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真正的香格里拉 丙中洛 2005年10月1日 丙中洛——秋那桶——迪麻洛 天气 时晴时雨 一大早我们就起了床,今天计划包车去丙中洛乡的秋那桶村,然后住上一天。去秋那桶的想法,源于我从网上看到的一篇驴友的游记,那里民风淳朴、风景美丽,是“最后伊甸园”那位朋友如是说。 计划又一次更改 一阵忙乱之后,将行李寄放在玉洞宾馆。在吃早餐的时候,遇到几队驴友,有的是去独龙江的有的也和我们一样去碧罗的。其中高伟、鱼雷两对昆明夫妻今天徒步去石门关,再去迪麻洛,明天翻越碧罗雪山,他们在来之前就已联系好向导和马匹了。我们的行程是临时决定的,什么都没有准备,而这几天翻碧罗雪山的人就我们碰到的就有三四拨了。马匹如果解决不了,那我们的计划就有可能泡汤,我不免着急起来。玉洞店主向我推荐了古拉伊。电话找到网上推荐的唐师傅找过来谈包车去秋那桶事项,这时古拉伊也来了,据我们所知,马匹是70元/天,马夫的收入是从马匹里出的,古拉伊说那不可能,马夫要另算。不得以,我们几个人当场决定去追高伟他们,看能不能和他们一起明天翻碧罗。 好在我们要去的秋那桶和石门关是在一条线上。车子从街道的一个路口右转下行,映入眼帘的是层层梯田,田里的稻子即将成熟,黄灿灿的很是好看,长长的水渠沿路而下。路是很窄也很颠的泥巴路,我心里很着急,到处张望怕把高伟他们错过了,也就不觉得很难受。 
几分钟后,到了重丁村。那个有白塔的地方一定是有着5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庙宇普尔寺,重丁村天主教堂就在丁大妈家的对面,门锁着。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描绘的相距不到50米的天主教堂与喇嘛寺的景象。这种景象在我们旅程中很普遍,在翻碧罗的过程还会看到,这时错过了也不觉得很可惜。丁大妈的家看起来很大,还修了一座水泥楼房,看样子过得很富足,但凡来丙中洛的驴友都会住丁大妈家,据说她现在只顾赚钱口碑已不如以前那么好了。 天可怜见,出了重丁村不久,大老远就看见了他们四人,就好象看到亲人一样的激动。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帮我们联系马匹,向导共一个就可以了,今晚大伙在迪麻洛碰头,住的地方也给我们搞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可真没说错。 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咯。他们继续徒步,于是,我们的计划再一次改变,两天的秋那桶就改做一天了,时间有点紧,今天的行程就要速战速决了。 石门关 司机是唐师傅的侄儿,话语不是很多,他肩起了我们的向导。石门关是来了丙中洛必去的地方之一,司机说到了,眼前一个小小的山包上树了个大牌子“石门关”地方,登上去,倒也没看到什么令人振憾的东西,在这里拍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后,继续前行。往前走数百米,到了“石门关”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一直走下去走到江边。怒江在这里突然变窄,两边徒峻的岩壁鬼劈神凿,刀削一般垂直守在怒江的两边,就象一扇门一样扼住怒江的咽喉,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而称为石门关。现在的水位不高,从岩壁上可以看出水位下降了一两米,据唐师傅说,在水大的时候,怒江水从石门关喷泄而出,非常壮观。我们来到怒江这两天,只看到了他温婉流淌的一面,那豪迈奔腾的面目只有期待下一次的拜访了。石门关也关住了手机的信号,把手机关了节约用电。 
五里村 沿路上遇到几个村寨,都是一色的木头房子,盖着从山上取来的青石板为瓦,一楼一般是养牲畜的,二楼住人。远远的,在怒江对岸的一个村庄映入眼帘,一个婉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它静静地座落在斜斜的山坡上。青青黄黄的庄稼当中散布十多座木房,一缕缕白云萦绕其间象吉祥的哈达,隐隐约约传来的歌声渲染着乡亲们的与世无争和满足。这里就是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公认为世界第一自然生态村:五里村。我们在这里留连许久,被它秀丽而不失端庄沉静的美所吸引,感叹万分。 
最后的索桥与德拉姆茶马古道 要到五里村,必须跨过怒江上的索桥,从德拉姆茶马古道走过去。这是怒江上最后一座索桥朝红桥,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历史,木板搭成的桥面已历尽苍桑,打了很多补丁。在这座老索桥旁边建了一座新的钢索桥,给当地乡亲提供着方便。两座桥诉说着不同的历史,相映成趣。 
桥的另一头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漂亮文字的木板,上面写着:德拉姆茶马古道。 这里是德拉姆茶马古道的一段,从这里可以一直穿到西藏,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茶和其他物品,大量的汉、回、蒙古、纳西等民族的商人进入了藏区,又将西藏的一些土特产带进内地。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段,基本上是深深开凿在岩壁上的一条路,难以想象在远久的以前人们是怎么把它掏出来的,让人惊叹不已。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有机会一定要重走一次茶马古道。 
最后的伊甸园 秋那桶 二十多分钟后,到了石普寨大桥,车只能到这里了,剩下的路要徒步完成。 在这里,碰到一群刚从秋那桶下来的北京驴友,他们是昨天来的,住了一晚。徒步独龙江之后来这里的,一位驴友的腿上血痕累累,是蚂蟥留下的杰作,那里的蚂蟥成灾。他们明天也要翻碧罗,不过走的是孔雀垭口那一条线。 从石普寨大桥往上走就可以看见一户人家,女主人正在织布,五颜六色的很漂亮。 
沿着山路而上,很多塌方的地方堆放着大石块,可能是修路用的。随地滚落有很多青色的果子,狐李好奇不过,打开一看原来是核桃,从些此他与核桃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才发现,满山有很多的核桃树和梨树。你别看这些树很随意的种在山上,每一棵都是分家到户了的,这里的村民有着自己的规矩,不是自家的树就算没人看着也不会动半个。 
半个多小时后,到了细雨中的秋那桶。一个小男孩把我们带到余新华家,秋那桶的老余是丁大妈家的亲戚,来秋那桶的驴友一般在他家打尖。老余不在家,他未过门的二儿媳妇阿兰在这里帮忙招呼客人,一旁有个男人叫余贵生刚好是小男孩的父亲,他是老余的侄子,也是在这里帮忙的。 老余是怒族的,阿兰是独龙族。在怒江一带,多民族家庭很普遍,而且因为不同地方的信仰不一样,一个家庭里有天主教的,有佛教的还有基督教的,互不干涉。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不可多见的。 

虽然长期接待外来的人员,但阿兰和余贵生依然非常的淳朴,看到我们身上都淋湿了赶紧让我们进屋休息,余新贵刷刷地爬上门口的石榴树上摘下几个红通通的石榴,阿兰则烧上一壶酥油茶给我们驱寒。坐在厨房里的火塘边,喝着热乎乎的酥油茶烤着火,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这里的动物就是他们家的一份子,厨房的一角放着几个食盆,小牛小狗小猫就低着头在那里美美地吃着。 




老余家很大,围着院子修了几座木房。一楼养着猪、驴子,二楼是住的地方,阁楼上堆放着大量的玉米和核桃。屋里的梁上挂着很多玉米、肉,显示着这个家还是很富足的。在各家院子里都通着水管,把山泉引到家里来,一个接口处就用玉米芯子塞着,需要时拉开就可以了。 




请阿兰给我们弄点吃的,她便在火塘中架起一个铁架子,中间放了一块从山中采来的石块,在这上面烤的是这里的特色食物:石块粑粑。 

趁着准备中饭的时间,我们到村子里走一走,请小小余带路,来到村子的教堂,教堂门关着,看起来很简陋,门前是一个篮球场,教会捐资修的。在教堂的右侧有个教士的墓,他把天主教义带到这里也把自已永远留到了这里。沿路向上,都是一色的木屋,不像在城里什么都锁着,这里一切都是敞开的,没人想着要去防着别人,也没人会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村里没看见什么人,可能是出去打工了吧。 




在一户人家门口,一个小女孩怯怯地扶着门框看着我们,她叫阿美,淳朴可爱而又美丽,可能没见过多少外来的人,她很害羞,深深地埋着头,躲避着我们的视线,和她说话,也是低着头浅浅地笑,家里的爸妈爷爷奶奶在一旁一个劲地鼓励着她,很快她就跟我们混熟了,抬起头对着我们的镜头美美地笑着。这是一个很温暖的家庭。 



屋旁有棵梨树,梨子个儿很小,却十分的甜美,大妈光着脚三两下的就攀上树枝,给我们摘了满满一篓子,只收了两块钱。我们感激不过,给在场的每个人送了一颗棒棒糖,孩子们一下子就塞进了嘴巴,而老人们则拿着手上,一定是给自己的孙子攒着的了。 回到老余家,饭已经做好了。一位独自行走的驴友刚到这里,在我们的邀请下和一起吃饭,就着酥油茶吃石板粑粑味道很特别,核桃油炒鸡蛋很好吃。在吃饭时老余回来了,他是一位很精悍的老人却看起来像五十来岁的,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很出息,有读研究生的,有军校的,自己还做着这一带以及去往西藏的向导,难怪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的。老余拿着自家酿的玉米酒来敬酒,我们拿酥油茶回敬他。玉米酒很香,我请老余灌了一矿泉水瓶,还加了些糖在里头,准备翻碧罗时喝驱寒。 
和唐师付约好两点钟在石普寨大桥见的,吃完饭便告别了美丽的秋那桶和淳朴可爱的人们。 秋那桶之所以称之为最后的伊甸园,是因它美丽、干净。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单纯地活着,虽然生活困苦,他们依然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快乐着。象我们这种世俗的人在这里呆久了,麻木的灵魂也许也能够被净化吧。 
和怒江说再见 返回丙中洛已是四点多了,小何小易找到车去了贡山,李滨则被我们说服继续和我们一起翻碧罗雪山。还是包唐师付的车去迪麻洛,途中在丙中洛的大门处和怒江第一湾处逗留了一下。 
丙中洛是怒江一带难得的平坦的地方,夕阳下的丙中洛稻浪阵阵,闪着耀眼的金色光芒,高黎贡山挺着强有力的臂膀守着这一方水土。在春天,高黎贡山身披银装,丙中洛穿着粉色的桃花裙,腰系碧绿的怒江, 一坚一柔非常地美,这就是传说中的真正的香格里拉了。 
丙中洛南4公里处,平缓的怒江在这里转了一个马蹄形大弯,这就是“千里怒江第一湾” ,当地傈僳族叫它“火夹”。 也叫大地皱着眉头的地方,湾上地势平坦开阔,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上面生活着与世无争的人们,过往需要溜索和船只。 
在这里碰到一位头顶着背篓的老奶奶带着一个小孩子,我送给孩了一把铅笔,已经走得很远的奶奶走回来硬是塞给我几把板栗不容推辞,说:是自己家的,吃着玩吧。然后一边谢着一边蹒跚而去,看着她的背影,我看到的依然是真诚! 沿着公路来到棒当乡,穿过怒江上一座钢索桥,路变得很窄,转几个弯,被碧罗雪山阻隔,怒江渐渐远离视线。再见了怒江,再见了怒江大峡谷,再见了这里的人们,我还会再来的…… (待续……) [此帖子已被 琼琼 在 2005-11-10 10:01:5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