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塘旁边就是著名的摩梭走婚王子-扎西的家,坐在窗户边就是他本人,他的经历十分传奇:小时候家境贫寒,8岁出家在甘肃永宁寺,10年修行学习藏文经书,18岁还俗;为了生活,他走遍了青藏川贵的崇山峻岭,收集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被誉为“活地图”。后来,扎西又带头在里格开发旅游,使当地的摩梭人致富起来。有人说,没有扎西,就没有现在的里格岛。他还告诉我,已经写好了一本自传:摩梭汉子与女儿国,估计今年下半年用藏、中、英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很多人经常说摩梭族,其实应该是摩梭人,因为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所以他们叫纳西族摩梭人。你看他们的帽子,有一边是卷着的,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摩梭男人在田间劳作的时候,挥舞锄头容易把帽子碰翻,所以就卷着一边。 
这是摩梭人家的祖母房,门槛很高,门梁很低。祖母房-摩语“依咪”,依是房屋,咪是大,阴,女性之意,是摩梭家庭重要的核心,里面有火塘、生死房。。。。是他们饮食、待客、议事、祭祀、敬神的地方。门梁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对面张贴着摩梭人信仰的藏传佛教格努派创始人宗喀巴的画像,进门时自然就是低头哈腰毕恭毕敬。生死房在一个不起眼的侧面,也是一个很小的常年紧闭的门,不注意还看不出来,摩梭人生老病死都在这间屋子里,显得很阴森恐怖,生是摩梭女子临盆时送进生死房直到孩子出生后再出来,摩梭人死之后送进生死房,全身包裹,涂上酥油,然后实行火葬,最后将骨灰洒到崖上。 
摩梭人的火塘是终年不熄灭的,若灭了要请达巴要念经重新生起火。整个家族所有的财产都是交到老祖母手里,最大的母系家族里有上百个人,最小的家族也要十几个人。他们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每个家族里必有一个喇嘛。火塘边女人们坐在左边,男人们坐在右边,尊贵的人坐在上首,一般就是老祖母或者阿妈了,尊贵的客人也会被邀请坐在上首。火塘在摩梭人是神圣的,不能跨过和将东西乱扔在里面还有吐口水,脚也不要伸向火塘,这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有些话在火塘前也是不能说的,比如男女私情等,这会被认为大逆不道会玷污火塘。这是老祖母和小外孙。 
摩梭女孩的花房。在摩梭人家,生女为贵,因为没有婚姻制度,孩子诞生下来归女方所有,男方在孩子出生前,不能明目张胆地到女方家来,夜晚偷偷到女方花楼走婚,凌晨离去。所以他们自己笑称,摩梭“摸缩”,晚上偷偷摸摸的来,早上悄悄的缩回去。当孩子出生后,男方方能正式登女方家门,但也必须在天亮前离开,这就是所谓的走婚习俗,当然不存在一夫一妻制了。不过现在大部分摩梭人的伴侣还是固定的甚至是终生的,并不像某些外界想的那样的随便。如果不想再走了,那就请双方的祖母出面“离婚”。所以这里没有民政局和婚纱摄影楼,他们只从电视里见过婚纱照和结婚证。因此摩梭人是现在仅存的母系社会缩影,依然保存着母系文化。生下的孩子为女方家抚养,女儿长大后会为她单独建一个花楼,目前好像规定是20岁左右才允许走婚。儿子长大以后当然是夜晚出去走婚,白天在家里干活以抚养姐妹的孩子。以前的走婚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扣对方手心来表达,两下代表喜欢,三下代表晚上要去女孩子的花房过夜,若女子同意了就回抠男子的手心,现如今不用这样了,电话、手机、e-mail、qq都可以和心上人沟通了,走婚也实现现代化了。不过现在也有一些摩梭人与外地人走婚的情况,也有就留在这里不走了的,如在落水村阿客家附近就有一个台湾人与摩梭姑娘开的客栈,还有有名的大狼与海伦的故事,毕竟一见钟情的情况在哪都可能发生的。 
以前去女孩子家走婚,必须带这三样东西,中间的是猪膘肉,当然不会是带它,猪膘肉是他们接待贵宾的佳肴,去的时候只带个肉包子就可以了,那是引开女孩家的看门狗的,刀呢是拨门闩用的,女孩是不会给你开门的,进去以后再把帽子挂在门口,表示里面有人了,还得系紧,不然被风吹跑了那就。。。。。。 
摩梭三代人。祖母、女儿、儿子,走婚的小孩就是长的标致,同行中有个摄影记者,他请他们摆pose的时候我顺便拍了一张。 [此帖子已被 捕风の汉子 在 2008-4-10 22:31:0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