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分享一首适合晚上安静时分听的曲子Forest Of Bowland,是In a Split Second 的专辑《It happens》中的一首曲(事实上整张专辑都适合晚上听)。In a Split Second 似乎就这一张专辑,还是1997年发行的,一晃二十多年了。专辑属于新世纪凯尔特民谣。把艺人和专辑的名字连起来就是:一瞬间,它发生了。听着此曲,我不禁想起“沧海桑田”, 也想起在云南丽江“漂泊”时听到的歌《一瞬间》(不仅仅艺人名字的原因,也是有些节奏相似)。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专辑的第一首曲Glen Affric, 不过似乎听不成,就改发这首。
In a Split Second - Forest Of Bowland
分享一首被我选入英诗赏析课程第四单元(自然)的泛读诗《谁曾见过风?》。作者克里斯蒂娜 ·吉奥尔吉娜· 罗塞蒂和其哥哥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诗(还有他唯美感伤的画——拉斐尔前派的三大画家之一),我和学生们都在英诗赏析课程中欣赏讨论过。我最喜欢的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的诗还不是这首,而是被我选入第六单元当必读诗的《Song》(或《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是英诗中最唯美浪漫、感性和理性最统一和谐的诗之一。
Who Has Seen the Wind
--By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Who has seen the wind?
The Night Is Darkening Round Me
-By Emily Bronte
The night is darkening round me,
The wild winds coldly blow;
But a tyrant spell has bound me,
And I cannot, cannot go.
The giant trees are bending
Their bare boughs weighed with snow;
The storm is fast descending,
And yet I cannot go.
Clouds beyond clouds above me,
Wastes beyond wastes below;
But nothing drear can move me;
I will not, cannot go.
诗歌,诗歌,诗与歌往往不可分。这首诗就被谱曲成歌。我听过这首诗至少被谱成三首不同的曲子,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被我选入了《英诗赏析》课程的第四单元。我爱死了最后一节,真是字字珠玑,越品越有味!那画龙点睛的 “I will not” (我不愿意)不仅令主题升华,也把诗中主人公的倔强(真的是死倔死倔,呵呵)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诗韵式为ABAB CBCB ABAB(B韵贯穿全诗,犹如主人公的执着,第一节和第三节同韵,形成环形结构,彼此呼应。除了尾韵,头韵也用得非常好,比如wild winds, bare boughs, weighed with snow…), 音步单行是抑扬格四音步(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单行都有缺节,是三音步半),双行是抑扬格三音步(除了第四行)。诗中的意象充满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后一段“是无边的乌云一层又一层,/脚下是无际的荒原一丘又一丘;/可是再沉闷阴郁也不能使我离开,/我既不愿,也不能走。”,为什么头上是一层层云,脚下是无尽的荒原,如此沉闷阴郁荒凉寒冷,诗人却不愿离开,也不能离开?这云和荒野象征着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好诗的魅力。这就如同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的最后对自己没选择的那条路的遗憾却不后悔,究竟是什么路,不同的读者心中会有自己的解读,因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未选择的路。好诗会提供给读者无尽解读的空间。
附上楼上附件歌曲的相关博文和图片(2019年4月28日10:49,10张图片选发4张)。人们对叶芝的《When You Are Old》以及他与茅德·冈的爱情故事很熟悉,但这首诗却可以让每个在城市生活中感觉疲倦,常怀有“田园梦”的人认同……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雨声淅沥……下雨的日子,似乎最适合读诗。窗外的绿意盎然,由于雨丝而模糊化,变成了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梦……各种思绪,在梦中涌来,却依然是迷蒙的,若想理清头绪,一切幻象就会消失。其实,只有感觉,没有思维的思绪,若即若离,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本身就是天赐的人生诗意呀。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图片1:拍自己的叶芝诗歌书中的翻译。 图片2:当时讲这首诗时,我们就是播放着此歌,一个女孩子跑上来对此诗用粉笔绘画。音诗画三位一体了。 图片3:这是那个女学生对 Emily Bronte 那首“死倔死倔”的诗“The Night Is Darkening Round Me” 的粉笔画。 图片4:我为诗歌赏析课程备课的时候,总是被俏俏和壮壮陪伴着,他们陪我从秋天走到冬天,然后是春天、夏天……现在想起他们,总想像着他们在乡野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很好,不像雪儿只能与我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城市逼仄的空间里,越来越宅,偶尔被我带出去户外就缩头缩脑的,吓得全身哆嗦…… 图片5:我为英诗课程备课累了的时候,我们仨就在阳台被花草簇拥着发呆,晒太阳……这时壮壮还是小猫,还没长开。 图片6:冬日里,夕照中,已经长大的壮壮坐在我的怀里。 图片7:这是我个人诠释这首诗——去年秋天我开始筹备开英诗课程时与家人去梁子湖岛游玩拍的人像。 图片8-10:把自己为此诗备课时做的PPT截屏几张,让大家看看我备课的辛苦——每个单元那么多诗歌,每首诗都这么认真制作——要精心选择图片去配诗(免得纯文字太枯燥),要播放朗读视频(前期准备中,网上搜集朗读视频我就费了很多时间,我还请YG以及别的海外朋友在国外为我收集了很多视频,然后我认真看每一个视频,筛选出最合适的作为教学视频,或在课堂上播放,或给学生们课后自己看和听),要有生词注解,有作者介绍,有诗歌形式分析(用各种颜色和箭头画图,还要做动画播放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出来……有时做一页就需要几个小时),有诗歌内涵讨论,等等,等等……真的是非常非常疲累的大半年,有时我会累得精疲力尽后崩溃得哭起来……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满满都是美好和幸福的记忆和怀念……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
在这个帖子的第一页的6楼,我与大家分享了美国钢琴家、作曲家Joe Bongiorno(乔·邦吉诺)的整张专辑《Flight of a Dream》( 飞翔之梦,乘着梦想的翅膀),与大家一起“回家”(心灵的家园)。这次我与大家分享他另外一张专辑《Somewhere Within - Solo Piano》中的一首曲子《Touched》(触及心灵的,被感动的)。Joe Bongiorno的确善于在钢琴的独奏中抒发心意,曲风极其柔情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