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背静的弄堂里,黑漆的木头大门紧闭,褐色的木头百页窗紧闭,铁花小凉台低低地悬在路人的头顶。时光在这里定格,但是你不会以为回到了过去。站在巷道的一头,朝另一头纵深看过去,灰白色的石库门在幽暗的巷道中顺次往前排列,一派时光幽远的风景。将你的神思一下子拉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 洞庭村 “洞庭村”弄堂口,三五个游客拍摄红砖墙、石库门、百叶窗。
这里是武汉市一百零八处优秀历史建筑之一,民国中期汉口华人富人区, 
洞庭村里份 
洞庭村里份屋内天井  几位美驴在看看这个里份的石库门框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走的每个里份都有自己独特的门框) 从建筑美的角度,里弄住宅的结构美以及观赏美,不仅是1949年后建的火柴盒的住宅楼没法跟它比,就是现今建起的好多住宅小区也没法跟它比,尤其是我开始了关于武汉城市近现代建筑研究之后,这样的感觉更是与日俱增——走在幽深的弄堂里(汉口人称“巷子”),斑驳颓毁的石库门是汉口最美的风景。 汉口解放前里份非常多,每一条里弄的建筑风格都各有特色,总的说来,同一条里弄中的建筑样式较为统一又有小区别,门、窗、凉台的样式,还有砖墙的颜色等。  洞庭村不少房子的墙上红砖有文字.是砖厂吗? 为什么有中文有洋文? 

1949年前,里份住户的社会身份大多属于中产,高于贫民而低于贵族,贵族住公馆,贫民住简易房,中产阶层住里弄。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里份住的几乎全是有钱有权有身份的人物。但如中山大道边的生成南里和永安里,因为建筑质量低劣而逐渐沦为贫民的居所。 洋行职员、银行职员、华商商行职员、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汉口本埠的商界小老板或是实业小老板,股票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走红的艺人、收入不菲的文人——男人西服长杉,女人烫发旗袍,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出门黄包车,家中有娘姨烧菜……这样一种优雅的绅士派场,表面上平和得如同里巷岁月一般不急不缓,暗地里却是由世事艰难的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 [此帖子已被 土楼吴 在 2008-5-12 10:58:0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