就是在祈祷风调雨顺);一层东西两侧墙壁上原先都用灰泥雕刻这非常精美的佛祖浮雕,由于风化破坏,西侧的浮雕基本已经脱落损毁,无法辨认,但是东侧的浮雕大部分仍比较完整。佛塔的第二层的平台上有5座小塔,其中位于中部的宝塔最高大,其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各有一座小塔。
金刚宝座佛塔的背面,有一排或站或坐、总数共有8个的佛像,这组佛像代表一个星期的7天,其中,星期三那天晚上有一尊单独的佛像来代表(佛经云,佛祖冥思七日,周三的晚上象与猴向其奉献礼物)。与中国的生肖相似,泰国人分别把这些佛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每一人都回会首先供奉自己出生当天对应的那尊佛像。泰国一星期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对应的吉祥色,泰国人多会选择自己出生当天对应的颜色,确定自己着装的颜色。
看完界遥寺,大家商量好,决定顺便逛逛小资的宁曼海明路。前行几百米过了十字路口,我们就到了宁曼海明路。之前做的攻略不够,我们没有在小巷中仔细搜索,仅仅沿着大路南行,找了一家咖啡馆吃了午饭,就各自开始自由活动了。
(一家小店门口的雕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3 16:32: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