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日记二 第二道封锁线上的城口 A、狗和猴的体验 我们一路经过坪石、大塘,渡过清澈的信丰河后到达小河乡。在路上,碰到了一群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个个都光着脚,虽然路上石子很多,但他们走的比我们还快,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从万隆便进入广东的界址,又经乌迳、黄坑,再从梅岭镇回到江西的大余县。梅岭风景区就在梅岭镇附近,这里的人文景观不少:唐代明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慧能、苏东坡等人都有故事发生在这里。长征出发后,陈毅元帅坚守苏区,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 晚上,投宿在了洪水寨的陈老爷子家,他今天77岁了,四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由于人多,我们晚上连衣服也没脱,盖着破棉絮过了一夜。 第2天,前方仍然是群山环抱,前进的目标是聂都。脚上还在起泡,一直在坚持擦药水,“把自己的脚当别人的脚使”,这是同伴的观点,也算是精神疗法。 刚出发半个小时,“临时指挥”拿着手中的地形图,说我们可以走捷径去目的地。在其带领下,我们离开大道,顺着小溪而上。开始好像有当地砍柴或者采药的人走过的痕迹,上了一段十分陡峭的山坡后,路完全没有了。我们只能以棍开道,拔开密密麻麻的灌木丛,然后手足并用,从中爬过。背上的包成了累赘,常常被挂在灌木枝干上,人也只好再低些爬着前进,有时又不得不抓着滕蔓小心翼翼地攀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有人开始怀疑:“这是红军路吗?那么多队伍过去,难道没有路留下”? 有人开玩笑地说:“我们成了狗和猴子,一会儿钻洞,一会儿攀树”! 快到山顶时,有人爬上了前面一棵足有十多米高的大树,用望远镜来回望了很久,然后下来说,四周还是望不到尽头的山,走两天也走不出去! 在事实面前,“临时指挥”只好听从大家的建议,决定原路返回走大路。我们又一次连滚带爬,险象环生地回到了岔路口,4个小时的行程是零公里!人却个个早已像野人一样,看上去十分滑稽,有的衣服破了,有的手在流血,有的帽子不见了…… 稍微休息片刻,赶到龙西村时,已是下午5点半。到目的地还有15里,只好将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吃完后加快速度急速前进。天早已全黑,只好拿出手机借着手机的微弱光线前进。诺基亚公司肯定没有想到,他的用户会把手机当成手电筒来用。路其实不能叫路,十分地难走,有人在摔跤,一次又一次倒下,爬起! 瞅着悬崖下的万家灯火,看起来很近,可是绕了七、八个弯子后,才拐进了聂都乡。时间是10月30日晚上8时。 B、行军赣粤湘界,寻找长征遗迹! 我们是在一天之内,从聂都经文英赶到湖南热水的。至此告别江西地界进入湖南,行程70里。 热水乡因此地有温泉得名,他们的宣传口号是:“北有张家界,南有热水温泉”。传说后羿射下了9个太阳,其中有一个掉在这里,从此,地下便有源源不断的热水冒出。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还是男女在一条河里洗澡,男人在上游,女人在下游。 长征的路线大部分都在省与省之间的边界上,前方要去的就是广东仁化的城口镇,地图上的东岭,现在已改名为三江口瑶族镇,而16公里之外的三江口成了该镇的开发区。到达东岭的路上,巧遇“助学长征”的后勤车队。我们相互打招呼后继续前进。 进入广东地界,便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到处在修路,显示出经济上的雄厚实力。下午1时到达城口。 当年红军留下的踪迹仍然可见,红军住过的房子仍然完好,只是主人换成了孙子的孙子。许多标语被韶关市有关部门割走,只剩下一些模糊不清的。 70年前的昨天,1军团2师6团攻占了城口,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并在七星桥附近俘敌100多人缴获大量弹药。现在,曾经的七星桥早已不见,只剩下桥墩,取而代之的是一旁的一座水泥桥,只有桥头数人合抱的大树仍然在述说着历史的变迁。当地人讲,过去的碉堡在附近仍然可见。国民党部队驻扎过的房子也在,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军错当仁化误炸过。 离开城口后,在仁化县红山乡新白村,看到了长征路上的第一块纪念碑。碑文大意是,红1军团2师从城口路过时,留下了36个伤病员,后被敌人残酷的杀害在这里。 在新白村,也就是在纪念碑下面不远处,一位84岁的李大爷说他见过红军当年就是从后面山上下来,拿着机关枪。更为有趣的是,他说他当过国民党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