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liiuuu

《转贴》一个特牛的户外大全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twffan="done"><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十八)最大限度的利用你的装备</STRONG></FONT> <DIV twffan="done"></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1.泡沫防潮垫的用法:<BR>&nbsp;&nbsp;&nbsp;&nbsp; 泡沫垫比较宽大,很浪费背包的空间。若是打外挂,不利于溯溪,穿越,且影响背包的外观。个人认为:把防潮垫稍微卷起来,成筒状,然后放进背包里!放进背包以后,再旋转,使防潮垫撑到最大,大到把背包撑鼓为止!然后,把帐篷啊,套锅啊,衣物啊,等等再放进防潮垫的空间里。这样做,既可以节约地方,也可以把你的背包撑起来,外观上会更漂亮!再者,如果你的背包不防雨的话,防潮垫还可以隔一下水!这样,背包配套的防雨罩就可以把整个背包罩起来了。(注意:以上法子,只适合普通的防潮垫.如果使用的是加宽的防潮垫,请把储物仓和睡袋仓的隔层的拉链或绳子打开,让防潮垫直接竖立在睡袋上面,不然,背包会很高!)<BR>2.外帐的用法:<BR>&nbsp;&nbsp;&nbsp; &nbsp;在简单的徒步活动中,本来是朗朗乾坤,却突然下起大雨了,可又没有备冲锋衣裤,身体和背包就要淋湿了,怎么办?个人认为:拿出外帐,打开,把外帐当雨衣用:把人和背包都裹起来,只露出两条腿,把透气窗口放在头部,眼睛从纱窗里看路面或是前方。如果还伴有大风,就再把风绳拿出来,捆在身上,免得外帐被吹跑。当然,如果不怕身体淋湿,只需把背包严密包裹起来就可以了。<BR>&nbsp;&nbsp;&nbsp; 在负重溯溪时,难免有落水湿身的危险。一旦睡袋被浸湿了,日子就不好过了!一般都是用防水袋把睡袋密封来防水。但有的驴子要是没带防水袋,则:拿出外帐,充分利用起防水性能,用外帐把睡袋包起来(注意:透气窗要包在最里层)。这样做,也可以达到防水效果。<BR>3.脚套的用法:<BR>&nbsp;&nbsp;&nbsp; 一般,脚套是用来防水。但在穿原始次森林时还有另一个妙用:防蚂蝗!长时间在潮湿的地方走,会经常被蚂蝗偷袭,虽然穿了长裤,蚂蝗依然很狡猾的从裤脚里,或是钻透袜子,跑到腿上开宴会。这时候,可以把裤脚扎进溯溪鞋(个人认为高帮解放鞋最佳[平底的老式解放鞋抓地性能好,防滑,不是底版齿很深的那种])里面,鞋带子交叉以后,拉紧,把结打在脚后跟或是脚内侧。再把脚套拿出来,套在小腿上。把粘口胶这部分放在上面,即小腿肚子以上,把有挂扣的那端放在脚踝部位。尽量套到最紧的状态。因为蚂蝗可以钻透袜子或裤子,却钻不透防水性很好的脚套。<BR>&nbsp;&nbsp;&nbsp; 还有一种情况可以用到脚套:在有蛇出没的地方。蛇一般攻击的是踝关节到小腿肚子之间的部位,如果在这一段部位套上脚套,等于是把这一段部位多加了一层保护,蛇的牙齿说不定就咬不透了!(这法子不怎么高明,大家尽可以乱砸砖头过来!)<BR>4.生火时炉头的用法:<BR>&nbsp;&nbsp;&nbsp;&nbsp;在暴雨加雪的天气行走中休息的时候,如果忘带汽油,木柴又湿了,找根手腕粗的木柴,劈开,劈细(主要是烧里面没有被浸湿的心)。然后点燃炉头,把火力调到最旺,再聚集了一把劈开了的细木柴,放在炉头上面慢慢的烘干,直至冒烟,利用炉头的强大火力,一分钟即可使细木柴燃烧起来,再慢慢的添加劈开了的木柴,等火燃到一定的程度,再把炉头拿走。(这种引火的缺点就是容易使炉头的电子打火开关坏掉,以后使用炉头点火的时候,得用打火机才能点燃。所以这只是应急的笨办法)<BR>5.防水袋的用法:<BR>&nbsp;&nbsp; &nbsp;旱鸭子,在溯溪时遇见水潭,需要泅渡,可以把防水袋充足气,收紧袋扣,就可以把防水袋当救生圈用,人死死抱紧防水袋,并用一条细绳子捆在手腕上做牵引用,前面的人用力拉,旱鸭子就可以轻松过水潭了。当然,这有个前提:A,防水袋的防水性能必须要好,够大(35L以上),能够承受你的重量;B,泅渡时,身边必须有会游泳的人做保护以防万一。(敬告:充气枕头勿用!!另:此法子一般是用于探路或溯溪时对水位估计不足。)<BR>6.内帐的用法:<BR>&nbsp;&nbsp; &nbsp;若是在水边发现了美味的鱼却抓不到,偏偏你又想吃的要命,这时,可以把内帐撑起来,拉开帐门(双开门的内帐更好用),然后放在水里面,把鱼往帐篷里面赶,再迅速关上帐门,两个人抬起内帐的四个脚,鱼就在劫难逃了。呵呵~此法最好少用<BR>7.废物利用:<BR>&nbsp;&nbsp;&nbsp; 夏天溯溪的时候,长时间浸泡在水里面,双腿会冰冷,发抖,但又没时间停下来生火取暖!此时,有个笨法子可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拉开裤子拉链,撒泡尿在自己的双腿上。这样子,会暂时缓解一下寒冷,使脚重新恢复知觉!(注:新创的笨招!另附:此法子只适用男人,女人切勿模仿!)<BR><BR>&nbsp; &nbsp; 目前,只发现以上几种法子。至于安全套防水、卫生巾止血、背包做担架这类普遍的常识,以前发过有关的帖子,就不再罗嗦了!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正!</FONT></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十八)野外常见受伤应急救治 </STRONG></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当人们在山野旅行时可能会遇到意外的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自救、互救,特介绍几种应急救治的方法。    <BR>  <STRONG>被毒蛇、昆虫咬伤 </STRONG><BR>  在野外如果被毒蛇、昆虫咬伤,患者会立即出现出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休克等危险,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一旦遇到毒蛇咬 <BR>伤,必须马上用布条、手帕或领带等将伤口上部扎紧,以防止蛇毒扩散,然后用消过毒的刀(来不及消毒,将刀放在火上烧一下即可)在伤口处划开一个刀口,用嘴将毒液吸出。只要口腔粘膜没有损伤,将其液化,可起到中和的作用。被昆虫咬伤或者蜇伤时,可用冷水或冰水冷敷患处后,再在伤口上抹些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之后,就用镊子将蜂刺拔出之后再在伤口上涂些氨水或牛奶。 <BR><BR> <STRONG> 骨折 </STRONG><BR>  骨折或脱臼时,应用于夹固定后再用冰水冷敷。从大树或岩石上摔下来损伤脊椎时,应立即将患放在平坦而坚硬的担架上固定,不让身体晃动,然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BR><BR> <STRONG> 外伤出血 </STRONG><BR>  在野外旅游时,若被利器割伤,可以用随身带的矿泉水、饮用水冲浇伤口,然后用毛巾包扎。轻微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一小时过后每隔10分钟左右松开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还要争怪时间,尽快送到医治治疗。 <BR><BR>  <STRONG>食物中毒 </STRONG><BR>  野外旅游途中,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时,除了会腹泻、腹痛之外,严重的还伴有发热或衰弱等症状,应多喝些饮食或盐茶水(冲泡浓茶加盐)、或者亦可以手指探喉催吐将腐败食物呕吐出来。</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1470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824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7-7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你的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ff size=4><STRONG>(十九)登山杖的种类和使用方法</STRONG></FONT></P><P><FONT face=幼圆 size=3>&nbsp;&nbsp;&nbsp;<FONT color=#000000> 登山杖真的可以让你的脚变的比较轻松吗?其实不是完全正确,使用登山杖必须要用正确的方式操作才能享受到登山杖带来的好处,在之后的叙述中我们会跟你解说如何正确的使用登山杖,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说说使用登山杖的好处,让各位了解一下为何国外会如此盛行使用登山杖,甚至有网站特别研究登山杖对一般远足的好处!</FONT></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使用登山杖的优缺点:登山杖的设计是为了提供个人活动时更好的稳定度,而且将作用在腿部的冲击力分散部分到手臂上;根据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坡的时候,膝盖部分的受力在没有使用登山杖的时候比使用登山杖的情形多出22%,大腿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多出21%。更别忘了找不到树干,它还可以做用防水布搭建雨棚的支杆</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以下是有关于使用登山杖的好处和坏处,各位可以参考一下:</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优点:</STRONG>减少膝盖的痛苦,增加上坡时的力量,增加整体性的耐力,容易通过土质松软的区域,增加身体的平衡性</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STRONG>缺点</STRONG>:增加户外活动的花费,增加身体能量的消耗,不方便用手做其它事情,属于技术层面的方法,如果操作技术不熟练则无法达到省力的效果</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STRONG>正确使用登山杖:</STRONG></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STRONG>1.</STRONG>调整登山杖的长度:***一般三节式的登山杖有两节是可以调整的,开始先将登山杖全部旋松;***将靠近底端的支杆伸长到最大限制的长度,登山杖上面都有刻度可以参考;***手持登山杖站在平面上调整登山杖的长度,手臂自然垂下,以手肘为支点,将前臂上举到跟上臂成90。,再将登山杖的尖端向下调整到接触地面;或者将登山杖头置于腋下5~8公分,然后将杖尖下向调整到接触地面为止;***将登山杖的支杆全部锁紧。***另一只尚未调整的登山杖比对锁定长度的登山杖调整到相同长度即可。***调整登山杖时不应该超过登山杖上所显示的最大调整长度,在购买登山杖时可先做长度调整以确定是否买到合适长度的登山杖。</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STRONG>2.</STRONG>腕带的使用:***一般人使用登山杖时都是紧紧地抓着登山杖的把手施力,以为腕带的作用只是让登山杖不会离开自己的手腕而已,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你就错了,腕带的重要性可是不亚于登山杖本身的强度!***我们在使用登山杖下坡时,登山杖所承受的冲击力应该藉由腕带传导到我们的手臂上;在上坡时,手臂的推力藉由腕带传到登山杖产生上坡的助力,所以我们的手腕穿过腕带时不应该直接从腕带上方伸进去抓住把手,而是应该把腕带拿起来,从腕带的下方穿入,将带子压在我们的手掌之中,然后再轻轻的抓住把手即可[请看附图],透过腕带来支撑登山杖,而不是紧紧地抓着把手施力。如果有带扣,做些许的调整,记得不要影响到登山杖的操作。</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STRONG>登山杖的操作方式:</STRONG></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STRONG> 1.</STRONG>平地及平缓的上坡:就跟平常走路一样采取相同的节奏,右手臂在左脚向前同时顺势将登山杖往前带,但是杖尖不要超过身体前面,然后顶住地面向后推,左手跟右手交互做一样的动作。</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 <STRONG>2</STRONG>.较倾斜的陡坡:动作和平常走路一样,但是手臂要往前将登山杖的位置放在身体的前面,利用登山杖支撑身体往上,来减轻腿部的压力,必要时候可以同时利用两只登山杖来做爬升的动作,推身体往上的时候,手掌可以放在登山杖的顶部加强推的力量。</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STRONG> 3.</STRONG>下坡:由于下坡的冲击力比较大,这时候就要利用登山杖来减轻腿部的负荷,因此登山杖的位置一定要放在身体的前面,而且必须要比前脚先着地才能达到分担力量的效果,因此身体一定会向前倾斜,这个动作并不是我们下坡的自然动作,所以需要经常练习,同时要自己感觉登山杖要放多远的位置,才能达到减缓腿部压力的效果,而且不会拖慢原来行进的速度和节奏。必要的时候,可以加长登山杖的长度,完全根据个人的感觉来做调整。</FONT></P><P><FONT face=幼圆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登山杖的使用是为了减轻腿部的压力,进而增加身体整体性的持续耐力,因此上述的使用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人,只要觉得其它方法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做个改变也无妨。方法是活的,身体健康最重要,您说对吧!</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twffan="done"><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二十)徒步穿越小常识</STRONG></FONT> <DIV twffan="done"></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nbsp; 徒步穿越是指,在徒步区域里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穿越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还要有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一次成功的穿越,行前要精心定制份好穿越计划,对要徒步穿越的区域进行了解,包括穿越时间的天气、地貌、难度、风险系数,所需的装备、食物、药品等等 <BR>&nbsp;&nbsp;&nbsp;&nbsp; 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穿越者必须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野外情况。 <BR>&nbsp;&nbsp;&nbsp;&nbsp; 徒步穿越含山地丛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峡谷、平原、山岭、长城、古道、草地、环湖、江河等很多分类徒步。 <BR>&nbsp;&nbsp;&nbsp;&nbsp; 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一个体能训练计划,在耐力、力量、负重行走等方面渐渐增进,体能耐力训练可以通过游泳、爬山、长跑、骑自行车去获得,力量训练可以每天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去获得。&nbsp;<BR><STRONG>徒步行走的基本原理及要领:</STRONG></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nbsp;&nbsp;&nbsp; </STRONG>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种全身运动,注意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脉搏尽量不要超过120次/分钟,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脚掌触地,从脚跟到脚尖位移,什么时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节奏去走,不要时快时慢,时跑时停,尽量保持匀速。 <BR>&nbsp;&nbsp;&nbsp; 刚开始徒步可以放缓一点,让身体每个部分都先预热,有个适应的过程,5-10分钟后才加快步伐,行走中从安全角度出发,队员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一般为2-3米,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种原因暂停时,如系鞋带、脱衣服、喝水等等,暂停队员与前进队员就不会互相影响,一般情况下,暂停队员靠右边停留,前进队员从左边跨过,与迎面而来的其他队伍相遇时,也是按我右他左,礼貌相让通过,暂停人员与队伍的安全距离一般在白天不能超过十分钟或者200米以内,夜晚必须在5分钟或者20米以内。在行走中,要养成个良好习惯,集中精力行走,不要边走边笑,打闹嬉戏,更不能大声歌唱,这样不但分散其他队员的注意力,同时还会无谓消耗自己的体能。 <BR>&nbsp;&nbsp;&nbsp; 行走重心在上坡时,应在脚掌前部,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重心放在后脚掌,同时降低重心,身体稍微下垂,无论上坡下坡,对于坡度较大的坡迹,应走“之”字形,尽量避免直线上下,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走法,上下坡时,手部攀拉的石块、树枝、藤条,一定要用手试拉,看看是否能够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动作。经常有队员因为拉的是枯萎腐烂树枝、藤条,跌倒受伤,导致意外。 <BR>&nbsp;&nbsp;&nbsp; 行走中的休息原则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一般途中短暂休息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以站着休息为主,调整呼吸。长时间休息以每60-90分钟一次为好,休息时间为15-20分钟,长时间的休息应卸下背包等所有负重装备,先站着调整呼吸2-3分钟,才能坐下,不要一停下来就坐下休息,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自己或者队员之间互相按摩腿部、腰部、肩部等肌肉,也可以躺下,抬高腿部,让充血的腿部血液尽量回流心脏。谨记:休息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躺下休息这么简单。<BR>&nbsp;&nbsp;&nbsp;&nbsp; 徒步行走时,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约3升的量,根据天气情况去增减,宁多勿少。如果途中溪流、湖塘、沟河有水补给,一定要先观察水源污染情况,是否有无人畜活动、是否有动物尸体倒于水旁,有无粪便、毛虫污染,是否发黑发臭,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采取沉淀、过滤、离析等方法处理后才饮用。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用少量水珠涂擦嘴唇,等过3-5分钟后,嘴唇不发麻发痒、无臭无味才饮用。野外补充的水,有条件的话最好煮沸五分钟再饮用。喝水要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喝水也是主动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动喝水。每次喝两三小口为好,太口渴了可以宿短喝水的时间,增多几次喝水次数,一次喝水太多,身体吸收不了浪费宝贵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脏的负担。一般的徒步等户外运动消耗水份的补充方式最好是250CC/15min为好。正常的徒步时间里排尿也应该是4小时/次,可以通过观察排解的尿液颜色,了解自己体内水分脱失症状。尿液呈深黄色,微感口渴,脉搏速度正常为轻微脱水症状,尿液呈暗黄色,口内黏膜干燥,口渴,脉搏速度加快但弱为中度脱水症状,重度脱水症状为无尿液,脸色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口渴昏睡,脉搏快而无力很弱。</FONT></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二十二)户外必备——创可贴<BR></FONT></STRONG><FONT size=3>  几乎在所有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小药包里,都不会缺少创可贴的身影。套用一句广告词,背包客们常年在外,风吹日晒的,用了个创可贴,嘿!还真对得起这点儿伤!<BR>  我们都会经常用到创可贴,可是知道创可贴的正确用法的人还真不是很多。<BR>  由于创可贴的结构所限,一般只能用于较为表浅、伤口整齐干净、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从而起到暂时止血、保护创面的作用。但应该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BR>  常见到有人直接把创可贴覆在伤口上,这是绝对不正确的,非常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先将伤口清理干净后,是创可贴使用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卫生条件较差,受伤几率较大,更是应该注意这一点。<BR>  另外,如果贴在伤口上的创可贴被水浸湿,要立刻更换,在户外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创可贴的吸收能力很好,如果置之不理,伤口等于直接泡在水里,反而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现在,虽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防水创可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贴在户外活动中最容易受伤的手关节部位,防水性能完全得不到体现。<BR>创可贴使用守则<BR>1、&nbsp;创伤严重、伤口有污染者,应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以前,不可使用创可贴。<BR>2、&nbsp;深而窄的伤口,如铁钉、刀尖扎伤等,不能用创可贴包扎。止血后应当使伤口暴露,以防破伤风菌感染伤口,如有必要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破伤风血清。<BR>3、&nbsp;创面不干净或伤口内有异物时,不能直接用创可贴一贴了之,应先清创或取出异物后再做消毒和包扎。<BR>4、&nbsp;水、火、烫伤后出现的溃烂、流黄水也不能用创可贴来贴,以防分泌物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BR>5、&nbsp;对皮肤轻度擦伤、仅有少量出血者不必使用,用碘酒或乙醇涂一下,就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再用紫药水薄薄地涂敷一层。<BR>6、&nbsp;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创面有分泌物或脓液的伤口也不能使用创可贴。<BR>7、&nbsp;新式的创可贴一般在贴胶上面都做了特殊处理,可以防止揭下来的时候撕裂伤口,如果怕撕下创可贴的时候伤口疼痛,可以用电吹风调至低温档,对着创可贴吹上30秒,就可以轻松撕下来。<BR>创可贴的另类妙用<BR>  常在户外走,哪能不受伤。创可贴除了可以护理小规模的伤口,还有许多另类妙用,这些恐怕你还不知道吧:<BR>1、&nbsp;戴眼镜的朋友,如果不小心眼镜腿断了或者连接处的螺丝丢掉,可以用创可贴把眼镜腿和眼镜连接起来,短时间内使用上没有任何问题。<BR>2、&nbsp;帐篷或睡袋破了小口,没有修补胶的时候可以暂时用创可贴贴上,防止帐篷漏水或睡袋漏绒。<BR>3、&nbsp;可以将塑料卷成漏斗状,撕下创可贴中间的的敷料放在漏斗中间,过滤掉水中的杂物。<BR>4、&nbsp;晕车的朋友,上路之前随便找个小饭店要片生姜,用创可贴贴在肚脐上,预防晕车好用的很。<BR>5、&nbsp;刚买的鞋子不合脚,可能脚后跟的部位会卡脚,贴一片创可贴在鞋后帮上,卡脚的情况会缓解很多。<BR>6、&nbsp;气候过于干燥手指和指甲结合的位置经常会裂开,疼痛难耐,剪下创可贴带有粘胶的部分,直接将裂缝的地方盖住,贴好,可以立刻止疼。</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二十三)背包客的十大安全提示</FONT></STRONG> </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身处异地,陷阱、机关重重,一定深刻体会古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含义<BR>  1、只要你求人,不要人求你。比如说租车,你不要理会求你租车的人,而是自己选择车和司机。这样安全系数会更高,而且砍价也容易。 <BR>  2、目的地不要随便告诉陌生人,不要随便说出自己是独自一人。 <BR>  3、当遇到一群陌生人时,如果其中有女性,一般较安全。 <BR>  4、时时关注别人的弦外之音。 <BR>  5、最好不要夜晚到达目的地,如果确实已晚,宁愿呆在火车站。 <BR>  6、包车一定要签合同,而且车款不要全部付完,怎么样都要预留30%. <BR>  7、不要指望走回头路。 <BR>  8、不要乱给小费,这样既会搞坏市场,也会让司机滋生出不怀好意的心机。 <BR>  9、遇到险情或危险,要冷静处事,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BR>  10、信息的正确与否对于旅程的成功非常重要,所以出发前一定要收集全面的信息,有可能的话,在行程中尽量和刚刚去过当地的朋友或者路上碰到刚刚去过的人,用手机或短信联系。</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二十四)户外天气变化早知道<BR><BR></FONT></STRONG><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 整个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风雨阴晴都可以通过一些事物反映出来,我国也有很多天气预报的谚语,通过“经验”你哪怕是收听不到天气预报,也可以自己根据一些独特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BR><BR>&nbsp;&nbsp;&nbsp; “子夜子归啼,来日晒干泥”,深夜,如果杜鹃声不断,明天可能是一个晴暖日子。 <BR>"燕子低飞蛇盘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快下雨的时候,空气潮湿昆虫上下纷飞,家燕为了觅食,也跟随其上下飞舞。<BR>喜鹊在早晨边叫边跳,自由自在,叫声婉转自如,是晴天的预兆;如果在树上乱叫乱嘈,鸣叫声参差不齐,是阴雨的预兆。<BR>&nbsp;&nbsp;&nbsp; 但是如果,夏秋季节,日出或日落时,猫头鹰在树上不停地跳来跳去,并不停地鸣叫,叫声低沉似哭泣声时,表明第二天要下雨了。 <BR><BR>&nbsp;&nbsp;&nbsp; “月光带枷,大雨落下” “月光带枷”就是月亮周围有环。因为此时空气潮湿,天空中有小冰晶凝结, 月光折射才造成月亮有环。<BR>&nbsp;&nbsp;&nbsp; 日华和月华可以用来准确预告天气。日环变大是天气晴朗的预兆,这表明水蒸气正在蒸发,蓝天会更清晰。缩小的日冕意味着将要下雨。午后太阳如果闪烁绿光,表明天气相当不错,这样的状况至少可以维持24小时。 <BR>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R><BR>&nbsp;&nbsp;&nbsp;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反之则可能是一个晴好天气。<BR><BR>&nbsp;&nbsp;&nbsp;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古老的天气谚语。因为日落时分空气中水气很少,在随后的两个小时内不大可能下雨或下雪。但如果朝霞红了半边天,通常会有一场暴风雨。灰色的天空意味着有雨,因为灰尘和水汽混杂在一起,很容易降水。<BR><BR>&nbsp;&nbsp;&nbsp; “烟囱不出烟”或“烟扑地”,都是天将下雨的预兆,因为草木燃烧后排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二氧化硫,它会跟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变成液滴,浮在空中。因此,烟似乎就变重了,不易升腾。<BR>观察篝火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如果烟火缓缓上升,表明天气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烟火闪烁不定,或者升起有降下,可能会有暴风雨。</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二十五)造成膝盖病症的原因及对策&nbsp;<BR></STRONG></FONT><BR><STRONG>一、造成下山时膝盖痛的原因&nbsp;</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BR></STRONG>&nbsp;&nbsp; 这种膝盖痛的病状有些帖子上说叫是髌骨下滑囊炎,听说目前医学上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病状呢?大体上应该是以下三种情况造成的。一是长时间超负荷行走造成;二是过量负重造成;三是下山时不正确的姿势或奔路造成。还有就是本身就有些旧伤引起等原因。总的来说都是属于冲击性过大造成的劳损慢性伤,一旦发现一般都比较严重了。</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二、膝盖伤的治疗 </STRONG><BR>&nbsp;&nbsp; 一般发现病状时很多人都会用一些喷剂、药酒、药膏等治疗,这些药品只能起到暂时缓和的作用。&nbsp;<BR>&nbsp;&nbsp; 物理治疗也只能是起到治标的作用,休息一段时间可能有一点效,但以后走狠了症状同样还会出现。&nbsp;<BR>&nbsp;&nbsp; 有一次偶然看到一个关于这方面的手术治疗的电视,介绍说很成功,但国外的治疗费用好像是要上万美元。&nbsp;<BR>&nbsp;&nbsp;&nbsp;一般用酸痛灵就可以了,其次是香港产的黄道益活络油。酸痛灵价格比较贵,在国内要买一百多元,两周基本上能治愈。活络油擦完感觉很舒服,但治疗效果也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nbsp;<BR>&nbsp; &nbsp;每种药物对每个人的疗效是不同的,酸痛灵我介绍过很多人用,有人用了说好,也有人用了说没什么作用。我觉得药物治疗不是目的,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去。&nbsp;<BR></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nbsp;三、膝盖伤预防 <BR></STRONG>&nbsp; 预防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吧&nbsp;<BR>&nbsp;&nbsp;&nbsp; (一)走路的姿势是十分重要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特别是下山的时候,有些人喜欢跑着下山,有些人喜欢跳来跳去,这些都是造成膝盖受伤的最直接原因。正确的方法是,下山或走较陡的山路时重心偏后并稍降低,前脚站好才把重心移过去,这样造成的冲击性会比站直跑和跳下去的姿势减少几倍或十几倍。特别是负重时更应该注意这种行走姿势,要不然过不了多久你的膝盖就会向你提出抗议,另外下山时一般下蹲着跑可以把冲击力减到更小。正确的行走姿势对膝盖的保护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nbsp;<BR>&nbsp;&nbsp; &nbsp;(二)正确对待科学的负重,过量的负重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主要的伤害是脚膝关节和腰等。负重的标准在很多帖子上都说得很清楚,大至就是负重不要超过人体体重的三分之一,路程较长的拉磨不要超过人体的四分之一。具体情况要视个人的自身情况而定,不要用教条的形式去理解。长时间的徒步拉磨负重要尽量减少,要作适当的休息,可以配用护膝和登山杖。&nbsp;<BR>&nbsp;&nbsp;&nbsp; (三)平时多做一些体能上的训练,特别是脚部的锻练,一定要循续渐进。个人觉得太极拳的步法对膝盖的锻练有较好的效果,在行走时可以使步法更轻盈。 <BR>&nbsp;&nbsp;&nbsp; (四)是为保护你的膝盖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去拉磨,尽量避免没必要的比猛斗快。也没有必要去做猛驴,非要背得比别人的背包更重。</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twffan="done"><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二十六)野外露营 </STRONG></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帐篷露营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险等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也是值得积极提倡的宿营方式。它的特点:首先是最贴近自然,没有什么方式比睡帐篷更加贴近大自然了,想想你身下就是大地而不是什么席梦思、钢丝床及水泥地,打开帐门就是自然界的一切,没有任何混凝土建筑 遮挡你的视线,这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其二、它是随遇而安的家,只要脚下有三平方米的平地,就可以扎下一顶足够二人而居的“家”, 而一顶最轻的帐篷仅1公斤左右,只要有它在身旁,就有了遮阳、避风避雨的屋了,还可以帮躲避风雪、寒流等,它是我们野外旅行的亲密伴侣,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安心的旅行;其三是经济的宿营方式,在外旅行,最节省住宿费用的就是住宿帐篷,可以算一下:一顶好的帐篷应当在450元左右一顶(可住3人),爱惜的使用至少可用50次(晚)以上,那么一次的人均成本仅为3元左右,3元一晚的房费了不是很便宜吗,因而住宿帐篷既划算又卫生。<BR>  <FONT color=#0066ff><STRONG>露营营地的选择</STRONG><BR></FONT>  宿营营地的选择及其建设是关系到全部人员休息的大问题,在营地的选择很讲究,以下是注意事项:<BR>  <STRONG>近水</STRONG>:露营休息离不开水,近是选择营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应选择靠近溪流、湖潭、河流边,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有些河流上游有发电厂,在蓄水期间河滩宽、水流小,一旦放水时将涨满河滩,包括一些溪流,平时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发大水或山洪暴发,一定要注意防范这种问题,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BR>  <STRONG>背风</STRONG>:在野外扎营,不能不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有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背风同时也是考虑用火安全与方便。<BR>  <STRONG>远崖</STRONG>: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这样很危险,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伤亡事故。<BR>  <STRONG>近村</STRONG>:营地靠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禾、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更为重要。近村的同时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队伍的行动和转移。<BR>  <STRONG>背阴</STRONG>: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当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天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闷热。<BR>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很容易招至雷击。<BR>  <FONT color=#006699><STRONG>建设营地</STRONG><BR></FONT>  营地选择好后即要建设营地。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野外露营地,整个营地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骤:<BR>  <STRONG>平整场地</STRONG>:将已经选择好的帐篷区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不平整、带刺、带尖物的任何东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块坡地,只有坡度不要大于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为露营地。<BR>  <STRONG>场地分区</STRONG>:一个齐备的营地应分帐篷宿营区,用火区,就餐区,娱乐区,用水区(盥洗),卫生区等区域。第一个先落实宿营地。用火区应在下风处,距离帐篷区应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烧破帐篷。就餐区应就近用火区,以便烧饭做菜及就餐。活动及娱乐区应就餐区的下风处,以防活动的灰尘污染餐具等物,并距离帐篷区应在15~20米,以减少对早睡同伴的影响。卫生区应在宿营区的下风处,与就餐区、活动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水区应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别上下两段,上段为食用饮水区,下段为生活用水区。<BR>  <STRONG>建设帐篷露营区</STRONG>:如有数顶帐篷组成的帐篷营地区,在布置帐篷时,应注意:第一,所有帐篷应是一个朝向,即帐篷门都向一个方向开、并排布置。二,帐篷之间应保持不少于1米的间距,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系帐篷的抗风绳,以免绊倒人。三,必要时应设警戒线(沟),在山野露宿有可能会遇到威胁性的动物或者坏人的攻击,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帐篷区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质围帐篷区画一道圈,这样可以防蛇等爬行动物的侵入。或者用电子报警系统等办法。<BR>&nbsp;&nbsp;&nbsp; <STRONG>建设用火就餐区</STRONG>: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块儿或是相近的地方,这个区域要与帐篷区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火星烧着帐篷。烧饭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来的柴禾应当堆放在区外或上风处。就餐区最好有一块大家围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块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样用石块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于地气对人体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垫或气枕头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烦,至少要用雨衣或塑料布。多数就餐时间已经是天黑的时候了,应当考虑照明的位置,不论是用汽灯还是其他方式照明,灯具应当放在可以照射较大范围的位置,如将灯具吊在树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个灯架将其吊起来。<BR>  <STRONG>建设取水用水区</STRONG>: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处,盥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是湖水即同样要分开地方,两种用水处应当距离10米以上。这种划分是出于卫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经过的河滩地带乱石灌木等物较多,没有小路可寻,故应当在白天的时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时就不方便了。<BR>  <STRONG>建设卫生区</STRONG>:卫生区即是队员们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专门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处即可。如果队员人数多或者住宿天数在两天以上,即应当挖建茅坑,临时厕所应建在树木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围帘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将厕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两根大木头,要建平稳并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面大小便,并将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会污染河流,小量的粪便会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净化。如果已建了卫生区,大家的大小便就应该在修建的卫生区里进行,而不应满山排泄,而大煞风景。<BR>  <STRONG>建设娱乐区</STRONG>:娱乐区可以在就餐区,待就餐以后打扫出来即可,如果场地大,也可以单独划出一块地,只要场地平整即可,同时场地里绊脚、碰头(矮树)的东西要少,因而要进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游戏时应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拉上保护绳,以免不注意发生意外事故。</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nbsp;&nbsp; <FONT color=#0066cc>野外气象小知识</FONT></STRONG>:</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在户外旅行应当知道些气象的基本知识,其实以前也讲过些有关内容。一旦到了户外,就只有听天由命,我们只能认识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风雪等情况应当停止、休息外,其他情况均可以继续行动。而在野外露营就需用多考虑一些气象问题:<BR>  <STRONG>防雨</STRONG>:防雨是露营气象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判断当晚有可能下雨,应当对营地及帐篷进行必要的防雨处理,除选择好营地外,需要挖泄洪沟,加固帐篷并增强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帐篷外加盖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将各种旅行用品放置在帐篷中等。防雨应在扎营前观察天气变化情况,经常外出旅行多观察多积累经验就会掌握是个大慨。<BR>  <STRONG>防风:</STRONG>风向对应扎营比较重要,关系到帐篷门、炉灶口开向及营地各区域的整体布置问题。这须要了解一些地形气候知识,在大湖泊边扎营,其风向是早晚相反变化,白天,地面温度上升快,风向是向陆地刮;夜晚,地面温度下降快,风向向湖区刮。故应当将帐篷门背风开,而炉灶口应向风开。在炎热干燥的山区同样有相似的情况,白天,由于山谷(谷地)气温上升慢于山坡(山顶),呈上升气流,即谷地向上刮风,而夜晚则呈下降气流,风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扎营时应当事前考虑这种情况。研究风向及风力,对应户外运动比较重要,有条件的可以带上一个风向风力表,或根据下表查知风力,在记日记时不妨记录一天最大的风速。</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 <STRONG>气温:</STRONG>气温对应户外旅行同样重要,我们应当学会气温管理,即掌握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的气温变化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的装备、服装配置。学会对气温及变化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直觉判断,这就要经常携带一个气温表,经常性的对照观察、体验。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点为当日最高气温,为其峰值;而夜里2点~3点是最低点。这一日之间的温差叫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地形、季节、天气状况等因素相关,一般说来,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内陆比沿海地区、晴天比阴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较差大。在森林中,由于森林的储存功能,日较差小,林中要比无林地气温低0.7~2.3℃,夏季低8~10℃,冬季低4~5℃,同时森林中的湿度也较大,故在森林中露营应当注意这一问题。<BR> <STRONG> <FONT color=#0066cc>住宿溶洞</FONT></STRONG><BR>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野外,常可见到各种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复合洞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我们的祖先就是从住宿溶洞开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见住宿溶洞是安全、方便、温暖、避风避雨的好地方。住宿溶洞应当注意以下几点:<BR>  <STRONG>通风</STRONG>:首先要察明该洞是否是通风的溶洞,而不是一个死洞。保持空气的流通很重要的,可以点一支香烟察该洞是否通风,只要烟向洞中或洞外单向的飘动即说明此洞是通风的。<BR>  <STRONG>浅住</STRONG>:洞多是比较深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最好将营地安排在距离洞口较近的地方,以方便撤营及转移。<BR>  <STRONG>水情</STRONG>:在确定一个溶洞可否住宿时,应先弄清此洞的水情,多数的溶洞都有流动的地下水在活动,有个别的地下水水情复杂,尤其在雨季就更应当注意,选择的住宿地应当干燥,上无滴水。<BR>  <STRONG>其他在溶洞住宿应当注意</STRONG>:不少的溶洞多有蝙蝠、燕子等动物栖息,因而入洞住宿最好少惊动它们,或者换一个洞。如果对洞穴探险没有经验应当在洞中少活动,单人活动应当禁止;在洞中住宿可以不用支搭帐篷,只需铺上各种睡具即可,如果有蚊虫可以烧烟驱赶。<BR>  <STRONG><FONT color=#0066cc>露天宿营:</FONT></STRONG></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露宿是对我们野外生活的一种锻炼和考验,同时也是一种难得地生活体验。在没有雨水、大风、风雪及霜的天气,完全可以试试在露天下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帐篷等任何遮挡物。露宿可以选择一块大树下,铺上塑料布、防潮垫,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块塑料布,或者在睡具的上方简单的挂一张防雨布,露宿主要的问题就是防露水及蚊虫的侵袭,可以在睡袋的头套处罩一层纱网,以防蚊虫,或连夜的烧烟火,燃烟可以防止霜降,减少露水,在一些农村可以看到农民这样做为减少霜降。当然,雨季、冬天就不要露宿。另外,注意不要在水边、草木密集的地方露宿,那些地方蚊虫多,也不安全,同时,在露天露宿一般气温比帐篷里低5度左右,故要多加衣物,以防着凉。<BR>  另一种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吊床的优点是不会被地上的动物袭扰(如蛇等爬行动物),并在一些潮湿的地带很适合,用吊床要在睡袋下垫防潮垫,并在吊床上方挂一张防雨布。有一种吊床式帐篷即有防雨蓬,同时还有防蚊虫的纱帐,很适合丛林宿营。<BR>  雪屋:在大雪纷飞的雪天,如果雪地的雪比较厚实,就可以用雪做一个简单的雪屋,这在东北地区的农村,猎人们就熟悉这种办法。建盖雪屋必须要有比较压实的雪,再用铁铲等物切割建盖,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过多的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露营方法。<BR>  <STRONG><FONT color=#0066cc>野外作息</FONT>:</STRONG></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nbsp;&nbsp; 合理的户外作息安排是保障身体良好状态的重要途径,常常会由于激动、兴奋等原因,大家在篝火旁一聊就没完,或者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从而影响正常的休息。这要特别注意,因为大家活动了一天,身心都比较疲劳。这时队长应当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如不超过夜间12点休息,早上不超过7~8点起床,尤其要强调要统一,不能因个别人而影响整体</FONT></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twffan="done"><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二十七)睡袋的基本知识 </STRONG></FONT><DIV twffan="done"><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一、 睡袋的分类<BR></STRONG>1、 按材料分棉睡袋和羽绒睡袋,棉和羽绒各自的优缺点:<BR>.棉睡袋优点是价格便宜、在轻微受潮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缺点是重、包装体积较大、同重量情况下保暖性比羽绒睡袋差<BR>.羽绒睡袋优点是轻、包装体积小、保暖性好;缺点是价格较高,受潮后严重影响保暖性能。<BR>2、 按形状分为妈咪型、信封型、混合型,各自的优缺点:<BR>.妈咪式睡袋优点是同等温标情况下压缩体积小、重量轻、保暖性好;缺点是睡觉时内部空间较小,不是很舒服。<BR>.信封式睡袋优点是内部空间较大,睡觉时比较舒服;缺点是体积大、重量大、保暖性差。<BR>混合型实际上是妈咪式与信封式的结合,各种优缺点都介于前两种之间。 <BR><BR><STRONG>二、 如何选择睡袋<BR></STRONG>1、 根据自己的身材挑选睡袋:太小的睡袋会太紧,不能转身,不舒服;太大的睡袋里面空空的,会影响保暖性。<BR>2、 注意睡袋的温标:<BR>一直以来,睡袋的挑选最主要的数据就是温标。温标分为三个数据:极限温标(即最低的温标,使用蓝色温度条)、舒适温标(这个温标有些厂家也分为高低两个温标,使用蓝色到桔色温度条)、最高温标(使用红色温度条)。需要说明的是温标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睡袋产品没有行业协会,没有行业标准,国内没有,国外也没有,一些大的品牌商和研究机构根据实验室试验和野外经验,对自己的产品标定温标。这个温度只具有参考意义,他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通常来说,厂家给出的温标是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下、体质较好的人测出的,在选择购买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应保守一些。睡袋的温标一般有三种分法:<BR>.只标注一个温度,通常情况下,这个温标是此睡袋的极限温标。如果低于这个温度使用,可能会发生危险,而这款睡袋的实际舒适温度是多少,因人而异。<BR>.标注两个温度,通常情况下,是此睡袋的极限温标和最高温标(或极限温标和舒适温标)。最高温标一般来说是指在此温度下正常使用会太热。<BR>.标注三个温度,即极限温标、舒适温标和最高温标。<BR><BR><STRONG>三、 睡袋的使用注意事项(即如何让睡袋更保暖)<BR></STRONG>1、 到达营地后扎好帐蓬就把睡袋先打开,让睡袋处于蓬松状态。<BR>2、 使用睡袋中,注意保持干燥。<BR>3、 配备一条质量较好的防潮垫,这一点非常重要,常野营的人都有体验,如果寒气从地下直达背部,那种寒冷是难以承受的。<BR>4、 有条件的话睡前喝杯热的流质饮料,牛奶果珍热开水都可以,或做些简单的热身运动,使身体发热。<BR>5、 穿一套长的保暖内衣和干净的干袜子会有效的增加保暖效果。<BR>6、 当睡袋保暖程度不够时可以穿更多的衣服,或把衣服和其它物品覆盖在睡袋上,柔软的衣物如抓绒衣也可以塞在睡袋里填充睡袋与人体之间的空隙。<BR>7、 和更多的人挤用一个帐篷。<BR>8、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在帐篷中点汽灯或炉子。<BR>9、 在使用睡袋时,将帽子收紧、脖子处的隔断收紧,在脚下覆盖、包裹衣物,以达到更加保暖的效果。<BR>10、 在极端的环境下(指特寒冷睡袋温标不够时),可使用非常手段。在身上包报纸、塑料袋,或将睡袋再套在背包中使用,肯定不会舒服,但可以增加保暖性。<BR>11、 没有帐蓬的特殊环境下使用睡袋,可挖长形地坑烧篝火,填埋后睡在这个位置上,可暖和些。<BR>12、 还有些方法,比如把石头烧热后服衣服包着(当然得是棉布的衣服)放在睡袋里当暖袋用的。我自己没试过,不敢乱说。<BR><BR><STRONG>四、 睡袋的维护<BR></STRONG>1、 棉睡袋可以洗涤<BR>2、 羽绒睡袋尽量少洗<BR>3、 平常不用时不要装在压缩袋里,应取出以蓬松状态保存 </FONT></DIV></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二十八)防潮垫的基本知识 </FONT></STRONG><DIV twffan="done"></DIV><DIV twffan="done"><BR><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一、 防潮垫的分类<BR></STRONG>1、 橡胶充气床:舒适、便宜;重、吹气费力、不易携带。基本被淘汰<BR>2、 单层化学发泡垫:便宜、轻;保暖性差、舒适性差、不耐用。基本被淘汰<BR>3、 双层化学发泡垫:便宜、相对较轻、耐磨;有味。适合租用。<BR>4、 物理发泡垫:价格适中、保暖好、防潮性好、无味;体积稍大<BR>5、 自充气垫:体积小、保暖性好、防潮性好、易携带;重量大、冬天使用充不足气得补气 </FONT></DIV><DIV twffan="done"><BR><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二、 如何选择防潮垫<BR></STRONG>现在的防潮垫基本就是发泡防潮垫与自充气垫两种。发泡防潮垫轻、便宜,但不能压缩体积,比较大,通常需要挂在背包外面;而自充气垫能压缩到很小放进背包中,但重量较大且价格较贵。至于该如何选择防潮垫,完全看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使用的环境来定。对于发泡防潮垫,在选择时还应该考虑一下垫子的形状,搓板型、蜂窝型之类有沟槽设计的垫子效果会比较好。<BR></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三、 防潮垫使用注意事项<BR></STRONG>1、 最好配合防潮垫套使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垫子<BR>2、 地席不可代替防潮垫的功能<BR>3、 在背包上外挂时最好是竖挂<BR>4、 防潮垫可代替地席或地布的作用<BR></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四、 防潮垫的维护<BR></STRONG>1、 使用时得注意地面是否平整有石子或树枝之类的异物<BR>2、 因为是易耗品,使用时得小心,特别是自充气垫,扎破后很麻烦</FONT></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二十九)关于背包的选购和其他基本知识 之一</FONT></STRONG> <DIV twffan="done"><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一般选购内藏式背包,先观看背包的结构设计必须具备基本的下列事项:</STRONG>   <BR>  背包底部是否双层,如此可增加背包的耐用度。背包顶部的延伸袋必须可再向上延伸,同时严伸袋须能密封。背包外侧的紧缩带须能紧缩背包体积,防止摇晃。背包侧袋须方便拆装。 背包须有牵引环与冰斧环提供携带冰爪、雪鞋…等其它物品。背包的耐用度是否合自己需要。    <BR>  背包的防水处理程度。万一拉链故障是否可继续使用。背包须用防水套,虽然背包有防水处理,雨水依然会从缝合线,口袋顶端或拉链缝合处渗水。    <BR><STRONG>检查外观後,再背起背包面对镜子,注意下列事项:</STRONG>    <BR>  背包骨架必须高於肩膀2~4寸,上袋不得超过肩膀5或6寸,否则重选一个背包。背负时腰带的中心点要处於坐骨中央,腰部垫片尾端彼此不要靠太近且无垫片的部份不可摩擦肚子,不要选太紧的腰带。调整肩带固定点,肩带的曲线须贴紧背负者的背部,肩带约低於肩膀顶部2~3寸,且双手抓紧肩带尾端,拳头须低於腋下。头部不能撞击到背包顶盖,不能阻碍带头盔。胸带必须能帮助背负者能渡过困难地形。 <BR><BR><STRONG>背包的选择 <BR></STRONG>  只要是隔宿的登山活动就需要大背包,前人曾说你的家就在你的背上,举凡吃的、喝的、用的、睡的所有家当都放在这么一个背包里。大背包依照外形可分为内架式(即俗称直式背包)及外架式(俗称铝架背包)两大类;直式背包主要依赖背包内部靠近使用者背脊的架子支撑、其内支架会随使用者骨骼而弯曲、只要打包得当,整个背包重心会随使用者移动,十分符合人体工程设计。    <BR>  铝架背包表面积大且一般部设计不良、往往一负重就令人腰酸背腰肩痛,更别说是钻箭竹林或穿越其他困难地形了!但是铝架背包隔间良好且大小口袋多、整理打包起装备来十分方便是其优点。    <BR>  直式背包在我国有进口及国产两种价位,建议购买容量介於60-80公升大小之间,进口价位介於1500元左右,而中产货则从200-500元不等。进口背包都有使用保证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改款或创新。国产背包并无提供使用保证且大多抄袭国外名牌背包之外型,品质不稳定而小状况频繁是其缺点。    <BR>  铝架背包较不适用於登山或长程纵走,如果只从事於露营或开阔地形的健行路线倒也是不错的选择。市面上可选择的铝架背包绝大多数是国产货,价位介於200-500元之间。另外市面上有少量进口美国制外架背包标榜著[有直式背包的舒适性又兼具铝架背包的便利性、价位在2000元上下,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BR>  <FONT color=#ff0000><STRONG>注意!</STRONG></FONT>使用大背包一定要有防雨、水的措施,可加罩防水背包或在背包内作防水处理。 挑一款你得意的户外运动背包对于酷爱户外运行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舒适美观实用的专用背包更为重要的了。不管你是激流探险,野外考察,荒原摄影,溪边垂钓,山川游览. . . . . .    <BR><BR><STRONG>户外背包的特征种类 <BR></STRONG><BR>  <STRONG>户外背包的特征 </STRONG>   <BR>1、背包使用的材料经过防水处理,而且十分耐磨。    <BR>2、背包的背带宽而厚,并且有分担背包重量的腰带。    <BR>3、大的背包都有支撑包体的内铝架或外铝架,小的背包背部都有支撑包体的硬海绵或塑料板。    <BR>4、背包在标牌上往往写明用途,如MADE FOR ADVENTURE(为冒险而设计)、OUTDOORPRODUCTS(户外专用产品)等。 <BR><BR>  <STRONG>户外运动背包的种类 </STRONG>   <BR>1、登山包    <BR>  两类:一类是体积在50――80升之间的大背包;另一类是体积在20――35升之间的小背包,也称“突击包”。大登山包主要用于登山中运输登山物资,小登山包一般用于高海拔攀登或突击顶峰。登山专用背包是为应付极端环境的,制作考究而独特,一般包体瘦长,包的背部按人体自然曲线而设计,使包体紧贴人的背,以减轻背带对双肩的压力。这类包都经过防水处理,即使在大雨中也不会漏水。此外,登山包除用于登山,在其它探险运动(如漂流、穿越沙漠等)和长途旅行是也被广泛使用。   <BR>2、旅行包    <BR>  大旅行包与登山包相似但包体形状不同,旅行包的正面可以通过拉链全部打开,非常利于取放东西,不象登山包通常是从包顶的顶盖将物品放入包内的。小旅行包种类繁多,一定要选择背着舒适的,而不要只注意外观。    <BR>3、自行车专用包    <BR>  分为挂包式和背包式两类。挂包式既可背着,也可将包挂在自行车前把或后货架上。背包式主要用于需要高速度骑行的自行车旅行。自行车包上都带有可反射灯光的反光条,以保证夜间骑行时的安全。    <BR>4、背架包    <BR>  这类包由包体和外置的铝合金架子组成。用来背负体积较大,不易装入背包的物品,如摄影箱、煤气罐等。另外,许多背包在标牌上也往往注明适合于哪些运动。&nbsp;</FONT></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twffan="done"><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三十)关于背包的选购和其他基本知识 之二</STRONG></FONT></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FONT>&nbsp;</DIV><DIV twffan="done"><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背包种种 <BR><BR></STRONG>  外观设计    <BR>  早期背包的背负系统设计不当,常令登山者於攀登过程,肩膀酸疼或痉峦或手指麻痹酸疼,相反的今日背包设计,不仅舒适,即使背负三十公斤的重量宛如二十公斤的感觉,同时背包的材质也从帆布发展到尼隆布与铝合金骨架。<BR>   <BR>依据不同的登山路线,登山者最好拥有两种不同型式的登山背包:    <BR>  (一)大背包:多日宿营活动,此种背包的骨架(即肩膀到臀部)设计分内藏式与外架式。    <BR>  (二)软式背包:单日往返的郊山与攀岩活动。 <BR><BR><STRONG>  骨架外架式背包  </STRONG>  <BR>  早期的背包均为此型态,骨架的架构为H型,背负系统仅依赖厚实肩带,造成背负者登山行进间背包的骨架易摇晃,遇到剧烈活动路线如躜行於箭竹林的中级山活动路线、攀爬裸岩的溯溪活动、跳跃於裸岩堆的高山长程纵走活动,身体不易保持平衡,同时搭乘多种不同的交通工具於运输过程易衍生许多困扰,例如不适合乘坐拥挤的公车、搭乘计程车易被拒载或海外旅行搭乘飞机都会造成困扰。    <BR>  目前外架式背包的背负系统分为1.肩带,2.胸带,3.腰带,结合背负者和背包并分散背负重量,虽然多数外架背包有许多小侧袋提供置放物品,但坚实外架式的背包骨架载重的重心通常高於肩与腰,如此它的负重中心点造成背负者为保持平衡而向前倾,同时外架式背包的坚硬骨架会降低行进间的旋转空间且重心点较高造成行进过程难保持平衡。    <BR>  外架式背包背法是先调整腰带,再调整肩带,肩带顶部的固定点须和肩膀同高,肩带的间距不可令脖子不舒服且肩带环扣须紧扣骨架,不可任意於滑动,腰带须对准臀骨(坐骨),腰带垫片须紧绕坐骨位置,腰带末端无须相交於前端,腰带须能上、下调整,尽量不要使骨架下方的横竿碰触後背。    <BR>  如果肩带架设过高会使重心移到身体前方,或是肩带架设太低,重心完全由肩带负荷,腰带不会分担任何力道,会造成行走期间,背包摇晃,肩带会有一个调整重心的装置连接於骨架,它必须低於背负者的肩膀高度,调整的方式是一个耳朵型,恰好再锁骨前方,此装制须绑紧将重量转移到肩膀,否则易将重心移到腰部。 <BR><BR>  <STRONG>内藏式骨架背包 </STRONG>   <BR>  当你到登山器材店选购内藏式骨架背包,通常会被色彩艳丽、大小体积不等的林林总总的背包看的眼花撩乱,不知从何选起。    <BR>  此背包的骨架材质为铝合金或碳纤维,背包的骨架分可调式与不可调式,骨架包被塑胶套,目地是保护背包布料与支撑脊柱,并使背包直立,背包外观为流线形设计,虽然此种背包的售价比较高,此种背包比较能贴紧背负者身体,即使行走於中级山…等,均能使你的身手矫健,身体易保持平衡,行进间不易被树枝勾倒,但此种背包装填失当会使你身体弯曲角度大於外架式背包。    <BR>  好的肩带设计可以使重量分置於双肩,腰带的厚垫片须松紧刚好撑靠於腰部,同时可以把背包的重量有效的传递到骨盆,背包後侧最好有聚乙烯的垫子让背包可以贴紧背部,同时背包内的营柱或锅组等物品不会突出另背者不舒服。<BR>  <STRONG>软式背包  </STRONG>  <BR>  属多用途背包,轻装单攻、单日的郊山或攀岩活动,开口设计为顶端与水平两种,顶端开口的背包,物品装填与取拿较不易,水平式开口的背包的耐用度,则视背包拉链的耐用度,所以最好选择粗齿厚的的拉链,水平式开口较大,易装填与取拿物品,目前亦有合并两者设计的背包。    <BR>  郊山攀登,若是亲子同行最好选用45~55公升的背包,若是自行前往以25~35公升左右的背包,雪期是以35公升,夏季是25公升,此种背包最好是无侧袋,虽然有些人喜欢将小物品如地图,手套、食物置於侧袋,但行进时有侧袋的背包较难攀登,非雪期使用有半圆形拉链的背包装填能置放整齐与稳定攀登,背包不会摇晃。 <BR><BR><STRONG>背包装填 <BR></STRONG><BR>  装填背包并非将所有物品全扔入背包,而是要背的舒服,走的愉快。    <BR>  一般重的物品置於顶部,让背包的重心高些,如此背负者於行进过程 的腰才能挺直,然中级山的重心须置低些,让身体能弯曲躜行於林木间,或是行进於裸岩崩壁的攀爬地形,攀登(攀岩背包)期间的背包装填重心接近骨盆位置,即身体旋转的中心点,此防止背包重量移到肩膀,健行过程,背包装填重心可高些贴紧背部。    <BR>  重量较重的器材置於上端且靠背部,器材如:炉具、炊具、重的食物、雨具、与水瓶、重心点太低或远离背会使身躯弯身行走、帐篷须使用伞带绑於背包顶端、燃料油与水须分开置放避免污染食物与衣物,次重物品置於背包中心和下方侧带,如备用衣物(必须用塑胶袋密封且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带子如此易辨认)、个人器具、头灯、地图、指北针、相机,轻的物品绑於下方,如睡袋(必须用防水袋密封),营柱可置於侧袋,睡垫或置於背包後方背包须准备长带绑一些物品,如三脚架、营柱或置於侧袋。    <BR>  适合男、女的背包并不一致,因为男生的躯干上半身较长而女生的上半身躯干较短但腿较长,谨慎选择自己合适的背包,装填时男生的重物置高些,因为男生的重心位置接近胸腔,女生则低些重心位置接近腹部,重的物品尽量贴紧背部,让重量高於腰。 攀登(攀岩背包)期间的背包装填重心接近骨盆位置,即身体旋转的中心点,此防止背包重量移到肩膀,健行过程,背包装填重心可高些贴紧 背部。    <BR>  燃料油与食物须分开摆置,注意炉具或锅组的装填不要令背部不舒服,锅组於雨天置入帐篷内要擦拭乾净。 <BR><BR><STRONG>背包维护 <BR></STRONG><BR>  宿营期间,背包要关紧避免如黄鼠狼、老鼠等小型动物盗粮,入夜须使用背包套覆盖背包,即使晴朗的天气,露水依然会沾湿背包,雪期,可用背包作为雪洞的门,若躜行或爬行於树林、灌木林,装填背包调低重心较适合,宿营可将空背包置於脚下套於睡袋外,绝缘於寒冷的地表改进睡觉的温度回来必须将背包清理乾净。若太脏可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背包再置於阴凉处风乾,但避免曝晒太久,因为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健行过程依然要注意基本的保养,背包被划破就要即时缝补要选用较粗的针线是专门缝补椅垫的针具须缝牢,尼龙线可用 火烤断。    <BR>  收藏背包须是阴凉、乾燥的环境 ,避免发霉损害背包布外层的防水镀膜,平日检查主要支撑点,如腰带、肩带,背负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垫片恶化或硬化而不知,拉链该换就要换,不要等到东西溜出背包才补救。 <BR><BR><STRONG>背背包 <BR></STRONG><BR>  这里指的是容积在50升以上的大型背包。放物品时,要把不怕磕碰的重物放在下部,放好后最好是背包可以独立。将腰带拉紧,使胯部受最重力,肩带要放松,使肩带顶端呈45-60度角。这样行走起来好象没背东西一样,非常轻松。如果重物较多或全是重物,可以平均放置。要将胸带扣上、拉紧,使背包者没有后坠感。 <BR>  行军时双手拉着肩带与背包之间的调节带。身体略前倾,这样行走时的重力实际上是在腰、胯部位,背部无压迫感。遇到突发事件,上肢可灵活处之。在物品多得背包内装不下时,可将帐篷、睡袋、防潮垫等放在背包的外部,使用外挂带固定。地形不同外挂部位也有区别,比如钻丛林,就不要向高处发展。    <BR>  背重包上肩也有技巧。把背包放在一定高度,双肩进入肩带。身体前倾,靠双腿站立起来,这是比较方便的办法。如果在无高处可放的地方,用双手将背包提起。放在一膝盖上(面对背带)。然后一手控制包,另一手抓肩带迅速转体,使一臂进入肩带,这样另一臂进入就容易多了。    <BR>  在通过急流、陡峭地段时,必须有绳索保护。在无保护通过时,应放松肩带,打开腰带和胸带以便万一出现危险时,能以最快速度使人包分离。 </FONT></DIV></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三十一)户外登山鞋的分类<BR></FONT></STRONG><FONT size=3>&nbsp; 户外鞋是以其不同适应性来分类的,不同系列适合不同的运动和地形,比较常见的户外鞋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系列:&nbsp;<BR>&nbsp; A.登山系列: <BR>&nbsp; 登山系列又可分为高山靴和低山靴。高山靴亦可称重型登山靴,这款靴子为登雪山而设计,靴底通常采用超强耐磨的Vibram橡胶做大底,内衬碳素板,具有很强地抗冲击力,可装冰爪,靴帮设计很高,一般在20cm以上,靴面采用硬塑树脂或加厚牛皮、羊皮缝制,内衬保暖鞋套,适应复杂恶劣的积雪、坚冰、岩石混合地形,可以有效保护你的双脚。低山靴亦可称重型攀登鞋,这类鞋使用目标是海拔6000米以下的山峰,特别适合攀爬冰壁或冰雪混合的岩壁,大底用耐磨Vibram橡胶,中大底间衬有玻璃钢纤维板,鞋底很硬,抗冲击力很强,攀登时有足够的支撑力,鞋面用加厚的(3.0mm以上)整张牛皮或羊皮缝制,为了增强防水透湿效果,常用Gore Tex或SympaTex作衬里,中间夹保温层。鞋帮高通常15cm―20cm,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有效地保护双脚减少伤害,部分款式设有冰爪结构,没有固定结构的可用捆绑式冰爪。比重型登山靴轻,卸下冰爪行走比重型登山靴要舒适。&nbsp;<BR>&nbsp; B.穿越系列: <BR>&nbsp; 穿越系列亦可称为远足系列,设计目标为低山、峡谷、荒漠、戈壁等较为复杂的地形,适应中长距离负重行走。这类鞋结构特点也属于高帮鞋,鞋帮高度通常在15cm以上,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踝骨减少伤害。大底选用Vibram耐磨橡胶,专业品牌在大底和中底间还设计尼龙板支撑,以增强鞋底的硬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并增强抗冲击力。鞋面常选用中等厚度的头层牛皮、羊皮或皮革混合鞋面,革面部分选用杜帮超强耐磨Cordura面料,相比登山系列要轻的多,柔韧性较好。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大部分款式选用Gore Tex材料作衬里,也有的用油皮防水,这类鞋可以在踝骨以下水面或雨中行走。&nbsp;<BR>&nbsp; C.徒步系列: <BR>&nbsp; 徒步系列亦可称轻型登山鞋,是户外运动中比较常用的品种。设计目标为中短距离负重较轻的徒步,适用于较为平缓的山地、丛林和一般郊游或野营活动。这类鞋的设计特点鞋帮13cm以下,有保护脚踝的结构。大底采用耐磨橡胶,中底用微孔发泡及双层加密橡胶,高档品牌的鞋底设计有塑板夹层,有较好的抗冲击力和减震作用,鞋帮有全皮、革面或皮革混合材料。部分款式有Gore Tex衬里,也有的款式不作防水处理。中帮鞋的优势在于质轻、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在地形不复杂的环境里行走,中帮鞋应优于高帮鞋。&nbsp;<BR>&nbsp; D.运动系列: <BR>&nbsp; 户外鞋的运动系列通常又被称为矮帮鞋,其设计目标为日常穿着和不负重的运动。耐磨橡胶大底使你永远不用担心鞋底的磨损会影响使用,富有弹性的中底既可减轻地面对脚的冲击,又可缓解体重对脚的压力,高档的矮帮鞋通常也会有龙骨设计,不仅可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亦可增强鞋支撑力。紧缩的鞋面设计使你感觉鞋就象长在脚上一样。这类鞋常用配皮鞋面或尼龙网面,因而质地更轻,一双鞋常不足400g,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目前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个系列是最常用、最畅销的一个品种。&nbsp;<BR>&nbsp; E.溯溪系列: <BR>&nbsp; 溯溪系列亦可称为户外凉鞋,常采用网面或带编结构设计鞋帮,大底采用耐磨橡胶,有柔软的塑胶内底,鞋底鞋帮都选用不吸水材料。适应于炎热季节溯溪和多水的环境,由于选用不吸水材料,离开多水环境很快可以干燥,从而保持行走中的舒适。&nbsp;<BR><BR>&nbsp; 野外各种严酷的环境对爬山鞋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使爬山鞋更加细化,出现了更多的种类。防水性是现代爬山鞋的首要功能。很多专业背包族 选择购买爬山鞋也正是看中了爬山鞋的这一功能</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三十二)帐蓬-写给入门者</STRONG></FONT></P><DIV twffan="done"><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nbsp; &nbsp;也许,我们的第一次露营便是从拥有第一顶帐篷开始的…… <BR>&nbsp; &nbsp;80年代较流行的是“充气”式,帐篷的骨架是直径为10cm的管道,充气后就OK了,防雨和防水性无可比敌。 <BR>&nbsp;&nbsp; 90年代,见的最多的就是金属材料的支架式的了。形状有三角、蒙古包、棚式、蜗牛几中样子。&nbsp;<BR>&nbsp;&nbsp;&nbsp;一般来说,三角型的是最古老的样式了,但是一般比较重。蒙古包最常见。 <BR>&nbsp;&nbsp; 在挑选蒙古包时,最好要把帐篷支好,观察整个帐篷各部分有无特别受力的部分,主要是指棚布局部是否过于紧张、受力,好的帐篷是应该各部分均匀受力。缝线处应该经过压胶,你轻折缝线处,可以看到沿缝线部分有压胶的感觉。这很重要,否则雨水会由针眼渗入。 <BR>&nbsp;&nbsp;&nbsp; 在防雨方面,两层的要比单层的更可靠。主要还是讲究做工,你要像一个女人一样的仔细挑选针脚,接缝。再设想一下,假如一滴雨水从顶一直流到地面,是否会在某处堆积,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再好的面料,也有可能会渗水。对于帐篷,第一要素是要防雨。(当然,对于高山帐篷,是抗风性,防雨方面要差一点。)&nbsp;<BR>&nbsp;&nbsp; 对于帐篷底,一般较多的是类似于“编织袋”底,“PU”涂料,多见于低端产品。这种防潮性还是很好的,只是反复折叠后,有些部分会破损,也比较重一些,要注意保存。另一种是类似“牛津底”,反复折叠后不太会破损,但是很多禁不起“渗压”,也就是睡在较潮湿的地方,底会潮,要特别的注意。也许我这一观点很多人不会赞同。外帐是防雨的主力军,密度较高,好的是有涂层,但贵一点。或者是用Gore-Tex和别的**-Tex材料,就更昂贵。如果外帐是能够到地面,有一点裙边的话,会更好些,依靠内外帐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也有一定保暖的作用。好象有一种面料是“防紫外线”的,实在可笑!且不说是否真有那功能,我们出来,要的不就是紫外线吗? <BR>&nbsp;&nbsp; 抗风性来说,大概是杆越多、帐篷越低,效果越好,这就是为什么“高山帐篷“总是比较小和低,一般也就在100-120cm左右。 <BR><BR>&nbsp;&nbsp; 销售商通常把帐篷分成三季和四季。我不认为它是性能的指标,也未必能充分说明用途。因为,顶级的帐篷是有专业的区分。 <BR>&nbsp;&nbsp; 顶级的高山帐篷往往是单层,透气性很好,以免人体呼出的气体在内壁凝成水滴。而且防雨性也不是最好,它考虑的是因为环境雪较多,雨较少。 <BR>&nbsp;&nbsp; 顶级的湿地帐篷,棚底是像“充气船的材料”一样,我也不知道具体的材料。<BR>&nbsp;&nbsp;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初级玩者,就买一个300-500左右的双层帐篷,可以是200*200大小的,可以有更多的人和你共同参与。如果你希望能够常常出去,就买一个两人的150*220的,比较轻便,也可以捎上你的女友,足够了。如果想“一步到位”,不管是从用途和质量上说,凭个人收入是很难做得到。 <BR>&nbsp;&nbsp; 重要的是走入自然,锻炼我们的体魄和精神。这才是野外运动的灵魂,我反对追求品牌,把城市中的观念带入到这一运动中来,即使我提到过The North Face 这个牌子,它也不过是个户外运动用品的品牌,以挑剔的眼光来看,也不够专业。一次户外野营,1000的专备就应该满足需要了,2000元应算高级的。如果你有更多的预算,可以买一副50-60米的登山绳,也许在危险时能用上。 <BR>&nbsp;&nbsp; 我始终不认为购物能够让你在户外运动中获得快乐。永远要记住,你现在花一大笔钱购买你用不上的东西,5年后它们就成了一堆烂货。大不了你再买一个嘛。一位疯子对我说,最好的极地手套是戴着能够拾起一枚纽扣,你需要吗? <BR><BR>高山帐篷 <BR><BR>&nbsp;&nbsp; Ve25:外帐264×213×124CM,内帐213×213CM,重量约为4.7kg。标准配置为美国"EASTON&#39;7075铝合金,直径8.5MM的撑杆,共5根。但有时经营商会配玻璃纤维杆,在撑杆强度上大打折扣。&nbsp;<BR>&nbsp;&nbsp; Mount24(又名:Mount Tent)都是The North Face在高山帐方面的典型产品,重量约比VE25重1kg左右。国内登山者较多使用。主要是价格能承受、能够买得到、还可以用,三方面因素。其结构为穹顶(geodesic dome)结构,再准确点叫“多面穹顶”,说白了就是蒙古包形。The North Face较新的产品是“Northwind”,是The North Face经典产品“Westwind”的新版,是通道结构的,不打地钉立不起来。为了给穹顶结构让路,Westwind停产了一段时间,现在推出Northwind,重走通道结构的路子。我的看法是:两种结构有差别,但不是本质上的,除非用更高强度的材料。 <BR>&nbsp;&nbsp;&nbsp; 要说明的是,帐篷抗风和固定绳拉的好坏直接相关;和帐篷的整体强度有关;和帐篷对应的风向有关。 <BR>&nbsp;&nbsp;&nbsp; 需要什么买什么,应该是正确的“购物观”吧。100多块的现在没有用过了,也不敢乱说话。入门,我想说明的是,未必需要昂贵的器材,还是要“根据需要选购自身装备”。 <BR>&nbsp;&nbsp;&nbsp; 说到高山,我不主张入门者在没有很多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的山地,甚至去冲顶,即使你有强健的身体!登山是需要很全面技术的运动,不仅是装备的问题,凭勇气是不行的。户外运动(因为是入门嘛)是让我们走入自然,进入山的怀抱,感悟人自然桑变化,化解人生悲苦,获取生命的力量。希望入的是这道“门”。不要谈“征服”,不要把登山作为竞技运动。 <BR>&nbsp;&nbsp;&nbsp; 谈征服?人类丑恶本性暴露无疑。 <BR><BR>帐篷-3&nbsp;<BR>&nbsp; &nbsp;&nbsp; 正如GORE公司对GORE-TEX的介绍一样,防水、防风和透气。却没有提到防火,而BIBLER声明其用于透气型帐篷的材料“ToddTex”是“唯一”通过美国和加拿大火焰阻燃标准的。 <BR>&nbsp;&nbsp;&nbsp; 按照bible的介绍,“ToddTex”是由三层,尼龙做外层,聚脂结合膜做里,中间起作用的是一层“扩展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又称PTFE,是在所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耐高低温、耐强酸碱、耐溶剂性最好的疏水性材料,其制品可在许多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使用,因此又被称为“塑料王”。 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过滤膜是通过将非溶剂法生产的膜再拉伸而产生的,具有肉眼看不见而实际存在的,大小介于0.1-10微米的均匀微孔,它可用作医药消毒、过滤、化工防腐、空气过滤及液体过滤装置中的过滤膜,能滤除小到0.01微米的生物,这样一来就可保证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写帐篷到这个程度,我是不是有点过分?!)。这样说明后,ToddTex很适合做帐篷面料的,也从一个方面看到bibler的品质。gore在防火、隔水方面使用的是一种叫“CROSSTECH”的材料,但关于禁止使用GTX做帐篷的声明并没有看到。本人在U.K IRC就使用过GORE-TEX面料制作的帐篷,由Phoenix提供。同时,在GORETEX炒得如此火暴的时候,却少见使用,可能有一定道理的。如Garuda使用的是“ByroTex”。 <BR>&nbsp;&nbsp;&nbsp; 而且,瑞典的HilleBerg认为不一定需要使用**tex材料,双层帐通过良好的通风设计,同样能够满足要求,内帐不结露。不过,各制造者从自身掌握的技术、专利来对产品进行宣传,谋求更大的市场,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 <BR>&nbsp;&nbsp;&nbsp; 想说明一条,选择帐篷确定自己用途,量力而行,bibler美国人都在喊贵,通常认为这是它唯一的缺点。其实,我很希望有关于国内产品的讨论,或者可以给希望购买者一点参考的意见。 <BR>&nbsp;&nbsp;&nbsp; Tempest23是一款奇怪的产品,因为在TNF的产品目录中没有,而且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在北美有关于Tempest23的评价,包括在一些丰富的评论杂志和网站。但是,在国内却可以看到。 <BR><BR>帐篷(4)-材料 <BR><BR>&nbsp;&nbsp; 国内的帐篷并不是做不好,主要是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上差别较大,而且细节处理粗糙,对于挑剔的环境和挑剔的使用者自然也就看不上,不过如果你不是"挑剔"的话,是可以使用的. <BR>&nbsp;&nbsp; 对于棚布来说,"基料"基本就是尼龙和棉布,外部有防水涂料或者没有. <BR>&nbsp;&nbsp; 我们关心的是织物的密度,似乎可以更结实,更防雨.一般情况下也是这样的.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介绍,已经是我们所能了解的详细情况了. <BR>&nbsp;&nbsp; "190T尼龙PU防水涂层接缝处压胶 内帐:防撕尼龙,底部217T尼龙PU防水涂层接缝处压胶 "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说明了些什么. <BR>&nbsp;&nbsp; 190T是指尼龙布的密度,采用的是纺织材料标示线密度的通用制(特克斯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密度呢?一件合格的羽绒服应该是230T-250T,以250T为佳,拍打后有绒毛飞出,密度一定在230T以下.一般的雨伞是150T,这样一个说明相信您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为了更好的防水,采用防涂料料或者干脆是复合材料(**TEX). <BR>&nbsp;&nbsp; 尼龙,大概我们太清楚了,是这样嘛? 聚酰胺纤维又称尼龙(Nylon),主要是尼龙66和尼龙6两种,国内定名为锦纶,即锦纶66和锦纶6。尼龙纤维开发和投入工业化生产都较早,由于其耐磨性、回弹性好,于70年代曾居世界合成纤维首位。但以后由于聚酯纤维其穿着性能优于尼龙,逐步取代了尼龙,现在世界范围内尼龙仅占合成纤维的20%。而平常看到一些很柔软的材料就是聚酯纤维,在帐篷上也是这样.并且尼龙的原料有长丝和短丝之分,制造方法的区别.甚至需要"改性",比如说的纳米尼龙(NC-Nylon),都影响着棚布的质量. <BR>&nbsp;&nbsp;&nbsp; 看到这里,也许已经是一头雾水了,也许厂家要的就是你不明白. <BR>&nbsp;&nbsp;&nbsp; 再来看看"PU防水涂层".PU(聚氨酯),这可是一个大类,用处嘛,太多了,国防,汽车,建筑,木地板,家具,甚至避孕套.好的PU涂层是不会渗水的,没错!消防水带的衬里就是PU.聚氨酯(PU)按其原料可分为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芳香族聚氨酯遇日光紫外线会泛黄分解,只能用做室内涂料,而脂肪族聚氨酯涂料防紫外线、抗水解,室内外均可使用,但脂肪族聚氨酯原料价格较为昂贵。聚氨酯就其涂料形式来分,又可分为水性分散型和溶剂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无毒安全、保护环境已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标准涂料之一.不过国内鲜有生产,绝大多数为低档产品,产品几乎均为溶剂型(油性)且为低档高毒性TDI系列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室内型).抗紫外线是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吧. 看来,这篇文章对家居装修同样有易. <BR>&nbsp;&nbsp;&nbsp; 最后,还有"压胶",这个东西对机械有很大关系,GORE-TEX制品对压胶有着苛刻的要求.国内一家在深圳,另一家好象在南京.&nbsp;<BR>&nbsp;&nbsp;&nbsp; 终于写完了.为什么要写那么复杂呢?只是给入门者对帐篷的挑选最后个建议:实际使用者的口碑.</FONT></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三十三)购买头灯的几点建议: <BR></STRONG></FONT>1、最好是买用灯泡的那种,接着就是在黑暗的地方试灯,灯光要白,聚光要好,或能调整聚光的那种。 <BR>2、至于防雨是一定要的,因为出门后天下不下雨就由不得你了,能不能潜水就看个人的使用范围了。 <BR>3、如果想买LED的那种,我说一种检验方法:一般都是装三节电池的,你先装上两节电池,把第三节用钥匙短接,看亮度如何,能正常亮的就是带升压电路的那种。 <BR>4、带升压电路的头灯优点是:光照亮度均匀持久(相比无升压电路的头灯来说),而且照明时间比较长(名牌[AA]电池约30小时左右),作为营灯(就是指在帐篷里用)比较理想; <BR>5、带升压电路的头灯缺点吗就是:此类头灯防水性能差(大部份都不防水)。 <BR>6、如夜晚登山的话,最好是用灯泡的那种头灯做主光源比较理想,因为它的光照有效距离至少的也有10米(2节5号电池),而且也有6~7小时的正常亮度,并且大部份都能防雨,再带上两节备用电池一个晚上都不用担心了(别忘记带一个备用手电筒,在换电池时使用)。</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8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3>前面讲了许多有关装备的问题,其实仔细看下就会发现有许多帖子非常类似。仁见仁,智见智,要根据经常出行的方式来选购适合自身的装备才是最正确的。以后也尽量不涉及此类问题了</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4><STRONG>(三十四)蚂蟥咬伤的急救 </STRONG></FONT></P><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DIV><DIV twffan="done"><FONT color=#000000 size=3>蚂蟥生活在水中,我国南方多于北方。在稻田、池塘、湖沼等处劳动、玩耍、游泳、洗澡会被蚂蟥咬伤,蚂蟥头部有一吸盘,当遇到人体的皮肤粘膜处如阴道、肛门、尿道之处,即钻进去吸血,同时分泌一种抗凝物质,阻碍血液凝固。它吸血时,很难自动放弃。 <BR>  <STRONG>一、判断<BR></STRONG>  有下水史,被咬者的创口疼痛、流血不止、溃疡等。<BR>  <STRONG>二、急救<BR></STRONG>  <STRONG>1.</STRONG>发现蚂蟥叮咬,不要强行拉它,以防拉断而吸盘仍留于创口,加重伤情。<BR>  <STRONG>2.</STRONG>采用以下办法使它自动脱离伤口。<BR>  (1)用食醋、酒精或饱和盐水,半棉球浸湿放在蚂蟥的头部。<BR>  (2)用手拍打或针刺,或烟油刺激其头部,使其自动脱开皮肤。<BR>  (3)如喉、鼻腔、消化道、泌尿道被咬时,可用1%~2%丁卡因溶液,或2%~4%得多卡因溶液涂于蚂蟥头部使其麻醉,然后用镊子轻轻取下。<BR>  (4)有出血可用2%麻黄素溶液浸湿棉球压迫止血。<BR>  (5)伤口用盐水冲洗,无菌纱布包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BR>  (6)如果病情不严重,即在当地急救处理,如创伤严重即速送医院治疗。</FONT></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2 18:14 , Processed in 0.0795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