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海拔1700米的高山之巅,有一个令人称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这就是小有名气的全国“文明村”——保康县尧治河村。这里“轿车楼房,别墅农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残有所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尧治河村过去十分贫穷。直到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这里仍然不通公路,不通电,全村150户人家,627口人,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山腰峡谷中,“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房”。从1988年底开始,尧治河人在村党支部(后改建为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经过17年的顽强拼搏,不仅甩掉了贫困帽子,而且成为保康县的“首富村”,跻身全省“500强村”。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村级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村党委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自力更生改造环境 尧治河村地处大山深处,祖祖辈辈运送物资都是靠肩扛背驮。尧治河改造恶劣生存环境就从修路开始。 要在悬崖峭壁上劈出能通汽车的公路,难度可想而知。而对于一个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经济又穷困的小山村来说,更可谓困难重重。孙开林和几个党员商议: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发奋图强。 没有钱买炸药,孙开林拿出自家准备建房的4000元积蓄,党员许列奎等分别抵押上了自己的房产和小卖部,贷款3000元。 正式开工那天,正好下过一场大雪。在陡峭的山崖上踏雪修路,危险不言而喻。孙开林高喊一声:“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他带头腰缠绳子,从岩头向半山腰滑去。 党员干部的带头,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全村干部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大家起早贪黑,与寒冷斗,与恐惧斗,与坚硬的岩石斗,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咽一把冰雪。经过两个多月的日拼夜战,终于打通了第一条6公里的公路。短短6公里路,尧治河人付出了“两死三残”的重大代价。就是凭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尧治河人把公路修上了海拔最高的山峰,让公路跨过深涧,越过河谷,飞跃绝壁,使山与山、组与组、户与户连接起来。如今,全村修筑公路已达83公里,深山行路不再难。 修通了路,紧接着,村支部又忙着牵电。砍线路、挖窝子,还好办,但要把一根根重达600公斤的水泥杆抬到陡峭的山上,确实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孙开林带领党员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组成突击队。山高岭陡,抬不了,他们就在水泥杆的一头绑牢绳子,拼尽力气往上拉。把一根电杆搬到指定的地点,往往是头顶着星星出门,干到又见星星才回家。就这样,干了183天,栽下554根水泥杆,架通131公里线路,终于把电送到家家户户。 艰苦奋斗发展生产 有了与外界联通的公路,有了电,尧治河的磷矿石顺利开采出来、快捷运送出去,千年“石头”变成了宝。十几年时间,尧治河的高品位磷矿石年销量由2000吨增到23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年上缴国家各种税费450多万元,年上交村集体经济积累400多万元!长期贫穷的尧治河人终于挺直了腰杆,绽开了笑脸。 然而,随着磷矿开采量的迅猛增长,孙开林却多了一层心思:开矿吃的是祖宗饭,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挖光卖完的一天。一旦矿石卖完,尧治河怎么办? 党支部一班人经过一番讨论认识到,尧治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多业并举、联动发展、循环发展之路。 在尧治河,除了“石头”之外,最多的就是河水。村内有两条河,落差达370米,水能蕴藏量4000千瓦。党支部一班人决定:兴建电站,开发水能! 兴建电站,开始面临着一大堆难题:人才、技术、资金从哪里来?而正是这些难题“逼”出了股份制。尧治河村与房县桥上乡水电开发公司合资,对方出技术,并出80万元股金;同时,全村150户村民一律参股,筹措资金50多万元,余下的由村积累拿出100多万元参股。就这样,1995年12月,一个跨县市的村级股份制电站,终于在尧治河村破土动工。 按设计要求,要修筑一个蓄水20万方的调节性水库,在悬崖峭壁间凿出长达6.4公里的隧洞。水库大坝选址在一个峡口,峡谷两边都是绝壁,筑坝所需的484吨水泥、2万多立方的沙石料,必须靠人一袋袋、一筐筐扛到工地。 村民们顺着一条布满乱石和荆棘的小溪,每人每次负重50多公斤,一天跑4个来回。一趟一趟,日复一日,大坝从尧治河人的肩膀上一节节升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尧治河人苦战六个月,大坝已升至七八米高时,山洪暴发,无情地吞噬了峡谷中的一切。大坝没有了,工地上50多个汉子抱头痛哭。 遭受如此挫折,水库还修不修?“石头山上有的是,力气我们有的是!为了尧治河的将来,为了子孙后代,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要把它补上!”孙开林的声音气壮山河。大伙擦干眼泪又聚集到被毁的大坝废墟上,重新拿起撬石头的钢钎、抬石头的木杠...... 就这样,尧治河人在几年内一鼓作气建起了四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600千瓦,年创产值650万元。2005年村里又收购了五座电站。 在发展生产上,尧治河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矿促电,矿电结合;立足村内,放眼山外;稳打稳扎,滚动发展。先后建起6家矿粉厂和1个年产15万吨的大型配矿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增值;投资神农架、湖南等地,成立矿产分公司;兴建万吨窑法磷酸项目,取得2000万吨白竹磷矿的开采权;在十堰、襄樊建起了货场……随着一个又一个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尧治河村级经济不断“翻番”,并已步入科技型、集约型、环保型的轨道。 矢志不渝追求文明 尧治河村党支部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群众在解决温饱并走向富裕后,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一种新的追求,那就是精神富有。不然就会“口袋满,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为此,这些年来,尧治河人坚持以教育兴村、科技强村、依法治村、创建新村“四村战略”为载体,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村民素质,教育是基础。尧治河村投资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办学校。村里一次性投入,建起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式管理,全日制教学,并按照城市实验小学的标准,配齐了电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还设立助学、奖学制度,对相对特困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发给数额不等的奖金。为提高村办企业职工素质,村里出资10万元与县里一所中专学校联合开办中专班,还选送20多名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 如今,尧治河村建起了数字移动通信机站,全村所有农户都安装了程控电话,80%的农户拥有手机;电脑及互联网早已进入农户家庭,村里生产的80%的矿石、药材都在网上销售。村里还建起了高标准卫生室、图书室、电影队和村民剧团等。 民主管理、依法治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村干部用好权,造福群众,村党委明确规定:“在尧治河,村干部的任免主要由群众说了算”。每年群众对村干部要进行两次评议,并当场公布评议结果。两名干部因连续3次群众评议不称职,自动“下课”。村里还结合实际,对村级组织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山林土地及环境保护、文化科技教育、文明形象及道德规范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编印了《村民自治章程》,经群众讨论修改,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发到各个农户,并由村与组、组与户签定落实责任状。自治章程,不仅使村干部可以大胆依规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村民个人也知道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参与村务、监督干部、管好自己。村里还建立了村务公开、廉洁办事、乘车租赁等20多项规章制度。尧治河村,真正做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想方设法实现共富 大家共同富,是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朴素理解。在带领群众走向富裕和文明的进程中,尧治河村始终不忘帮扶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尤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让村党委一班人牵肠挂肚。这个群体就是“弱智人”,当地土话叫做“哑糊”。像这样的“哑糊”,全村共有30多人。 最初,对于这些“哑糊”,村里春天送粮食,冬天送衣被,节日送鱼肉,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随着工矿企业和大量土建工程的蓬勃兴起,孙开林受到启发:如果用一种方式把“哑糊”们组织起来,把一些简单的体力活交给他们去做,既能挖掘闲置劳动力的价值,又能帮助他们自食其力。于是,一个以残疾人为主要员工,集福利、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在尧治河村宣布成立。村委会拿出3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委派一名老党员担任经理,选派5名智力健全的人当班长,担任劳动技能“教练”。村里实行政策倾斜,凡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项目,都交给“三福”公司。公司对村里按市场价承包工程,内部实行记分制,按工分核算报酬。短短几年,“三福”公司特殊员工大都摆脱了贫困,不少人在集体劳动中增强了智力,学到一技之长,成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除“哑糊”外,党委时刻牵挂的还有那些“五保”老人。为了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村里建起了福利院,并用小车将村里所有孤寡老人一一接来。88岁的宦金莲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这是享共产党的福啊!”■ (作者单位:襄樊市委宣传部、保康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